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8 03:02:52
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市場對下半年貨幣政策可能“適度收緊”的預期,正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結構帶來潛在的影響。今年上半年不溫不火的信貸類理財產品重新成為理財產品投向的重要領域。
擔憂政策出現調整
據普益財富統計,今年6月人民幣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達到202款,環比增長41.25%,占比為46.01%。公布募集金額的116款人民幣信貸產品,總募集資金達到284億元。而同月,銀行信貸的新增投放達到1.5萬億元。從數字對比可以看出,通過信貸渠道,很多融資需求方應該已得到滿足。信托貸款渠道被重新打開,無疑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去年下半年,信貸類理財產品一度占據銀行理財市場的半壁江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于,由于銀行收緊銀根,銀行放貸能力受到限制,為維護與客戶的聯系,銀行紛紛加大與信托渠道的合作力度,通過募集公眾資金的方式實質支持企業融資需求。但從去年12月開始,由于政策面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在無額度之憂后,轉而直接通過放貸給予企業融資支持,導致信貸產品規模驟減。
目前,銀行重新開發信托融資渠道,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由于市場當前普遍擔憂央行最快今年4季度會調整貨幣政策、收緊信貸規模,各家商業銀行試圖想搶在政策面出現調整前先把規模做上去。這樣既不繼續占用額度,又可在貨幣政策再度出現反復以及明年年初需要再沖貸款時,隨時對產品資金進行置換。
從目前銀行發行的同類產品期限看,6~12個月的產品占據主流。這種流動性較好的產品,更能滿足銀行的上述操作思路。
收益率尚處于低點
另一方面,上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在一份分析報告中寫道,信貸類產品猛增可能是因為商業銀行信貸額度的高速增長,致使部分商業銀行需利用發行信貸類產品募資替換存量貸款或新發貸款,即通過產品釋放一部分已被占用的額度,以保證下半年的信貸策略彈性。
上述分析亦有數據證明,在目前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從資金投向上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產品投資于銀行存量信貸資產。
假設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如期實現,那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上,信貸類產品將再度成為投資者必須認真考慮的產品。
在考慮了風險承受力的基礎上,從收益率上看,由于當前還處在一個相對低利率而流動性充裕的市場環境下,資金提供方的議價能力仍相對偏弱。以目前正在銷售的一款同類產品為例,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而今年7月剛到期的一款1年期產品,其實際收益率卻達到6%。
也就是說,在央行沒有上調法定基準利率之前,雖然該類產品發行規模提升,但收益率卻處于一個周期內的相對低點,且正逢收益率由低向高的轉折點上。不過考慮到該類產品安全性較高,相比定期儲蓄回報尚有優勢,投資者亦可給予一定關注。
投資提示
警惕企業違約風險
在銀行取消對信貸類產品的擔保后,借款企業的違約風險無疑成了投資者面臨的最大風險。
當前,類似產品的主要投向是基礎設施類項目及房地產,在中央、省級投資項目熱潮過后,目前對融資饑渴度較高的更多是地市級甚至縣一級的工程。
據了解,這些工程的還款基礎是地方政府的財政增長,但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方財政高負債率等因素將導致未來理財產品到期償付風險加劇。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上周曾撰文表示,去年由于貸款規模的控制,造成銀行放貸能力受限,銀行通過“信托+理財”的形式將貸款轉移到表外規避額度控制,而貸款的發放對象包括房地產等行業,這在干擾貨幣政策的同時,也累積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目前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的風險,只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且項目融資規模在當年財政收入20%以內的項目。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選擇類似產品時,也應該盡量選擇地方財政實力較強的項目,而地方城商行發行的給當地項目融資的理財產品風險可能相對較大。一旦項目失敗導致產品無法到期支付,從現行的法律及監管措施上看,最終只能由投資者埋單。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