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5 01:25:3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重慶銀行2011年年報顯示,該行2011年底凈利潤14.63億元,比上年增長35.1%。但迅猛增長的理財產品和占比過高的平臺貸卻讓人擔憂。
今年理財產品發展迅猛
重慶銀行2011年的年報顯示,去年該行累計發售60余款理財產品,包括長江給利系列、長江積利系列、長江鑫利系,募集理財產品資金近57億元,是2010年的14倍。其中個人理財資金突破20億元,募集客戶數約達5000戶。
重慶銀行的官方網站顯示,今年以來,該行“長江鑫利系列人民幣債券理財”產品發行安排已經到了第61期,該期的募集期為2012年3月28日~2012年4月5日,該系列產品基本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重慶銀行官網可查詢的20多期中,每期擬發行的規模都是5億元,如果粗略以此數據估算,重慶銀行今年光長江鑫利系列理財產品的預期發行規模已近300億元。
重慶銀行官網上長江積利理財產品的發行計劃則已安排到第四期,該款產品為保證收益型,擬募資5億元,能查詢到第三期情況也一樣。假設按5億元粗略估算4期總計擬募資額為20億元。
重慶銀行理財經理張先生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要發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按現在的發行頻率看,一周發三、四期,今年發行一兩百期理財產品不成問題。”以前幾乎每一期都是募集5億元,若都按照這個量發行,保守估計一年募資七八百億元。
據了解,重慶銀行的“長江鑫利系列人民幣債券理財產品”中,37天的預期年化收益率5.2%,93天的預期年化收益率5.6%,185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5.8%。278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5.9%。
至于實際收益能否達到這個標準,重慶銀行一支行的員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個不好說,我們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里給你說清楚了,本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不保證本金和收益。”
根據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有明顯提速跡象。全年發行數量為22441款,較2010年上漲100.58%。發行規模為16.9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140.99%。無論是產品發行數量還是產品發行規模,同比增速均大幅超過2009年和2010年。
理財產品攬儲起關鍵作用
重慶銀行為何對理財產品如此熱衷?其年報顯示:“(發行理財產品)對全行穩定儲蓄存款以及增加有效客戶起到了關鍵作用。”而理財產品的發行在2012年的存款計劃中仍然是重頭戲。
重慶銀行在年報中稱,2012年將調整存款結構,全力實施“403540”工程:新增小微企業存款40億元,新增儲蓄余額35億元,銷售 “長江財富”系列產品40億元,形成大中、小微、零售存款占比達到71:11:17的格局。”
重慶銀行大力攬存或許跟該行存貸比高企有關。2011年末,該行的存貸比為71.69%,與其他指標相比,這是該行更接近監管紅線的一個指標。該行公布的《2012年財務預算方案》表示,2012年的目標是存款日均986億元,增長16%;存款時點1089億元,增長18%。
上述重慶銀行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理財產品的確是各家銀行攬儲的重要方式,“雖然現在非保本理財產品不計入存款,但是有些銀行會要求購買者提前一兩天把錢存進去,起息日之前這部分錢都還是算存款的。”
平臺貸規模較大
此外,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今年1月末出具的 《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次級債券信用評級分析報告》中表示,重慶銀行存在的問題是:“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規模較大,其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上述報告稱,截至2011年6月末,重慶銀行全口徑的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涉及約90家企業,余額合計約113億元,約占當期全行貸款余額的20%。其中,1/3被認定為一般公司類貸款,現金流全覆蓋的平臺貸款超過90%;抵押物多為土地、房地產等權屬類資產。從五級分類結果來看,重慶銀行平臺貸款中,關注類貸款余額約為3.50億元,其余均為正常類。
該行的平臺貸占比較高有其歷史淵源。截至2011年末,重慶銀行的股東中,法人股為196080萬股,占比97.04%。重慶銀行的最大股東——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就是政府的平臺公司。前十名股東中,還有重慶市地產集團、重慶交通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前十大股東中的重慶路橋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公司也有國資背景。
在關聯交易披露中,該行給關聯公司的貸款達到20億元,其中,重慶市地產集團2.1億元,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3.2億元,重慶市公共住房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2億元,重慶市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4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