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1-30 10:14:56
每經記者 程元輝 發自上海
11月22日,上汽通用五菱第一輛自主品牌轎車“寶駿630”在柳州下線。根據協議,“寶駿”品牌是柳州市政府用五菱集團持有的上汽通用五菱10%的股權換得,外資方通用給予當地政府的回報是一個轎車項目和5100萬美元,以及3年技術支持。作為一個外資、國資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博弈的產物,“寶駿630”下線和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權走入審批階段給這場博弈畫上句號。
博弈雖然暫告一段落,但今年7月份五菱集團發表公開信否認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的“自擺烏龍”事件卻仍然值得玩味。
五菱失意
11月22日,上汽集團、通用中國和五菱集團高層均出席了 “寶駿630”下線。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份事宜,三方均三緘其口。
股權轉讓大戰接近尾聲,五菱集團失意難免,其自擺烏龍有難言之隱。
7月26日,五菱集團發布對媒體公開信,稱到目前為止,五菱集團沒有就股權和五菱品牌轉讓問題與其他股東進行過任何磋商,也尚未接到公司主管部門要求五菱集團轉讓股權和五菱品牌的任何決定。
事實證明,五菱集團的公開信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11月10日,通用汽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文件顯示,通用汽車已經與中方企業五菱集團達成協議,五菱集團將向通用汽車轉讓10%的上汽通用五菱股份,通用汽車將向五菱集團支付5100萬美元現金,并提供技術服務直至2013年。
通用汽車在該文件中還披露,該項股份轉讓交易還需得到中國證監部門的批準。一旦得到批準并完成交易后,通用將持有上汽通用五菱44%的股份。當前上汽集團、通用和五菱集團分別持有上汽通用五菱50.1%、34%和15.9%的股份。
一旦這項股權轉讓交易通過中國證監部門審批,五菱集團在上汽通用五菱中的股權將只剩5.9%,如日中天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歷經10年后或基本脫離五菱集團的懷抱。
資本博弈
2007年,通用就明確向另外兩家股東表達了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權的意愿,但上汽集團和五菱集團都無意出售股份。此次將股權轉讓給通用,五菱集團并非心甘情愿。
民族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曹鶴對記者表示,上汽集團和通用汽車一連串的股權交易,實際上是雙方設好的局,五菱集團扮演了一個邊緣者的角色。
據悉,在通用萌生增持股份的念頭伊始,五菱集團希望上汽能夠出讓部分股權給通用,但是此想法遭到上汽拒絕。而隨后上汽在獲得通用受讓的上海通用1%的股權后,與通用結成了利益同盟,并在多個場合表示支持通用增持。
據五菱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由于上汽是上汽通用五菱第一大股東,擁有對五菱集團所持上汽通用五菱股權的優先購買權,如果第一大股東不同意,通用公司購買五菱股份的協議必然泡湯,于是上汽趁機向廣西區政府提出 “把五菱品牌無償轉給上汽”。
據了解,2007年下半年開始,以甘文維為首的通用中國高層便頻頻造訪柳州。2009年7月,甘文維低調造訪了柳州,最終敲定了通過向上汽通用五菱導入轎車平臺,以換取五菱集團出讓手中股權的一攬子計劃。雖然這項計劃在五菱集團內部飽受爭議,但是“股權換轎車”方案最終還是得到大股東上汽的默許,以及當地政府的支持。
就在甘文維離開柳州僅一周后,為上馬轎車項目、總投資達21億元的上汽通用五菱東部工廠改造工程暨柳州發動機工廠二期項目正式啟動。
五菱集團內部知情人士透露,“收購談判基本上是由區政府主導的,五菱集團一開始并沒有領導參加。后來雖然有五菱的領導參加,也基本上沒有發言的機會,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地方政府和通用在談。”
誰是贏家
五菱集團出局,這對上汽集團和通用汽車來說是一個兩大皆歡的結局。上汽集團繼續保持著絕對的控股權,分享上汽通用五菱未來市場利潤,通用汽車以5100美元、3年技術服務以及轎車平臺的代價換得10%的股權,未來分紅將超預期。
根據報告,通用汽車第三季度利潤為20億美元,中國合資公司上海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貢獻了11億美元。來自行業協會的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上汽通用五菱的盈利能力甚至超過了上海大眾。五菱集團內部人士透露,“僅僅是2009年上半年,五菱集團就從合資公司的股份得到分紅近1億元。”
主導五菱集團以股價換技術的柳州市政府也有自己的打算。
近期柳州市政府拋出投資700億元打造“千億汽車城”的計劃,該汽車城建成后,預計2015年可為柳州新增1500億元工業產值,而上汽通用五菱是“千億汽車城”中的重要一環。
以犧牲國有企業利益來換取項目和技術,外界對這種汽車發展模式毀譽參半。一種觀點認為,柳州市可以促進當地就業,帶動經濟發展,滿足地方政府的對經濟發展的渴望;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種以股權換技術的模式,是在縱容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占有。
其實,在多方利益的較量中,五菱集團一直處在弱勢地位。上汽通用五菱總經理沈陽曾感慨道,“我也想通了,以后就背靠兩大股東的優勢資源發展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