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9 01:27:39
國際板陰魂不散傳言再起;基金倉位達88%時股市易跌規律屢試不爽;歐洲杯周末來襲,股市跌多漲少;降息看似利好實則利空;“五窮六絕七翻身”魔咒再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魔”,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解釋:魔鬼;神秘、奇異,而“咒”則可解釋為希望人不順利的話。但“魔咒”并非將上述兩個字的解釋拼合在一起就能精確定義,魔咒還有一個內隱的重要含義是:它具有一種規定、規律和重復性。對于股票,無論是信奉基本面還是技術面的分析人士,都十分重視對歷史現象的挖掘和研究,試圖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來。也正是在對歷史現象的梳理中,市場逐漸注意到一些重復發生、帶有規律性的對股市的不利因素,這些因素在人們逐漸淡忘時顯現,又在人們以為完全掌握其規律時出現變形,它們若有若無但又不絕如縷,因此被稱為——魔咒。
那么,A股在今年6月面臨哪些魔咒呢?
國際板陰魂不散
本周一,上交所盤中緊急澄清國際板傳言,顯然該魔咒的威力已受到管理層關注。但遺憾的是,澄清并沒有換來魔咒在當日失效,滬指最終下跌2.73%,創出今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國際板”聲音漸起于2007年
所謂“國際板”是指境外企業在A股發行上市,這些企業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質而被劃分為“國際板”。
在深交所推出類似納斯達克那樣上市條件相對寬松的創業板后,市場目光匯聚,上交所似有些被冷落。在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方針下,上交所的國際板呼之欲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現有公開資料的披露看,官方最早的關于國際板的說法始于2007年。
2007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2007年市場質量報告》提出,要“加快公司(特別是大公司)境內上市步伐,擴大市場規模”,“穩步推進股市國際化進程,加快引入外國投資者步伐,并在時機成熟時允許外國公司境內上市,在境內交易所開設國際板”。
同年底,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尚福林也表示,將鼓勵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自主選擇到A股市場發行上市。然而,隨著2008年A股大跌,管理層暫時沒有精力顧及國際板,此一階段有關國際板的關注度逐漸弱化。直到2009年3月,隨著A股回暖,推進國際板的聲音再起。
首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表示,要進一步研究紅籌企業回歸A股市場以及推進國際板建設的相關問題。隨后,2009年4月,國務院發布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文件,國際板有了培育土囊。此后,關于國際板的聲音越來越多。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尚福林、上交所理事長耿亮、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多次表示國際板步伐臨近。而到了2011年底,關于國際板即將推出的消息更是滿天飛。
對A股構成多次沖擊
對于管理層和資本市場來說,國際板的推出有助于豐富市場結構,這對股市是個好事。但A股市場投資者對此的看法則較為復雜。
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就旗幟鮮明地反對近期在A股市場推出國際板,其主要觀點是目前推出國際板的時機不成熟,會造成匯率波動等問題;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認為,分紅制度、退市制度、B股遺留問題等眾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善解決,國際板的推出不必急于一時。
而對于廣大普通散戶而言,國際板推出將使他們感受到比新股發行更兇猛的擴容壓力。
數據顯示,2010年IPO募集資金規模為4883億元,2011年IPO融資額為2756.96億元。這一擴容已經給市場資金面造成不小的影響。然而,一旦國際板推出,國際大型企業的融資額或將是驚人的。正如謝百三所言,一個匯豐控股,募集50億英鎊,等于500億人民幣;假設上一個路透社、紐交所、可口可樂,又要募幾百上千億人民幣。
在此背景下,A股市場屢屢在國際板消息風傳之后出現大跌。
比如,2010年12月18日 (周六),上交所理事長耿亮表示,上交所正積極研究和推動國際板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完成了有關國際板上市、交易等業務規則和技術方面的準備工作。該消息出爐之后的一個交易日,A股大幅殺跌,滬指盤中最大跌幅高達3%。
2011年3月9日,上交所理事長耿亮又表示,國際板的配套法規已經擬訂完成,未來5年每年將有50家外企登陸上交所。受此消息影響,A股在次日大幅下跌,滬指跌幅達1.5%。
2011年5月,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表示,推出國際板的條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同月,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尚福林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我們離推出國際板越來越近了”。而就在當月,滬指下跌9.7%,創出2011年單月最大跌幅。
2011年7月20日,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國際板正在準備、研究、論證過程中,相關細節以最后正式對外發布的為準。此后的4個交易日,滬指暴跌3.87%。
由此來看,以國際板為中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是A股魔咒,這個魔咒在2011年集中讓人領教了其威力,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A股。
真魔咒還是紙老虎?
