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園區“變形記” | 智庫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28 16:01:18

    園區經濟已成為城市發展、區域經濟甚至國際競爭的關鍵要素。被國內外城市同時寄予厚望的園區,它的概念和形態正在改變著。

    每日經濟新聞 肖純    每經編輯 劉艷美

    編者按:園區的主要特征是產業集聚,而產業集聚的核心是創造更多價值。不過很長時間里,我國不少產業園區未能形成自身發展特色和獨特競爭優勢,集聚效應并不明顯,出現“千園一面”的同質化現象。

    當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風起云涌,產業園區如何肩負起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乃至推動城市化建設等重要使命?本期「園區經濟觀察」,我們視角向外,試圖從全球趨勢中尋找方向。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91184

    產業園區,意味著什么?

    不久前,成都市經濟運行工作推進會議提出:堅持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強則產業強,加快打造一批定位精準、運營高效、功能復合、支撐有力的產業園區。

    無獨有偶,最近上海徐匯將園區“工業上樓”視為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的主攻方向;蘇州工業園區迎來自己30歲的生日;深港合作的河套園區正積極探索“制度+科技”雙輪驅動……

    在美國,園區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空間承載。以“硅谷”為藍本,波士頓128公路、紐約“硅巷”、波特蘭“硅林”、奧斯丁“硅山”等,對園區及產業形態進行了迭代。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如火如荼,園區經濟已成為城市發展、區域經濟甚至國際競爭的關鍵要素。

    不過,被國內外城市同時寄予厚望的園區,它的概念和形態正在改變著。

    臨近瓶頸

    園區,藏著很多城市經濟發展的“密碼”。

    園區經濟符合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規模效應、密度效應和品牌化等的內在要求,特別是在制度探索方面,經濟學家諾斯更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專業分工等是經濟增長本身。

    改革開放始于深圳,當時突破口就是蛇口工業區——依托港口設施和南海石油開發戰略任務,在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率先突破,引領了風氣之先。那時候,其實整個深圳特區都可以稱為廣義上的“大園區”。

    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建立了中新高位協調、職能清晰的合作機制。以此為空間承載,探索多項制度創新,由此開啟了蘇州三十年的騰飛。

    在蘇州的鼓舞下,各種園區在江蘇如雨后春筍。工信部旗下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顧問發布《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單(2024)》,上榜19個園區的江蘇,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級以上開發區創造了全省一半的經濟總量。

    圖片來源:人民網

    園區為何如此有能量?

    馬歇爾產業區理論最早發現園區經濟的重要性。馬歇爾認為,形成專業化供應商隊伍、共享勞動力市場、享受知識外溢是企業集聚的原因,并強調產業與地方的不可分割性。

    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從競爭力出發,強調了集聚的地域性和多元化,園區經濟不僅使組織、制度、技術、企業在地理上集中,而且由此產生協同效應和溢出效應,形成生產效率、交易效率、組織優化和產品差異化等優勢。

    不過在多年發展與探索后,園區經濟也遭遇了一些挑戰。

    在去年的中國產業園區大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指出:

    由于制度、規劃和效率的約束,政府的政策性資源逐漸衰減,靠補貼、讓利、劃地、零地價、減稅等等這樣一些辦法已難以為繼。

    此外,眾多園區面臨信息等新技術快速迭代及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綠色化技術不斷突破的挑戰,如何開發應用追蹤新技術,培育匯集更多的新生產要素,促進園區內企業及整個園區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已成當務之急。

    大洋彼岸,美國一些城市探索通過打破園區“圍墻”,把園區“請回”市中心,為園區經濟注入更多想象力。

    突破“圍墻”

    很多人談論科技創新,首先想到的就是硅谷。

    1951年,新誕生的斯坦福工業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高科技園區,這也是硅谷的前身。

    時至今日,硅谷早已突破了園區的“圍墻”,但底層邏輯依舊是集聚。

    面積約為1500平方公里的硅谷,聚集了近萬家公司,其中60%是以信息為主的集研究開發和生產的高端制造業公司,還有約40%是為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的金融、風險投資公司。

    硅谷蘋果總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7996701

    毫無疑問,這樣的高密度集聚,加速了各種要素的流動。

    硅谷還奠定了城市與園區的空間關系。斯坦福大學本身位于舊金山郊區,最初依托斯坦福大學的硅谷,自然也在郊區沿著公路生長。彼時尚未開發的舊金山郊區,保障了硅谷后續發展的土地供給。

    但不是每座城市都是舊金山。

    1995年,紐約提出“硅巷”的概念,目的就是想吸引硅谷的科技人才和資本。

    紐約是全球城市化程度最高、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拿不出大量土地,最初硅巷只是指曼哈頓第五大道與百老匯交界處的狹小街區。

