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1 23:42:02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張益銘
2023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等多重壓力下,中國經濟仍然交出了一份靚麗成績單。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也就是說,2023年,我國經濟增量超過6萬億,這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
與此同時,去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如何激發內需增長潛力成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一道“必答題”。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春節假期期間,我國消費市場實現良好開局。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春節假期8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9.0%。
2024年春節消費迎來“開門紅”釋放了怎樣的信號?今年經濟運行可能會有哪些新亮點?如何看待今年的外貿趨勢?擴內需、促消費關鍵要解決好哪些問題?
圍繞上述一系列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專訪了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NBD:2023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等多重壓力,我國GDP同比增長5.2%。對于去年經濟運行的總體表現,您如何評價?
魏建國:去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2%的結果是來之不易的,在全球較大的經濟體當中屬于佼佼者。首先,這說明中國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有能力應對新冠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疲軟,甚至是西方國家提出的“脫鉤斷鏈”。
其次,去年,中國經濟增速超預期的表現,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毫不動搖抓實體經濟、抓制造業、抓高新技術的路子是正確的。尤其在疫情之后,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更加重視實體經濟和制造業。
我認為中國工業水平有望在未來5至10年到達全球頂端位置,從而帶動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
第三,去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2%,說明中國應對疫情、世界經濟整體衰退的工具很多、辦法很多,“十八般武藝”可以輪番上陣。比如,過去,我們主要依靠外貿拉動經濟增長;如今,外需走弱背景下,我們依托內需和制造業。所以,中國在應對疫情、全球經濟下行等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工具多、辦法多。
圖片來源:Wind
NBD:您曾表示,2024年,中國經濟將“龍抬頭”,理由是什么?今年,中國經濟可能會有哪些亮點?
魏建國:今年是中國的龍年,龍是中國民間的吉祥之物。龍抬頭,說明一開年,中國的經濟就開始企穩回升。而更加重要的表現是,大家所看好的消費也迎來了開門紅。春節消費的開門紅,將使龍抬頭更加有力。
我想強調的是,中國經濟“龍抬頭”以后,身子也要舞動起來。所以,我們期待,隨著一攬子穩經濟、穩增長政策的落地,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將企穩回升實現正增長。下半年,外貿進出口增速有望進一步加快。
尤其是吸引外資,今年以來,無論是外商投資的數量還是外商投資的規模都有所回升,相比于去年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這說明外商依然看好中國這片投資熱土。
第三個亮點,今年,民營企業的信心會有所恢復,投資積極性會進一步提升。說明春節經濟“龍抬頭”以后,還會有更多的龍騰虎躍,讓整個身體起舞,帶動中國全年經濟實現預期目標。我認為,2024年我國GDP增速有望達到6%左右。
NBD:2023年,盡管面臨諸多挑戰,我國外貿仍然實現了正增長。對于今年外貿趨勢,您怎么看?
魏建國:我認為今年的外貿會呈現三個特點,第一,外貿進出口產品類型會呈現以高新技術為主體,中國整體的外貿產品從過去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對全球市場所給予的外貿貢獻率會大大提升。售賣的商品會逐步從地攤、超市進入專賣店。也就是說,中國的外貿會更加注重品牌和創新。
第二,跨境電商會成為一匹“黑馬”,并且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首先,它能把中西部地區小微企業生產的商品直接送入國際大市場。通過電商平臺讓企業了解國際大市場需要什么,我們應該出口哪些商品,應該進口哪些商品。
下一步,我國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工藝品、傳統手繡剪紙等,都可以借助跨境電商進入國際大市場。所以,今年,我認為跨境電商會比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高出5—10個點的增長速度。未來,中國的外貿結構將是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跨境電商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中國外貿將會進一步加大中間品貿易的占比。目前,中間品貿易進出口規模占整個外貿的比重大約在60%—70%之間。如果我們再擴大些,增加20—25個百分點,達到80%左右。那么,中國就會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會盡快形成。
圖片來源:Wind
NBD:去年,“新三樣”產品出口成為我國外貿新增長點。我國“新三樣”產品為何備受國際市場青睞和認可?2024年,我國外貿出口會形成哪些新的增長點?
魏建國:中國的“新三樣”產品之所以受到廣大國外消費者歡迎,抓住了三個特點,第一,符合綠色經濟的潮流。“新三樣”產品中,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還是光伏,都是綠色產品。在國際能源緊張、極端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凡是綠色經濟的產品都會被高看一眼,中國企業在這方面搶占了先機。
第二,中國的產業鏈越來越完善,制造門類越來越齊全,導致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在不斷降低,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越來越明顯。
第三,中國產品不僅價格低廉,符合大眾消費的需求。而且有非常便捷的使用方式和高科技的含量,既便捷又高科技,不僅受高收入群體喜歡,也受中低收入群體的歡迎。
所以,我認為應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首先,除了傳統的“新三樣”產品以外,能不能生產更多的制成品。比如高鐵等交通工具;比如深海隧道的盾構機;比如航空航天,以及深海石油平臺等。
所以,今年,我估計會在過去的“新三樣”產品基礎上,還有更多的“新三樣”產品出現在我們的外貿訂單上。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中國的高鐵、飛機、盾構機等看到中國工業的發展。這些產品符合全球市場的需要,也會越來越促進中國外貿的發展。
NBD: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4年,擴內需仍然是重頭戲,并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消費和投資如何良性循環?圍繞擴內需和促消費,您有哪些建議?