上周末,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八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由于該《指導意見》含有“適時試點境外企業到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等內容,這造成市場關于國際板將出的揣測。
6月4日(周一),A股市場大幅低開,指數始終無法形成強力反彈。下午2點半鐘股指開始跳水,最終收于2308.55點,下跌2.73%,創出了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當日14時30分左右,一篇《上交所:國際板近期無實質性啟動計劃》的文章被媒體緊急發布,但卻沒能阻擋國際板魔咒在當日應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關于國際板到底是真魔咒還是投資者臆想出來的紙老虎這個問題,市場有不少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市場對國際板推出所表現出的不安是顯而易見的,且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減輕,反而是每有類似消息股市就照例大跌。
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國際板的推出只是時間問題,因此這一魔咒很可能繼續困擾A股。
基金“88”屢試不爽
對于本周的下跌,市場還有一種,那就是基金“88”魔咒在作祟??v觀A股歷史,每每公募基金的倉位達到88%,行情往往容易下跌,甚至是見頂下跌。
基金倉位達88%時股市易跌
所謂基金“88”魔咒,是指基金被認為是“反應遲鈍者”,因此每逢基金倉位大幅上升,尤其是突破88%的高位后,既然反應遲鈍者都看多,那么市場就認為股市即將見頂。因此人們也就把基金倉位達到88%作為一道投資的警戒線。
就常理而言,作為市場主流資金的公募基金們,他們將倉位提升至88%,說明主流機構對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在大舉買進、豪賭上漲。那么,股市為何反而會下跌呢?
分析人士認為,可以將基金倉位接近或者超過88%視為一個反向指標。這源于公募基金的一些特殊性:
首先,公募基金的倉位是有限制的,他們將倉位加至88%,很快就將達到持股上限,無法再繼續增持,推升股價;其次,基金的資金并非用之不竭,由于基金需要留存資金應對基民贖回,此時也就沒有更多的資金來增持;第三,由于私募、游資等對市場更為敏感,而基金的大舉介入基本上也都是在股價有一定漲幅的時候,此時基金的普遍大舉介入,正好給了私募、游資以及極少數聰明的公募基金拋售籌碼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行情最終演變成,當基金將倉位提升至88%時,股市就漲不動了,私募、游資等開始出貨,股市見頂。
多次導致見頂
隨著基金神話在2008年的那個冬天破滅,基金“88”魔咒逐漸出現,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在A股多次見頂背后,都有基金“88”魔咒的身影。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2009年7月23日倉位測算數據顯示,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6.34%;7月30日倉位測算數據顯示,各類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平均倉位繼續上升,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7.67%——這一比例距離基金“88”魔咒僅一紙之隔。而就在8月4日,滬指見頂3478點,這一高位到現在也未被突破。
同樣是根據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測算數據,2010年11月11日滬指出現3186點高點和2011年4月18日出現3067點高點前,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分別達87.13%和87.0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2年3月14日的大跌同樣與基金“88”魔咒有關。3月12日,多家券商監控到的數據顯示,基金前一周大幅加倉。國信證券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9日,股票型基金(已剔除指數基金)平均倉位87.83%,較上周倉位上升了2.99%。3月14日,滬指暴跌2.63%。
當然,不是每次股市見頂都是基金“88”魔咒所致,但當基金倉位接近或達到88%時,股市的確增加了見頂下跌的可能性。
當前指數正被魔咒籠罩
