2024-01-17 11:32:42
近日,正值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行一周年之際,人們將目光再度聚焦政策落地和個人養老金產品運行情況。行業普遍認為,一年來,個人養老金制度先行工作平穩有序,養老投資產品快速擴容,開戶數也穩步增長,取得了應有成果。對于保險業而言,除了數量和涉及的公司不斷增加,產品種類也趨于多元化,但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養老金產品的產品力,給予客戶好的體驗感、獲得感,擴大保險覆蓋面。
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助力長壽時代下的財富規劃和品質養老需求,近日,中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重磅推出新品——“中荷福滿家養老年金保險”(以下簡稱“福滿家”)。該產品在融合人身保障、健康管理、康養服務等多項功能的同時,為客戶的金色晚年提供長至終身的品質養老服務。
中荷人壽表示,“中荷福滿家養老年金保險”的推出,是公司秉承“保險為民”初心,立足保險主業,積極參與養老第三支柱建設,整合養老、醫療、康養資源,全面優化升級產品和服務體系的體現,可滿足長者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總支出為59035億元,相較于2021年增長約4.5%。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預測,未來5-10年將有8萬億-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在面臨養老保障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保險機構該如何在產品供給端進一步打造養老金融能力,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毋庸置疑,個人養老金投資是跨生命周期的財富管理。有行業資深人士分析指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在長期投資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賬戶內的資金可隨著投資收益增長復利遞增。對于參保人來說,持有時間越長收益越高,從收益角度來看,相較于老年人,年輕人和中年人更適合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
中荷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建設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已成為養老保障事業發展的重頭戲。保險行業應立足當下重大發展機遇,在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更好發揮養老保險優勢,基于老年人“居、養、樂、醫”等需求,從供給側、支付端整合養老服務產業鏈,打造醫養與康養相結合的服務產業鏈,有效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順利開展。
“隨著社保養老金的替代率越來越低,利率下行以及股市債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目光轉移到個人養老年金險。”中荷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養老生活量身定制的終身保障產品,“福滿家”客戶達到領取年齡即可持續領取養老保險金,活到老、領到老,真正讓客戶在長壽時代安心享受晚年生活。
據了解,“福滿家”其保障責任包括年金給付、保證領取和身故給付三類,69歲以下即可投保,階段增額,增長性好,延長保證領取期至25年,更好地鎖定保障利益,也可以選擇活多久領多久至終身。另外,還可以選擇連續按月領取,首年每月按基本保險金額的10%領取養老年金;未來每年領取在上一年度基礎上按首年領取的4%遞增,直至達到首年領取的2倍為止,退休后仍可增加收入,品質養老彰顯生活品質。
在養老年金領取方面,“福滿家”具備靈活性,領取年齡、領取頻次均可按需選擇。以領取方式為例,分為月領和年領兩種方式;領取起始年齡也有多種選擇,男性有60周歲、65周歲和70周歲三種,女性有55周歲、60周歲、65周歲、70周歲四種。但需注意的是,養老金領取方式、領取起始年齡自首次養老年金領取日(含當日)起不得變更。在保障期間,還可以通過減少保險金額和保單貸款,靈活應對暫時的資金周轉。與此同時,“福滿家”還帶有“保證領取”功能。如果在保證領取期間,被保險人不幸身故,會將剩余的保證領取金額,一次性地賠付給身故保險金受益人。同時,客戶可根據自身情況,在保證領取25年的基礎上選擇領取25年或終身領取,以最大程度地滿足養老自用、財富傳承等多樣化需求,為養老生活增加一層堅實保障。
中荷人壽旗下的康養服務可為達到一定標準的客戶可以獲得VIP養老權益,其中包括:診前的體檢預約、在線問診、院前急救等服務,用于改善日常健康情況,降低嚴重疾病發生率;診中的門診掛號、重疾綠通和海外二診,在客戶需要時及時提供最合適的醫療資源進行治療;診后的院后照護和家庭醫生,幫助老年人更好地進行康復活動。
“在長壽時代,為自己和家人選擇一份確定且穩健的養老規劃至關重要。”中荷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與大家一同努力,以養老年金為核心輻射全生命周期產品,倡導健康生活,滿足客戶品質養老需求,為美好的老年生活保駕護航。”
中荷人壽表示,作為一家極具成長潛質且特色鮮明的合資壽險公司,公司將繼續肩負服務民生保障的重任,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專業性,充分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增強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續性,致力于成為在金融保險及健康養老領域最值得信賴的企業,全力答好新時代養老服務為民答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