    沒空間搞園區經濟,紐約揚長避短利用樓宇經濟發達的特點,把科技公司請到寫字樓里。并在政府的主導下對相關企業進行房租、電費、房產稅減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讓紐約意識到以金融產業為支柱對于城市發展的不穩定性,政府提出打造世界領先的“科技之都”。在此背景下,硅巷迎來“擴容”,以熨斗大廈為中心向著南北蔓延,后來突破了曼哈頓島,進一步擴散到布魯克林的皇后區。

    除了摩天大樓里“見縫插針”,政府還因地制宜對原有城市空間進行改造升級。布魯克林的硅巷就是由碼頭倉庫和廢棄廠房改造而來。

    紐約規劃部門在《愿景2020:濱水區十年綜合規劃》中提出:濱水空間不應只有休閑和運輸,還要成為?;履茉蠢玫鹊那把靥剿鞯?。

    基于布魯克林碼頭水陸兼備的場地條件,紐約引導諸如無人駕駛、水下機器人等智能制造企業將研發測試地放在這里。

    布魯克林的重生,是紐約轉型升級的縮影。如今硅巷聚集了超過9000家科技公司,形成了全美僅次于硅谷的科技產業集群。

    紐約俯瞰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629983

    硅巷一方面突破園區的傳統邊界,一方面緊扣科技創新所需的集聚效應。在打破邊界與聚集效應的牽引下,紐約城區的科技生態系統形成了很好的乘數效應,實現了對于整個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帶動。

    波特蘭的“硅林”,德州奧斯汀的“硅山”都是基于紐約“硅巷”模式,進行了因地制宜的調整,但都遵循將城市更新的空間利用與科技要素聚集的有機結合。

    科技回城

    硅巷經驗,不只有在土地緊張的情況下,結合城市更新的空間再利用。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的《創新街區的崛起:美國創新地理的新趨勢》研究報告發現:過去美國創新集聚區坐落在通過公路連接的城市郊區,往往只能開車到達。近年科技人才需求發生了轉變:他們從之前相對單一工作、居住兩點一線基本需求,轉變為今天對于工作、消費、社交、文化、居住、旅游乃至歷史文脈和自然生態等,多元交互的都市化生活方式追求。

    今年,谷歌正式啟用了位于紐約哈德遜廣場的全球業務組織總部??偛课挥谌A盛頓的城市研究機構Urban Land Institute旗下《Urban Land》雜志分析了谷歌選擇在紐約設立總部的原因——紐約城市功能高度混合,方便的交通配上高密度的居住、零售、娛樂和商業,這里本身就是一個高品質社區。

    谷歌選擇紐約,可能有紐約作為全球城市的能級考量。波特蘭是美國第26大都會區,在國內相當于“二線”,卻也成功吸引英特爾在此設立工程技術部、銷售部以及6個芯片制造工廠。

    人間煙火,是英特爾選擇波特蘭的重要原因。波特蘭多次被英國《Monocle》雜志評為全球最佳宜居城市,還擁有全球最大書店,也是全球擁有最佳咖啡館最多的城市,全球擁有啤酒廠最多的城市,全美餐廳密度最高的城市,全美人均公園最多的城市……

    波特蘭是一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91313208

    不僅科技人才在意宜居城市,心儀人間煙火,其實城市本身就可能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場所。

    美國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認為,今天的科技是復雜的協作系統,要有多個單位緊密協作,像愛迪生那樣單打獨斗的創新時代已經結束了。

    正如機器人、物聯網、區塊鏈、3D打印等技術,從最初一個創意到最終形成產品,需要大量不同職業的人在各種測試和實際應用中,不斷進行螺旋上升的體驗反饋過程才得以實現。

    OpenAI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接連丟出ChatGPT和Sora兩個顛覆性創新的OpenAI,誕生在舊金山市中心最古老的社區,而不是硅谷。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向心城市》一書中指出,創新需要有高濃度、高密度的協同網絡,創新人群只有高頻次的交流,才能在思維碰撞下激發創新,才能催生創新經濟蓬勃發展。

    隨著科技革命與數字化的深入,新技術、新產業的誕生,愈發需要場景組合和場景密度的支撐,而市區顯然比園區擁有更多的場景類型和密度。

    正因為硅巷多樣性的場景,諸如寫字樓、孵化器、加速器、共享辦公空間,以及城市中的咖啡館、劇院、餐廳、博物館、公園等第三空間,提供了更開放式、更錯綜復雜的場景,并在場景的交融與互動中,產生更多的靈感碰撞。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原主任許強認為,科技園區與現代都市的深度融合,創造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為顛覆式創新、產業跨界融合發展、企業爆發式成長和城市數字化轉型創造了條件。

    他同時強調,以制造為基礎的園區仍然需要在城市周邊布局,城市創新空間同樣需要主業突出、具有一定規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