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7 23:22:27
◎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表示,從這兩年的年報數據可以測算,抗疫產品收入的減少對公司整體營收的影響大致為70億元?!翱傮w來說,抗疫產品的影響基本上消化掉了,對于2024年來說,基本不會再有什么影響。”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張海妮
3月26日晚間,復星醫藥(600196.SH,股價22.8元,市值609.31億元)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4億元,同比下降5.81%;實現歸母凈利潤23.86億元,同比下降36.0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4.14億元,同比下降19.05%。
在解釋去年營收、凈利雙降的原因時,復星醫藥稱主要是由于新冠相關產品(包括復必泰、捷倍安、新冠抗原及核酸檢測試劑等)收入同比大幅下降,同時新冠相關產品和資產進行處置及計提減值準備共計約6.83億元,導致相應的利潤減少。此外,美元加息等因素造成財務費用增加3.37億元、管理費用增加2.64億元、Gland Pharma新并購子公司Cenexi等原因均造成凈利潤同比減少。
3月27日,在復星醫藥舉行的業績溝通會上,董事長吳以芳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從這兩年的年報數據可以測算,抗疫產品收入的減少對公司整體營收的影響大致為70億元。“總體來說,抗疫產品的影響基本上消化掉了,對于2024年來說,基本不會再有什么影響。”
分業務板塊看,2023年復星醫藥的制藥業務(包括創新藥業務、成熟產品及制造業務、疫苗業務)實現收入302.22億元,同比減少1.91%,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70%。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醫療健康服務兩大業務板塊則分別實現營收43.9億元、66.72億元,分別同比減少36.83%、增長9.74%。
復星醫藥表示,創新產品上市帶來的產品結構優化和銷售增長是報告期內業績的主要驅動因素。不含新冠相關產品,報告期內復星醫藥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12.43%。制藥業務中,漢斯狀(斯魯利單抗注射液)、漢曲優(注射用曲妥珠單抗)、蘇可欣(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等重點品種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分別于報告期內實現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230.20%)、27.49億元(同比增長58.19%)和9.22億元(同比增長19.67%)。
創新投入方面,年報顯示,2023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共計59.37億元,同比增加0.88%;其中,研發費用為43.46億元,同比增加1.02%。制藥業務研發投入51.72億元,同比增長1.47%。
另外,在復星醫藥的主要控股子公司中,復宏漢霖憑借上文提及的多款創新產品的放量,已可稱得上母公司復星醫藥重要的業績增長點。復宏漢霖于日前披露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53.94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67.8%,凈利潤達5.460億元,這也是復宏漢霖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吳以芳表示,一直以來,復星醫藥跟復宏漢霖是按照市場化的模式展開分享,復宏漢霖的業績增長主要是依靠BD(聯合研發)、海外市場推進,“復宏漢霖的利潤是健康的,對于子公司的后續持續性盈利趨勢,我們報以樂觀態度”。
此外,吳以芳也提到,復宏漢霖營收結構中所仰賴的生物類似藥,在國內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進一步表示,未來有一批原研生物藥將會專利過期,生物類似藥仍大有可為,而且生物類似藥在海外的機會更大。“國內生物類似藥受到競爭(影響),價格肯定會下滑,有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增長率會下來,但是海外這塊就不一樣了。漢曲優是中國第一個出海的生物類似藥,未來生物類似藥海外的回報應該能夠對沖國內面臨的壓力。”
創新藥業務以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去年復星醫藥共有29個仿制藥品種獲批上市,64個仿制藥品種申報上市。另外,截至報告期末,復星醫藥累計32個已通過或視為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在九批國家藥品集采中中選。從數量規模上看,復星醫藥在仿制藥方面取得的成果頗為可觀。
與國內另一家頭部藥企恒瑞醫藥(600276.SH,股價45.91元,市值2928.6億元)不同的是,復星醫藥盡管也在公司戰略中多次強調創新藥的重要性,但后者對待仿制藥的態度并沒有像恒瑞所宣稱的“逐步剝離”那樣激進。
吳以芳表示:“仿制藥是公司重要的現金流,我們有很多仿制藥企業實際發展是挺好的,基本面走得很好。”公司仿制藥和創新藥是齊頭并進,對于仿制藥,公司是全面系統規劃的,還是希望未來能夠保持至少一位數的增長。此外,吳以芳還強調,仿制藥不僅僅是仿別人,自己的創新藥過了專利期也會進入這一單元。
吳以芳還告訴記者,公司會對仿制藥產線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仿制藥目前來講,產能上還有一些富余,總體上大部分的基地產能利用率是足夠的。未來更多的是在基地間實現產型和產能更加有效的整合。”吳以芳進一步解釋稱,針對不同的生產基地,公司會對其產線和制劑的類型進行細分,目的是把一部分高成本、低效率的制劑產線逐步淘汰掉,向大基地轉移;對于有些小規模的產能基地,可能會適用于小批量、臨床樣品的生產,以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月13日,復星醫藥曾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復鑫深耀、復星醫藥(深圳)、復健基金管理公司與深圳市引導基金等其他7方投資人,擬共同出資設立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目標基金)。目標基金計劃募集資金50億元,其中深圳市引導基金認繳份額達50%。
復星醫藥表示,本次投資旨在通過進一步加深復星醫藥與深圳市的資源優勢共享和合作,豐富參與深圳大健康領域(生物醫藥為主)企業培育的渠道,加強創新技術和產品的儲備和布局。目標基金將以深圳為重心,募集資金全部投資于生物醫藥、細胞和基因等領域,其中投資于生物醫藥領域的金額不低于目標基金可投資金額的70%。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兩年生物醫藥領域的“資本寒冬”中,行業內的藥企或投資機構大多選擇收縮御寒,復星醫藥為何選擇在這一時間節點設立產業基金?對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這一疑問,吳以芳的回應是:“這段時間,大量的創新藥企業確實迫切需要資金,我們既然有這個資金,客觀上也就能做更多的事情。通過設立產業基金,我們能夠引入一些好的創新企業或者產品,既發展自身,也能把它引到深圳,幫助深圳形成生物藥的產業集聚,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
吳以芳指出,基金將來投入的方向,一塊是深圳比較有優勢、有潛力的生物藥企業,也包括復星醫藥比較有前景的研發型成員企業和管線,也包括社會上將來非常有潛力、能夠有成長前景的企業。
資金如活水,也需要不斷地流動。但問題在于,投入的資金想要退出變現,除了等待上市、并購,目前較少有別的渠道。而在IPO門檻越來越高的當下,產業基金在退出路徑上的匱乏問題尤甚。在業績交流會上,吳以芳也談到了這一問題,他表示:“現在這一階段,(基金)退出的方式可能比較單一,所以這也需要全社會重視,怎樣把整個產業生態培養好,讓退出方式可以豐富起來。”
吳以芳還表示,對于復星醫藥自身來講,也必須面對現實。本身復星自己也是一個產業集團,一些好的項目在投資之初也有生態協同的考慮,因此協同發展,以及收購、合作,本身也是一種退出路徑。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