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0 04:45:58
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上海
麥德龍的供應鏈管理曾被諸多機構視為研究對象,隨著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在關注采購的同時,打造一條屬于麥德龍自己的供應鏈框架也成為公司近年來的新任務。
不過,在重整供應鏈的過程中,麥德龍的做法似乎也讓部分供應商感到無法接受。近日,麥德龍的多家供應商聯名“反彈”。
12月29日,麥德龍的一名供應商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麥德龍要求供應商加入一項加強集中配送的計劃,如果不加入,將從2010年1月1日起按貨款一定比例征收保證金。對于曾經依靠自有的物流體系運作多年的供應商來說,這是個無法接受的“合作”方式。
要求供應商加入配送中心
2003年初,麥德龍(中國)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全國配送中心,據業內人士介紹,多年來麥德龍一直希望將配送中心介入到供應商管理中,即把不同供應商的貨物匯集到一起再配送到各個門店。一名供貨商表示,“麥德龍認為,比起供應商自己送貨,這樣做以后物流費用會減少很多。在這一點上,麥德龍在德國總部的做法的確相當成功,因此該公司現在也希望能把德國的經驗復制到中國。”
為了優化供應鏈,近日,麥德龍在給中國區供應商的郵件中明確要求供應商加入集中配送計劃。但對于這一計劃,部分供應商表示很難認同。
“對于麥德龍來說,這個計劃能夠降低物流成本;但對于我們來說,與自己的物流商合作,更能掌握貨物的情況。”作為麥德龍食品類的供應商,張雨來(化名)與麥德龍合作多年,在過去的兩三年里,麥德龍方面曾多次與他談判,希望他能夠加入到麥德龍的供應鏈項目中,但對他來說,與熟悉的物流公司合作不僅價格低,而且送貨時間有保證。“這次麥德龍竟然提出了補償,看來是要動真格的了。”在他看來,如果麥德龍收取的物流費用不太高,他就會加入。
麥德龍公關經理陳立斌表示,供應商對這項計劃具有選擇權,所征收的也并不是罰款,而只是保證金。如果加入該計劃,就可以退還該部分保證金。據陳立斌介紹,目前大部分的麥德龍供應商已經加入該項計劃,但至于具體的數量,他表示并不方便透露。
加強集中配送一直是零售業關注的課題,但對于大部分零售企業來說這仍是個艱巨的任務。據統計,目前連鎖業的統一采購、集中配送率遠未達到規定標準,多數企業的集中配送率僅達到30%。
供應商稱承擔了太多風險
除了通過保證金制度讓供應商加入集中配送計劃外,麥德龍還準備通過一系列督促手段讓供應商滿足其要求。
“我們曾經收到麥德龍因遲緩供貨和數量不足而罰款的扣款憑證。”在麥德龍的供應商們看來,因為無法遵循麥德龍的 “規定”而被“罰款”是常有的事情。
據了解,在今年確有不少供應商因為“商品到貨率”不足等問題被麥德龍罰款。“在金融危機期間,供應商通過縮減供應量的方式來降低庫存積壓和過期退貨風險,但這一行為被麥德龍視為供貨不足。”有個別供應商表示,單在此項罰款上,中國本土供應商就付出了上千萬元。“零售商一般依靠返利生存,但現在多了這么多的罰款,讓我們的利潤越來越低。”
麥德龍認為,扣款是為了督促供應商及時保量交貨,但“苛刻”的規定則讓供應商們如履薄冰。
與德國本土 “買斷式經營”不同,麥德龍在中國采用“代銷式”的采購模式,即通過采購訂單和賣場訂單的方式通知供應商供貨,到期或者過季的商品再退貨給供應商。在這種采購模式下,所有的庫存和退貨風險都由供應商獨立承擔。“如果供貨過多,會面臨積壓的風險,但如果供貨不足,又要被扣款。”作為中小企業的老板,張雨來認為麥德龍的供應商承擔了太多風險。
麥德龍加強供應鏈管理
今年年初,麥德龍德國總部發布了一項至2012年的重組和緊縮計劃(Shape2012),在麥德龍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中,麥德龍表示“Shape2012已經取得第一階段的成效”。除了減少人力成本開支以外,采購、物流成本的節約也是麥德龍 “節約成本、擴大盈利面”的重要部分。
為了提高物流效率,麥德龍希望供應商加入到供應鏈管理中。去年4月,麥德龍要求位于亞洲的供應商在包括玩具、辦公室用品乃至成衣的所有消費品上,均加上RFID(一種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的技術)標簽,麥德龍希望通過RFID試驗計劃,提高物流效率及透明度,更準確、及時地了解貨運數據。
來自今年7月的公開報道顯示,麥德龍已經在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和越南的100多個制造商中部署了這項RFID計劃。目前正在考慮擴大該計劃,將RFID系統部署到75家中國和印度消費品供應商中,即要求所有參與者都需將其貨物粘貼上RFID標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