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專欄

    每經網首頁 > 專欄 > 正文

    劉煜輝:通脹大壩早垮了 只是水未漫到CPI

    2009-11-14 03:36:24

    劉煜輝(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

            某些人總是具有超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結構性通脹”和“中國將進入有預期無通脹時代”等說法,只有這些人能“發明”出來。

            中國的CPI構成早就引起爭議,但是,大家還是把通脹等同于CPI。實際上,目前我們面臨的是信貸爆棚、資產價格飛漲、服務性價格和城市生活成本都在上升,牽引著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也在漲,中國的CPI只能指望農產品價格什么時候發生突破了。然而,一個已經進入人均GDP4000美元、沿海不少發達城市已經突破人均一萬美元大關的國家,CPI的構成和17年前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時幾乎沒有區別,這是為什么呢?

            政府調控經濟數據的事各國都會有,但至少還要費點經濟學的專業知識分析一下才能出得來。而現在我們的數據是讓大家都可以高興,官員可以證明前期政策的正確性,分析師和研究者則希望通脹永遠是預期,這樣流動性就不會出現拐點,股票和樓價可以永遠炒下去。

            在我看來,中國通脹的大壩早垮了,只是水還沒有漫到CPI,所以誰都不怕。說實話,怕也沒有用,因為已經有了結果:資產泡沫和物價通脹。

            10月份M1與M2增速雙雙刷新近15年歷史新高,達到32%和29%,M1與M2形成所謂金叉(股票市場為之振奮的信號)。從經驗上看,M1增速達到20%以上,隨后6個月皆有高通脹相伴隨:1992年至1996年的高通脹期間,M1同比增速就持續高于30%,1993年12月甚至高達38.80%;而在2007年至2008年間,M1同比增速持續高于20%。今天的CPI會不會演繹同樣的規律?我現在只能說物價肯定會上漲,對于CPI我沒有信心。

            1~10月份新增9萬億的信貸,4.8萬億是中長期信貸,年底估計能到5.6萬億以上,其中80%應該是流向了今年新開工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即便明年不再有新開工,光延續2009年開工的這些項目可能就得4萬億以上,明年短期信貸需求總比今年多吧?那4萬億應是保守的數據,總算下來,八九萬億都可能打不住。

            盡管投資和消費數據強勁,但是33%的投資增長未必代表著內需真有這么強勁。因為統計方法是根據為項目調撥的資金來計算  “投資”的,而不考慮這些資金實際上是否已經支出。類似的,零售額上升16.2%,也并不能有效代表家庭消費,因為這些數據主要追蹤的是廠家向零售商的發貨量,當然包括各類政府及企業支出,而服務性的零售是不統計在列的。

            1~10月份企業存款增速高達36%,而全部存款增速僅為27.46%,相差8~9個百分點。同樣的情況發生在2006年末~2007年期間。2006年開始,中國制造業就開始出現了利潤拐點,錢明顯向著虛擬經濟走,企業一年辛苦所賺的利潤,還不如在股市、樓市炒一把賺得的。資金不進實體,企業存款支用就明顯減慢,倘若企業活動真正活躍,隨著企業投資變成收入,其他部門存款應快速增加。所以,我有個疑問——統計上的  “投資”是否真的全數進入了實體經濟?如果大量蝸居于銀行體系內,意味著中國的銀行發出了太多的、遠超實體經濟需要的信貸,這將成為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溫床。

            從外部看,美元已經弱得看不到轉機。剛剛結束的2009財年赤字高達破紀錄的1.47萬億美元,而奧巴馬宣布未來10年的財政赤字將增加2萬億美元,而擴展至累計9.05萬億美元的天量。奧巴馬的醫改雖然在國會艱難闖關,但是市場并未給出正面的評價,因為這并不是保障模式的改革,而只是保障范圍和資金使用的改革,它不可能改變美國社會醫療保障是一個資金消耗無底洞的局面,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會進一步擴大。

            商業地產的地雷、住房市場的龐大“影子庫存”以及有毒資產難以清理,將使得美國明年極難退出量化寬松。與格老的策略一樣,最后的結果是,通脹將被“出口”到那些將貨幣掛鉤于美元的國家。

            所以,如果2010年的中國發生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惡化,我不會感到詫異。股市不太好講,通脹的前期往往跟著漲,但它最終要反映企業盈余,對于長期在80美元/桶的油價、每噸6000美元以上的銅價環境之上運營的中國制造,恐怕未必是什么好事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