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28 11:32:56
每經編輯 杜宇
北京時間周三凌晨3點,全球知名的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發布了一條重磅猛料:蘋果公司已經決定取消搞了十多年的電動車項目!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X平臺
對此,理想汽車CEO李想2月28日在微博發文稱,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
李想表示,做成了toC的人工智能,蘋果會成為一家10萬億美金的企業;人工智能輸了,蘋果會成為一家1萬億美金的企業。人工智能會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蘋果的必爭之戰。做成了汽車,大獲成功,蘋果會增加2萬億美金的市值,但是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
李想還表示,手機延展的人工智能是比特,汽車的人工智能是原子,人工智能橫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人工智能成功的三個必要條件:人才、數據、算力。
圖片來源:李想微博
李想表示,戰略層面,新業務能聚焦一個,就決不做兩個。另外,選擇那個最大的,以及距離自己核心優勢最近的,知難而上大概率不是好戰略。
圖片來源:李想微博
雷軍也在微博發文稱: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我們深知造車難度,3年前依然做了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
當地時間2月27日,多家外媒報道稱,蘋果公司在內部披露宣布將停止電動汽車項目。這一決定讓造車項目近2000名員工感到吃驚,部分汽車硬件的員工將被裁撤,部分員工將轉移到蘋果的人工智能(AI)部門。
據悉,兩名高管告訴員工,造車項目組里的許多員工將被調到由John Giannandrea領導的機器學習和AI部門,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項目,這也是公司日程表里愈發重要的事項。至于團隊里的幾百名硬件和汽車工程師有機會申請其他項目組的工作,同時裁員也是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對于上述消息,蘋果公司方面未予置評。有報道評價,蘋果公司放棄了長達十年的造車努力,也放棄了該公司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項目,這一努力曾被視為有可能改變汽車行業。
蘋果的造車歷史可以追溯到2014 年,當年由庫克批準,蘋果啟動Titan計劃,而后發揮“鈔能力”重金從谷歌、奔馳、特斯拉等公司挖角,組建了一支擁有硅谷 + 汽車產業基因的核心團隊。
截至2019年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了超過300人。后來,由于蘋果在造車路線和方向上反復搖擺,也遲遲沒有合作對象和形式落地,導致參與Titan計劃的高管大量出走,項目也幾度停滯。
在資本市場上,這一消息披露后,蘋果公司股價不跌反增。本周二美股午盤時段,盤中曾跌近0.9%的蘋果股價持續反彈,午盤轉漲后漲超1%,截至當地時間2月27日收盤,蘋果報182.63美元,漲幅0.81%,市值2.8萬億美元。
股價反映了資本市場對于蘋果造車的態度,放棄或許是及時止損。
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顯示出科技企業想要跨界造車的難度之大,也從側面反映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目前面臨的慘淡局面。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勢頭正在減弱,市場供應已經超過了需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圖文無關)
現在,在這個擁擠而暗淡的舞臺上,這些車企們至少迎來一個好消息:他們可以少掉一位強勁競爭對手——蘋果,而且還是一家擁有高端技術和巨量現金的科技巨頭公司。
“他們可能松了一口氣,”Gartner Inc.分析師邁克·拉姆齊(Mike Ramsey)說,“早在蘋果一開始打算進入這個市場時,就把大家嚇得夠嗆。”
汽車行業分析師索耶·梅瑞特評論稱:“ 蘋果花了10年時間嘗試制造電動汽車,擁有162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但最終得出的結論仍然是,這太難了,而且利潤太小——即使(汽車售價)定價在10萬美元。最初,蘋果希望它成為一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但他們現在沒有車隊、沒有現實世界的數據,也沒有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經驗。美國只有兩家大型汽車制造商從未破產:特斯拉和福特。”
特斯拉CEO也在X回復了這一評論,并表示,車企經營艱辛,以至于破產已成常態:“一家車企的自然狀態是死亡。”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X平臺
在蘋果宣布放棄造車之后,特斯拉可能是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Gartner分析師拉姆齊表示,在已經持續降價超過一年后,馬斯克現在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硅谷出現一個同樣具有高科技吸引力的競爭對手。
他表示:“它們(特斯拉)原本無疑處于最不利位置…特斯拉此前一直被看作是一種彰顯身份的汽車,特斯拉從這種定位中獲益良多。而蘋果電動汽車絕對也可以被看作一種彰顯身份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CEO馬斯克社交媒體轉發了蘋果停止造車的消息,配上了敬禮和抽煙兩個表情。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X平臺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李想微博、社交媒體X平臺、雷軍微博、李想微博、市場公開資料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圖文無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