本周一,除了國際板的消息成為股市下跌的一大背景之外,基金“88”魔咒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國信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1日,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倉位為88.46%。根據基金“88”魔咒理論,股市下跌成為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88”魔咒得到了專業人士認可,國信證券分析師秦國文就指出,基于歷史數據,基金倉位在超過90%后大盤傾向于下跌或震蕩,并在倉位降低至80%前較難有牛市行情的出現。目前,多家機構預測數據雖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認為當前股票型基金倉位在85%左右,這一數據距離88%倉位也不遠了。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基金“88”魔咒是重要的投資風向標?;蛟S要等新一輪大牛市來臨,基民蜂擁進場,基金“88”魔咒才能被打破。
歐洲杯周末來襲
6月9日凌晨,14屆歐洲杯開幕式和揭幕戰將上演。從以往的經驗看,每逢國際大賽,比如世界杯、歐洲杯甚至是奧運會期間,全球的股市都難有很好的表現。
歐洲股市更受影響
作為國際頂尖的足球賽事,歐洲杯的影響力不亞于世界杯。有報道稱,10個操盤手中有3個都要熬夜看球,如此一來,將嚴重影響操盤手第二日狀態,股市因此堪憂。
也許這一說法有些夸張,但從歷史上看,歐洲杯期間,國內乃至全球股市表現都“不咋地”。
統計顯示,在歐洲杯舉辦的6月,A股行情跌多漲少。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1992年的6月,滬指表現分別是:-20.31%、-10.07%、1.77%、24.95%和-3.52%,錄得3跌2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00年6月滬指上漲了1.77%,但實際上這段時間的盤面現象只能用橫盤來描述。
許有人要說,這段時間A股的下跌有自身原因,并不能歸結于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歐洲杯。那么,從歐洲股市的情況看,結果又如何呢?
以英國富時100指數為例,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1992年的6月,該指數表現分別是-7.06%、0.75%、-0.73%、-0.98%和-6.88%,亦即有4次下跌,1次微漲。
再以富時歐洲先驅100指數為例,2008年、2004年、2000年、1996年的6月表現分別為-9.62%、0.83%、-1.43%和0.34%。也就是說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大跌以外,其余幾次的漲跌幅有限。
顯然,在歐洲,歐洲杯魔咒其實比A股明顯得多。
大賽期間股市跌多漲少
實際上,與其說是歐洲杯魔咒,還不如說成大賽魔咒更貼切。
以奧運會會期為例,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8月舉行,由于時逢金融危機,A股在前期大幅下跌,7月底的橫盤走勢留給市場一些幻想,那就是存在“奧運會行情”。然而,8月8日開幕式當天,滬指突然在盤中大幅殺跌,從而跌穿橫盤整理平臺區,導致股市出現進一步殺跌。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也在8月舉行。當月滬指下跌3.18%,富時歐洲先驅100指數下跌1.25%。
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9月舉行。當月滬指下跌5.49%,富時歐洲先驅100指數下跌5.67%,就連本土的澳大利亞普通股指數都下跌了0.48%。
再以世界杯為例。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的南非世界杯期間,滬指上漲3.61%,但德國DAX30指數僅上漲0.02%。
2006年6月9日~7月10日的德國世界杯期間,A股區間漲幅僅為0.47%,德國DAX30指數則下跌13.07%。
2002年5月31日~6月30日韓日世界杯期間,滬指微漲0.47%、日經225指數大跌9.76%、韓國KOSPI指數暴跌8.94%、富時歐洲先驅100指數下跌8.08%。
顯然,除了歐洲杯,世界杯、奧運會等國際大型賽事也可以說成是A股魔咒之一。今夏有兩大賽事臨近,一是6月的歐洲杯,另一個則是7月的奧運會。2012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將于6月8日~7月1日在波蘭和烏克蘭舉行。而奧運會也將于7月27日~8月12日期間在英國倫敦舉行。
市場會再次陷入這一大賽魔咒之中嗎?