魏建國:今年春節消費的“開門紅”,說明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沒有降低,消費欲望沒有降低。更加重要的是,整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是在不斷提升的。那么,我們的弱項是什么呢?當前,消費的弱項就是缺乏一個好的消費環境。構建好的消費環境不僅僅是把節假日延長,這僅僅只是一環,如何讓好的消費環境惠及廣大消費者?
那什么是消費環境?就是服務環境。所以,根本方法是加大服務環境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投資要更加針對我們的弱項來進行,要更多的去制造一些消費環境。比如加大新舊家用電器的以舊換新。比如推動家電下鄉,讓農村大集不僅有農副產品,還有家電、農用機械、插秧機等高技術產品。
想要讓投資和消費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第一步棋是,把新的消費環境建設好。比如大家喜歡開著房車去旅行,但房車的供應、燃料的添加、停車等服務都還沒有能跟上。再比如我們現在洗衣服,都是自己拿到洗衣店,洗好后再自己取回來。而國外不少地方都有上門服務。
所以,我們要在構建整個消費環境上下功夫,把制度型開放的紅利首先注入我們的消費環境,打造好消費環境后,再去制造一些新的消費熱點。
第二點,很重要的是,服務型綠色金融要跟上。當前,中國整個服務行業往綠色方向發展,商家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露天燒烤有污染,不讓擺攤,讓他們進入門市,要給予中小微企業更多資金貸款、抵押等方面的支持。綠色金融就是給市場主體“輸血”,不僅輸血,還要造血,才能帶動就業,把整個服務環境建設好。讓整個消費市場不僅受到消費者歡迎,還能拉動就業和財政收入的增加,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才能真正做到消費和投資的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春節期間安徽蕪湖古城花街游人如織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2023年,國辦印發文件強調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和過去的出口轉內銷有什么區別?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與建設貿易強國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
魏建國:內外貿一體化之所以提出來,并不是因為我們商品由于外銷不行,轉為內銷。如果有這種理解的話,是對內外貿一體化的一種誤解。
我認為,內外貿一體化的重點應當著眼于內外循環,是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在新的發展格局下,一家中國企業,無論是國營還是民營,你的產品既能銷往國內市場,也能銷往國際市場,才能更高水平地對接經貿規則。
我們并不是因為生產單一的產品,出口出不去,所以降低了標準,然后返回到國內來賣。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但也是被動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本質上是鼓勵企業主動對接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開辟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既能在國內銷售,也能在國際市場上銷售。
其次,政策的出臺對我們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必須靜下心來思考,如何對標高標準的要求,使自己生產的產品達到新的要求。比如碳排放、綠色經濟,生產設備的能耗等。兩個市場,通過外貿的先行先試,將這種標準和要求逐漸延伸到其他生產領域。
所以,我認為內外貿一體化,是通過讓市場主體主動對接國際市場,倒逼國內市場改革,以國際市場的高標準作為準則,主動學習,虛心請教,然后發展我們的高科技,提升國內企業在整個國際產業鏈當中的地位。
天空之眼瞰上海自貿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NBD: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您認為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可能會有哪些關鍵詞?聚焦外貿和消費,您對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期待?
魏建國:我想,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可能會提到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當前,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之所以沒有發揮出來,主要是因為整個統一大市場還沒有建成。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成的標準,我認為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市場體系要盡快形成。也就是不能各自為政,不能閉關自守,而是要以中國大市場為核心。如果說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臺機器的話,各個地方就是齒輪,要同步轉,不能反向轉。
第二,要有統一的標準和統一的規則,特別是統一大市場中各個生產要素的進一步配備,實現最佳的配置。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現在已經擴大到云計算,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如何把這些要素能夠轉起來,動起來,并且實現最佳的配置,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一個重點。
另外,我認為吸引外資有可能會成為一個關鍵詞。不僅從生活消費品,還要從生產消費品入手,借助于進口博覽會的平臺,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并且實現加大進口與吸引外資的結合,服務性消費和生產性消費的結合。
第三,今年,我國外貿處于關鍵期,我認為要把創新能力放在前面,也就是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滿足內需,對外貿的發展同樣十分重要,它會帶動整個外貿的發展和物流成本的降低。
當前,我國物流成本占整個GDP的比重接近14%,而西方國家只有8%左右,物流成本的降低將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所以,新質生產力貫穿于各個領域,也會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個核心詞,更是中國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