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30 22:43:58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方創琳將都市圈比喻為城市群的“鼎”,稱“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每個城市群都至少有一個都市圈來‘鼎托’,沒有都市圈來‘鼎托’的城市群是一個空心化的城市群,是發育程度很低的城市群”。而編制都市圈發展規劃、做大做強都市圈以帶動城市群發展“是正確之舉”。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歡
第四屆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2021年至今,全國已出爐了15個國家級都市圈(注:含國家發改委批復或“銜接函復”)。另有多地積極布局都市圈建設,打造區域增長極。
12月27日,第四屆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舉行,年末之際,國內都市圈城市群代表與相關專家齊聚成都,交流改革經驗、切磋發展質量。
論壇上,專家指出“都市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動力源泉,是城鎮化的關鍵空間形態,也是集成式改革的理想場所”,亦有研究者稱“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鼎托’”。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進程以及支撐城鄉融合改革等方面來看,都市圈的崛起及其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近年來,“都市圈”成為政策高頻詞。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民盟中央參政議政部副部長馮奎在演講中梳理,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首次提出“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2019年年2月,國家印發《關于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近期,國家提出城鎮化四項行動計劃,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是其中之一。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對都市圈改革提出了要求。
伴隨“國家級”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陸續批復,“都市圈”在政策決策中愈發受重視。
我國城鎮空間體系呈“同心圓”結構,由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構成,其中城市群最大,都市圈次之。為何都市圈備受關注?
在馮奎看來,從國內情況看,在中國式現代化空間結構形成的關鍵階段,都市圈作為實體空間,利于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有廣闊投資空間,是擴大消費的重要領域,還能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任務,助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
從國際視角而言,大體量、高能級、硬資源、強承載的都市圈是“全球—地方”連接的基本單元,深度參與全球商品鏈及價值鏈分工,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方創琳直接將都市圈比喻為城市群的“鼎”,稱“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每個城市群都至少有一個都市圈來‘鼎托’,沒有都市圈來‘鼎托’的城市群是一個空心化的城市群,是發育程度很低的城市群”。而編制都市圈發展規劃、做大做強都市圈以帶動城市群發展“是正確之舉”。
如何把都市圈做強做精做大?方創琳給出的答案是“同城化”。事實上,這也是寫入《決定》中的一個新詞,《決定》就城鄉融合改革部署的一系列任務中,明確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
所謂都市圈,一般指的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1小時通勤圈,地域面積一般都在2萬平方公里左右。它不是一個龐大的地理概念,沒有實際的一體化乃至同城化,劃太大的圈子沒有意義。這樣的范圍,最能打破行政區劃、自然地理限制,模糊不同城市之間的邊界,形成同城化的深度融合模式。
在邁向“同城化”的探討中,城市功能的優化、人口的聚集躍升、產業的協同都成為與會專家和都市圈代表交流的重點。其中,產業協同的作用被格外強調。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區域發展與規劃業務部副主任黃志龍說:“產業的有效協同是都市圈能級躍升的必然選擇。”
北京市政府參事、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亦提到,都市圈資源配置應以市場為主體,政府應發揮“規劃引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商務成本、增加人力資本、培育創新文化”等作用。
“十四五”期間,國家明確要重點培育18個都市圈,當前“國家級”都市圈格局初定。
總結都市圈發展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毅仁談到了“三個階段”,一是培育階段,出現培育型的都市圈;二是成長階段,形成成長型的都市圈;三是成熟階段,最終成為成熟型的都市圈。
在都市圈的成長過程中,周毅仁觀察,,一方面要構建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經濟梯度協作關系以擴大總量,另一方面要促進周邊城市充分發展。
成都都市圈的“成長”態勢顯著。論壇現場,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發布了《現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指數(2024版)》,這是地方率先構建的都市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據指數的發布人、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群與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盧慶強分析,從“發展水平指數”看,成都都市圈綜合得分79.2,在橫向對比的14個明確獲批“國家級”都市圈位居第四位,屬于特色發展型都市圈,與深圳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先進都市圈的得分差距進一步縮小,領跑中西部。幾項評價發展水平的指標中,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水平相對優勢突出,排名第二,僅次于深圳都市圈。
從“建設進程指數”看,成都都市圈建設整體進程進入了提速期,幾項評價建設整體進程的指標中,發展質量效益進展的提速,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已連續四年跟蹤研究成都都市圈的建設進展,每一年他們都會發布成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指數,摸家底、看進展、提對策。通過這幾年的跟蹤,可以觀察到成都都市圈的“成長”明顯加快,不僅是成都作為中心城市的樞紐引領帶動作用明顯,德眉資三市也亮點紛呈,在產業協作、交通互聯、機制聯動、綠色發展等,與成都實現了多層面的共享、共治。
作為圈中“大哥”,成都是中心城市的“主動擔當”。“一個都市圈好不好,其實中心城市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心城市如果把所有利益都往自己兜里揣,它不會建設成很好的都市圈。”在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看來,成都在這方面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充分發揮了骨干作用,為區域協調、要素聯動作出了主體貢獻。
隨著同城化質量的提升,成都都市圈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增長。
2023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增至2.8萬億元,占雙城經濟圈、西部地區比重分別增至34%和10.3%。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都市圈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055.54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為46.3%。“今年有望保持穩定增長,突破3萬億元。”這是論壇上透露的一則消息。
當然,都市圈改革仍在繼續。我國都市圈面臨著系統性、整體性、制度性改革的任務,也面臨著現代都市圈治理創新工具手段創新的任務。“都市圈需要改革。”馮奎對此認為,“都市圈也是系統性改革的理想空間,承載著碳中和、土地資源利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協調發展及治理體系等多項改革任務,這種空間組織形式兼具經濟區與行政區性質,其空間尺度也較有利于推進多種類型的改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