降息看似利好實則利空
歷史經驗多次印證,降息雖然是提振經濟的手段之一,但對于股市短期表現而言,往往會走出下跌走勢,即見光死,因此這也被市場稱為降息魔咒。
統計顯示,從1996年5月1日以來,A股共經歷了14次央行降息,在降息后的短時間內,股市往往還會下跌。
比如,從降息周期看,降息周期的首次降息后的第二日,滬指往往錄得大幅下跌。統計顯示,整體來看,A股經歷了兩次降息周期,一次是1996年~1999年,橫跨7年,其首次降息日為1996年5月1日,次日滬指下跌3.92%;另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降息,4個月降息5次,其首次降息為2008年9月16日,次日滬指跌幅2.9%。
從較長的時間段看,比如2008年9月16日降息后,股市雖憑借匯金增持等三大利好出現反彈,但最終還是無情地跌向1664點,而在2008年10月9日降息后,至1664點的跌幅也有15%。
對于降息這一釋放流動性的利好消息,為何股市的表現是不漲反跌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降息往往是在經濟環境較差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降息作為經濟不景氣的標志之一,容易導致投資者不安,從而出現拋售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也不如人意,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數據均出現下滑。而從一些先行指標看,4月份中國發電量較上年同期增長0.7%,遠遠低于3月份7.2%的增幅,這幾乎可以等同于整個企業的經濟活動基本上處于凝固和靜止的狀態。對此,市場普遍預計二季度GDP“破八”。
雖然5月宏觀經濟數據6月9日才發布,但6月1日披露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比上月回落2.9個百分點,這是近六個月來PMI指數首次出現回落。
如今,降息的出現,加深了市場對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進一步下滑、經濟硬著陸風險的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降息這一魔咒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從歷史走勢來看,若股市能夠進入降息周期,后期的走勢往往回探底回升,甚至是走出牛市。降息魔咒就打破了。比如雖然1996年5月1日首次降息的次日股市出現大跌,但隨后卻迎來一波漲幅約240%的大牛市,滬指從600多點漲至2245點;2008年的首次降息后雖然股市也出現下跌,但一個半月后見底1664點,隨后迎來一輪指數翻倍行情。
對于本次降息是否開啟了第三次降息周期,目前還難以言明。但目前表現出來是,滬指在降息公布后次日,下跌了0.51%,僅有創業板指上漲0.35%。
源于著名股諺的“六絕”
“六絕”則是當前股市面臨的另一大魔咒,這一魔咒很好理解,來源于“五窮六絕七翻身”這句股諺。
“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說法最早出自中國香港股市。在1980年代~1990年代,當時的經濟分析員在參考歷年香港股市的升跌后得出的結論:股市每逢5月都容易下跌,6月更會大跌,但到了7月又會起死回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A股市場,這樣的預期也經常被證實。比如2007年5月上證綜指上沖回落,6月出現7.03%的跌幅,7月則走出“陽包陰”,漲幅為17.02%;再如2011年,滬指從4月中旬開始下跌,6月底觸底反彈,反彈至7月20日左右終結。
值得注意的是,“六絕”魔咒的表現形式也是比較復雜的,從歷史數據看,6月一貫是一個重要時點。要么大跌見底,要么大漲見頂。
比如,滬指在1992年的6月是一個大頂;1994年6月份又接近一個歷史大底;1996年6月份市場啟動新一輪牛市行情;1998年6月份市場形成年度高點;1999年6月份市場再度形成年度高點;2001年6月份市場形成高點2245點;2002年6月份形成年度高點;2003年6月份開始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整;2004年6月滬指大陰線帶來了長達一年的市場低迷;2005年6月則形成998點歷史大底;2007年6月是 “5·30”行情后的 “空中加油”;2008年6月創出14年來最大月跌幅;2010年6月則砸出2319點這一重要底部。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目前滬指點位顯然還不能用“頂部”來形容,因此正經歷著“六絕”魔咒的A股,或許在忍受住打壓后,會迎來一個大底。
當然,從整體來看,滬指6月下跌的幾率更大。
當前,國際板魔咒、基金“88”魔咒、歐洲杯魔咒、降息魔咒、“六絕”魔咒全數到齊,市場是因此而喘不過氣還是物極必反、絕處逢生呢?只能等待時間的回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