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03 23:08:42
近日,海信醫療內窺鏡事業部總經理陳永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探討國產手術導航系統的現狀與未來。陳永健認為,國產設備在可靠性上的提升沒有捷徑,需要企業對關鍵器件做深刻攻關,而就國產手術導航在臨床畫質和智能化上的差距來說,AI技術提供了新的破局機會。可以明確的是,研發難點不在機械上,而是核心算法,未來這將成為醫療器械公司的一個重要競爭維度。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文多
“開始麻醉,開始外科手術。”
當機械的聲音從揚聲器中傳出,全自動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搖向傷者的腹部,無論是切割還是縫合,動作都精確到令人難以置信??10多年前,“異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中,構想了未來手術室的機器人醫生。
如今,操縱機器人手術控制臺的仍是人類醫生,但搭上AI技術的傳統醫療器械,正在現實世界中飛速迭代。其中,手術導航作為智能化應用最廣泛的領域,1999年便開始國產化,發展至今,行業內的選手可謂魚龍混雜。
近日,海信醫療內窺鏡事業部總經理陳永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就國產手術導航在臨床畫質和智能化上的差距來說,AI技術提供了新的破局機會。
海信醫療內窺鏡事業部總經理陳永健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奔馳切口”,因其切口形狀類似于奔馳汽車的標志得名。在外科醫生的印象中,這個名詞常與開腹手術掛鉤。因為能提供廣闊的手術視野,該類手術在100多年前就已存在,涉及臟器包括肝臟、膽道、胰腺等。
不過,這種聽似“血腥”的傳統手術方式,對傷口愈合較慢的老年患者并不友好。因此,創口更小、患者預后更好的微創手術早已風靡全球。具體來說,醫生會在患者的胸腹部等手術區域開幾個1~2厘米的小孔,將10毫米或更細的光學內窺鏡插入孔中,并引入杠桿式手術器械,借助外顯圖像完成腹內手術。
術中導航(手術導航),是利用先進的影像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技術來輔助外科醫生,通過實時跟蹤手術器械的位置和運動,與術前或術中獲得的影像數據(如CT、MRI、X光等)結合,為醫生提供精確的手術區域定位和操作指導。由于人體臟器時刻處于形變狀態,其導航難度遠大于骨科手術導航。
其實,術中導航技術已經存在多年。
“過去,手術導航只能提供簡單的方案,對年資高的醫生沒什么用。但如果它能在術中(完全)實現真實位置輔助的話,那無論年資高低的醫生都非常需要。很多院士也希望(手術導航)能做到這一點。”陳永健介紹,術中導航是醫院非??粗氐墓δ埽滟|量可能關系到手術成敗,出現問題的醫院中,不乏國內TOP20 的醫院。
例如,胰腺手術的難點在于剝離胰管和周邊的重要血管,對于三甲醫院的醫生來說,在術中精準找到血管并不難,但顏色與胰腺相近的胰管具有“迷惑性”,如果位置判斷不精準,被戳破后外漏的胰液具有腐蝕性,將帶來嚴重的術后問題。
再比如,在肝膽手術中,術中導航系統能清晰顯示血管剝離和韌帶切除過程,但在肝臟切開時,細小靜脈和栓塞點往往不明顯。對于這類特定細節,需要增強圖像顯示來提醒醫生,否則很容易被忽視。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研發團隊與醫生進行深入交流,否則無法做到最好的顯示效果。
另外,胃腸手術對術中導航的紋理識別、顏色顯示能力也有極高要求。若顏色顯示不準確,醫生難以判斷術后血管是否完全供血或部分失去供血。若無法顯示這些細微的顏色差異,可能導致醫生操作錯誤,進而引發手術部位發炎、出現患者胃脹氣甚至危及生命。
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研報指出,2023年全球手術導航系統市場規模為12億美元,預計2024年至2032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7%,對微創外科手術的需求不斷增長是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根據美國外科醫師學會(ACS)2024年的一份報告,微創手術技術現在約占美國進行的所有擇期手術的60%。
