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7-11 16:03:37
物質沒有了,欲望也沒有了,一切歸于平靜。
胡健/文
這是一篇關于《搏擊俱樂部》的影評。
市場經濟的基礎不是價格,而是欲望。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邊際消費傾向越高,經濟總量增長越快。工人越消費,廠商越有生產動力,越能獲得利潤;獲得更多的利潤,就能給更多的工資讓工人消費。所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大家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盡情地揮霍自己的欲望:盡情地消費,盡情地占有。于是消費主義橫行,人們只知消費,不知思考;只知縱欲,不知節制。
欲望的一大特點就是易消逝性。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賺到一百萬,當他在欲望的號召下費盡千辛萬苦賺到一百萬,卻發現當欲望的實現消解了欲望本身時,得到的只不過是莫大的空虛。這樣的空虛到處都在上演,于是有人開始厭倦,開始反抗。
大衛芬奇在《搏擊俱樂部》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空虛的中產在厭倦了物欲不斷滿足的空虛之后開始失眠,于是他參加各種絕癥患者社團,通過分享別人的瀕死體驗,來激發自己的存在本能。但一個同樣空虛的女人的到來讓他看清了自己的虛偽,于是他自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分裂出另一個自己,尋找解決之道。他建立了搏擊俱樂部,在這里人們自由互毆。痛是最直接的強烈感受,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對自己的分身談論期待中的互毆對象:海明威,林肯,甘地……成為英雄對大多數平庸的我們只是不實的夢,實現這些不現實的夢不應該成為我們存在的意義;他建立了秘密組織,在這種類似軍隊的集體主義組織中,個人沒有象征個性的名字,只有集體分配給他的代號。個體不存在了,欲望也就不容易產生。最后,他喊出了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消滅物質。沒有物質,自然沒有對物質的欲望,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整個電影就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的象征--個人信用信息中心的大樓轟塌中結束了。物質沒有了,欲望也沒有了,一切歸于平靜。
《搏擊俱樂部》是身處后現代的大衛芬奇的又一次布道,號召不甘在欲望中湮滅的中產們團結起來毀滅這個以欲望為基礎的體制。但是芬奇并沒有給出解決之道:我們在毀滅了一切之后怎么辦?我們是應該站在物質的廢墟上等死,還是任由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本能的我們開始新一輪的物質建設?
在又一次看完芬奇這部中產的悲劇之后,一位曾經的同窗向我抱怨他的不安:中國新興的中產沒有政黨為他們說話,財產沒有保障,生活過不安穩。我心中感慨萬千:在中國未來的中產還在擔心未來的中產生活沒有保障時,外國的中產早已厭倦了光鮮富足,開始著手物質的毀滅。
其實兩者都是悲哀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