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8 01:38:48
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由于優惠政策逐漸退出以及各地開始的限購潮,2011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第二次出現“負增長”,而且是在銷量看漲的“銀十”。中汽協表示,今年汽車銷量增速預計將不超過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市場整體下滑的情況下,汽車企業利潤下滑嚴重,尤其是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汽車產業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在經濟運行中占據主要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汽車產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總就業人數的六分之一,僅北京地區,汽車消費就占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因此,汽車產業走向以及發展方式就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正如金碚所言,汽車產業在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自身問題以及環境問題。但是,汽車產業必須發展,這些問題只能在發展中改善。
利好政策相繼退出
2011年,購置稅優惠政策、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的相繼到期,自主品牌企業首當其沖。
今年8月,宣稱在2015年要做到“世界第一”的比亞迪爆發裁員風波,正是對中國汽車市場的誤判導致其資金鏈緊繃,生存異常艱難。今年前十月,比亞迪銷量為32.64萬輛,同比下降23.5%。
上市企業同樣步履蹣跚。三季報顯示,一汽轎車、江淮汽車、福田汽車、海馬汽車等上市整車企業,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了50%以上。
自主品牌從前兩年的爆發式增長,到今年幾乎全線利潤銳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究其原因,行業分析人士認為,汽車行業在中國并沒有“完全市場化”,政策對其影響非常巨大。而今年自主品牌的下滑多被歸咎為政策影響。
對于汽車市場是否應該逐步脫離“政策市”,在車企中存在不一樣的說法。華晨汽車董事長、總裁祁玉民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產業政策對于自主品牌企業的保護是必要的。”
他稱,目前自主品牌企業在技術、品牌、營銷等多方面均不具備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保護10萬~15萬價格區間內的自主品牌市場“十分必要”。同時他建議補貼形式可以有所轉變,“補貼銷售不如補貼在研發環節”。
從對汽車行業的刺激與保護到對其制約,政策的不穩定性給中國汽車市場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這對于正處于發展時期的中國自主汽車產業更是影響深遠。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賈新光告訴記者,汽車行業內部還需要解決“排放標準、安全標準、新能源發展”等。
“限購”改變市場結構
如果梳理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關鍵詞,“北京限購”一定榜上有名。
與上述鼓勵政策相繼退市給車企帶來的壓力不同,2011年,以北京為代表的地區出臺了“限購”政策,少數地區效仿了這一政策,導致北京汽車市場發生深刻變化。對此政策,汽車行業專家紛紛表示質疑,業內人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希望這一政策“盡早取消”的觀點。
限購政策導致北京汽車市場發生了結構性改變。自主品牌為代表的低端車型紛紛退出北京市場,中高端車型在北京市場取得較高增長。同時,北京地區二手車交易量明顯提升。限購政策對于北京汽車市場銷量影響巨大。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京市場今年將無法達到之前預期40萬輛的銷售規模。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在不同場合向媒體呼吁,希望政府有關部門不要再出臺任何不利于汽車市場發展的政策。他預計,北京實施的車輛限購政策對今年車市增幅的影響約為4.5%。
同時,上述分析師認為,限購政策除了對銷量的直接影響外,同時對于企業的戰略與產品布局,以及限購城市的車型比例等都會帶來顯著變化。
金碚告訴記者,汽車的發展并沒有產生一些專家所稱的社會問題,相反,汽車行業的發展改善了環境。他說,汽車的發展使得交通更加高效便利。對于交通擁堵等問題,他表示擁擠并非主要由于汽車過多,“而是城市規劃有問題”。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潘家華表示,汽車行業的確面臨巨大挑戰。但是從保有量來看,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不足100輛,中國汽車發展還有巨大潛力。
消費轉型帶來深層推動
毫無疑問,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轉型期。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賈新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單純追求銷量增長,到逐漸認識到核心技術對于汽車產業的關鍵性,中國汽車產業用了十年時間在規模上取得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需要更長時間。
而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轉型已經開始。正如上述分析師所言,汽車產品結構性的調整已經開始。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是汽車行業品牌溢價越發明顯。比如,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取得銷量增長的同時,以大眾為代表的德系品牌溢價帶來的高利潤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消費轉型同時體現在對于新技術與環保要求的提升。從傳統車型的技術升級,到合資企業廣泛布局中國新能源市場可以明顯看出,汽車消費對于技術的要求正在提升。
大眾中國副總裁楊美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幾年前,大眾汽車將“TSI+DSG”技術引進中國,當時競爭對手紛紛質疑,但是從銷售狀況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愿意為新技術以及節能環保帶來的價格微增買單。
品牌提升與技術創新是汽車產業永恒的話題,隨著中國汽車社會走向成熟,這兩方面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分析認為,汽車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消費推動的變革作用遠高于政策變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