在中國,內窺鏡市場快速增長,但硬性內窺鏡(以下簡稱硬鏡)的國產化還處在加速階段,據陳永健觀察,國內目前占據市場份額超過5%的公司并不多,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國內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多,大多數是采用國外方案或模組集成的方式,導致國產產品在質量、臨床畫質和智能化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三點都做得好的廠家基本沒有,國外品牌仍具有較大優勢。
據中信證券研報,2020年中國硬鏡設備市場外資三巨頭(Karl Storz、Stryker、Olympus)市占率達76%,國產裝備市占率不足10%。其中,Karl Storz是全球“硬鏡之王”,其產品質量可靠”,故障率低于國產產品。
國產品牌要如何追趕?陳永健認為,可靠性的提升沒有捷徑,需要企業對高速數據線纜、導光光纖、高速通信接口、激光發射光源等易損的關鍵器件做深刻攻關,但在臨床畫質和智能化上,AI技術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新的破局機會。
具體來說,臨床畫質不同于攝像機里顯示的圖像,需要針對不同器官上不同手術的特定細節做優化。以海信的4K熒光內窺鏡為例,應用范圍目前主要覆蓋肝膽科、胃腸科、泌尿科、胰腺科、甲狀腺科、婦科、胸外科等科室。研發團隊跟臺了大量二、三級醫院的科室手術,算法工程師則“投喂”了海量錄像,經過不斷開發、優化算法,才讓內窺鏡的畫質已達到三級醫院的臨床要求。
另外,手術導航屬于內窺鏡在智能化方面最大的應用領域。據陳永健介紹,公司的內窺鏡有雙屏,一屏是手術圖像,另一屏是手術圖像與CT、核磁等數字三維器官的融合圖像,這為醫生提供了術中引導,指示在不透明器官下的病變和血管位置,避免危險操作。
但記者注意到,目前該產品主要在器官沒有大范圍的翻動和斜面時做位置指引,如果器官的形變非常劇烈,現在還無法做到實時跟蹤。
2024年10月,海信醫療參與制定的《手術導航系統產品規范》團體標準正式發布。陳永健表示,具備手術輔助規劃功能的內窺鏡可以稱為“智能內窺鏡”,此前國內獲批的產品只能提供術前規劃,希望在術前規避器官形變引起的風險,但隨著公司內窺鏡獲批上市,術中規劃和預警將是更進一步的方向。
但問題是,提供簡單的指導方案可以叫“導航”,臨床高難度手術的介入也可以叫“導航”。由于手術導航產品定義尚未統一,賽道玩家魚龍混雜。因此,為了更好地在臨床上開展大規模研究、推廣手術導航系統,海信醫療參與制定了這一團體標準。
陳永健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產品獲批時間較短,醫生正式使用后反饋了很多新問題。其中共性問題之一是操作不同種類手術的醫生對精度、速度有不同需求,他們希望盡量不要在術前準備時用到很復雜的磁定位、光學定位設備,盡量減輕手術時間和準備工作負擔。
“現在,手術的不同術式都已經很規范了,主刀醫生面臨的最大難點是判斷入手位置、刀下重要管道和病灶位置、把控下刀力度和深度。這是非教科書式的,我們希望術中導航指導下刀的精準度能夠達到毫米級,甚至更小的精度。”
在陳永健看來,“醫療+AI”已經是業內公認的發展方向,像肺結節輔助診斷、胃腸道的惡性病變輔助診斷等應用都已經比較成熟,準確率很高。但是,柔性臟器的術中導航功能、術中危險部位的識別預警甚至是精準識別之后的自動手術,理應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現在還沒有達到,行業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
回歸到技術層面,中外廠商在智能化導航技術上基本處于并跑的狀態,甚至有些方面是獨具特色,但原生AI算法的差距依然存在。陳永健認為,盡管目前全球的AI大模型仍以開源為主,存在相對公開的交流,但隨著各類產品的商業化進程,最先進的AI算法可能會封閉。
他表示,目前真正的龍頭還未出現,國內的內窺鏡或手術導航系統行業仍處于“魚龍混雜”的階段。但可以明確的是,研發難點不在機械上,而是核心算法,未來這將成為醫療器械公司的一個重要競爭維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