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1-26 01:03:23
馮海寧
究竟誰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主推手?多個部門認識不一。發改委認為游資炒作是主因;而農業部官員曾表示是天氣影響;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更認為農產品不具有投資品的特性。顯而易見,如果診斷不一樣,對于“價格瘋漲病”的治療就不一樣,相關部門能否進行一次會診?
天氣原因、供需失衡、游資炒作是不同部門眼中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但我更認同游資炒作,原因很簡單,從基本面上看,供應并不短缺,而價格卻是輪番上漲,農產品市場更是頻現投機者身影。可以說,游資炒作推高這一輪農產品價格,已成為部分官方機構與經濟學界的共識。
誰又是游資炒作的推手呢?這個問題似乎不言自明:貨幣發行過量。但我們不能把板子打在貨幣身上,而應該去追問發行貨幣的人。在我看來,與其隱晦地說貨幣發行過量,不如直接說金融主管部門沒有把好監管關;與其說貨幣發行過量,不如說是亂發貨幣。
眾所周知,為應對后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本意是刺激經濟增長、支持實體經濟,然而,我們卻看到大量游資炒樓、炒農產品,所以不得不問:貨幣發行量為何沒有根據實體經濟需要“量體裁衣”?監管者發行的天量貨幣究竟多少真正進入了實體經濟?
為避免貨幣超發引發物價繼續上漲,金融監管者一方面采取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來收縮流動性,另一方面嚴查信貸資金炒作農產品。這些舉措到底能收到多少實效還是一個未知數。因而,金融手段調控物價的力度和頻率還值得反思。
經過金融手段調控,是否意味著農產品價格就能回歸理性?答案顯然是“不一定”。因為是多頭資金參與農產品價格炒作,既有國內資金,據說又有國外游資。毫無疑問,多頭資金炒作農產品也與我們長期以來的投資渠道過于狹窄有關,而國外熱錢流入農產品市場也與缺少監管有關。
事實上,流動性過剩與投資渠道狹窄這兩個頑疾的長期存在,與很多行業由于各種壟斷導致民間資本無法進入有很大關系。盡管既有老“36條”又有新“36條”不斷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但我們要意識到,很多行業由于既有壟斷勢力的存在,依然是一道道“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一進就碰壁。
在有關部門連出重拳控制物價的背景下,國際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日前再次鼓吹農產品價格上漲,其在最新報告中,大幅上調了大豆和棉花價格預測,而調整后的玉米、大豆和棉花價格預測遠高于此前的遠期價格曲線。高盛集團這次鼓吹農產品價格是拿“耕地戰爭”來炒作,為此,我們要有所警惕。
這是因為中國各地的菜地減少,已經讓公眾嘗到了蔬菜價格快速上漲的苦果。當城鎮化、房地產與農產品爭奪有限的耕地時,我們不得不從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去反思耕地問題。以北京為例,北京市郊的菜地面積已從17萬畝縮減至1萬畝以下,蔬菜自給率僅為10%,我們是否進行過這方面的深刻反思?
在我看來,我們既要認清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游資炒作,又要認清游資炒作背后的推手,如,金融監管不力、壟斷鏟除不力、土地監管不力等。可以說,打擊短期游資炒作并不難,難的是對付游資炒作背后的推手。只有對付了游資炒作的推手,游資才不會一會兒炒這個,一會兒炒那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