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 2024-04-22 05:25:44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乘用車市場聯席分會的數據顯示,4月1日至14日,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26萬輛,同比增長32%。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為50.39%,首次超過傳統燃油乘用車。
2020年,我國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的目標,現已提前完成。什么是滲透率?首超50%,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是否成定局?一文了解↓↓
一組數據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變化
據該協會的乘用車市場聯席分會的數據顯示,4月1日至14日,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26萬輛,同比增長32%,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為50.39%,首次超過傳統燃油乘用車。
近二十年來,新能源汽車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05年到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用了10年,滲透率才突破1%。
2016年到2019年,雖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到5%,但燃油車依然是市場的主角。
2020年是一個分水嶺,中國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的目標。
隨后,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迎來爆發式提升,2021年突破14%,2022年突破27%,2023年突破33%。
專家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高,相關產業鏈也將得到蓬勃發展,包括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的制造,以及充電設施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滲透率超50%意味著什么?
什么是汽車滲透率?滲透率首超50%,是否意味著新能源取代燃油成為定局?接下來一起聽聽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的分析。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 崔東樹:滲透率就是指新能源車在整體乘用車銷量的占比,體現了新能源車在市場的份額表現。如果滲透率達到了30%、50%,它就代表了從一個初始階段到一個成長階段,到一個相對成熟階段,它是一個標志性的指標。
我們認為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主要的原因在于從我們發展的趨勢,從低碳環保的理念來說,燃油車本身是一個一次能源的產品。而新能源車它可以使用這類的二次能源。所以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一個轉換方式。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 崔東樹:滲透率首超50%的話,目前意味著新能源車得到了消費者的日益的認可。而且新能源車產品的性價比已經達到了主流消費者接受的程度。證明了整個新能源車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呈現持續逐步上升的態勢。未來新能源車成為我們消費主流是必然趨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遇 “逆風”
新能源汽車是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大亮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量達到2000萬輛,從第一輛新能源車下線到1000萬輛用了15年,而第二個1000萬輛只用了17個月,2024年上半年中國將迎來第3000萬輛的下線。
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而這其中,有120.3萬輛是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77.6%??梢哉f,每4輛出口汽車中,有近1輛是新能源汽車。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正在加速出海,“新航道”上,有些國家選擇的不是尋求合作共贏,而是制造“逆風”。
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在沒有歐盟產業申請的情況下,自行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不到半年時間,歐盟委員會再次表示,于3月7日開始,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海關登記,為期9個月。
為應對這種貿易保護主義,中方也在積極采取行動。這份編號為DS623的案件,就是日前,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起同美國的爭端磋商案。3月26日,中國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有關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中方的理由是,美方以“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環保”為名,出臺《通脹削減法》及其實施細則,以使用美國等特定地區產品作為補貼前提,制定出臺歧視性的補貼政策,扭曲了公平競爭,嚴重擾亂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違反了相關世貿規則。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 何亞東:中方起訴,既是維護中方新能源汽車企業利益和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公平競爭環境的正當之舉,也是為了堅定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堅決維護新能源汽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
記者看到,中國在WTO發起的訴訟中,詳細列出了美方的爭議措施。其中提到,2022年8月16日,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通過立法成為法律,這可能是現代經濟史上,最大的單一補貼措施。對《通脹削減法案》 提供的氣候相關補貼,官方估計價值為3930億美元,其他獨立研究估計,這些補貼的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
在中國給出如此具體數據的同時,一些國家則無法拿出令人信服的數據。近日,彭博社的一篇報道也認為,相關數據分析,并不支持新興產業領域,存在所謂“產能過剩”的說法。
財政部副部長 廖岷:實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無助于解決實質性問題。正如彭博社4月3日另一篇文章指出,過去十年美國采取鋼鐵保護主義措施,并未阻止美國金屬制造業就業崗位減少,還增加了美國經濟其他領域成本,降低了行業競爭力,如果將這一政策應用于新能源產業,將進一步削弱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