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7-25 08:38:32
重慶金龍船業的訂單便直線下降,去年僅完成了7000萬元生產任務,下半年以后,便再也沒有訂單。
每經記者鄢銀嬋發自重慶
訂單銳減、利潤下滑,我國造船業正在為自己前幾年的“透支”行為買單。
隨著煤炭、鋼鐵大面積積壓以及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作為產業鏈尾端的造船業也每況愈下,今年以來,我國船舶企業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均大幅下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走訪重慶部分造船企業發現,盡管身處內陸,不少造船企業也沒能擺脫業績下滑的厄運。
“我們是重慶最大的民營造船廠,由于拿不到訂單,今年春節后便已停產。”重慶金龍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金龍)總經理黃安鈿稱,目前重慶有不少民營造船廠已撐不住而停產關門。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同華東、環渤海灣、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相比,重慶造船業在產業鏈上的不完善是不少造船企業步入絕境的一大推手。
停工大半年
“2009年,我們廠完成了出口船舶超3億元的訂單,凈利潤達近2千萬元。”7月23日,重慶金龍總經理黃安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談起廠子的盛況,眼神飛揚。
據黃安鈿介紹,那幾年船廠給國外的客戶造船,利潤基本保持在15%以上,完全不用愁找不到訂單。船廠的好日子也給周遭百姓帶來了好處,“當時每天都需要招好幾十名臨時工人,工錢都在100多元,不然完全忙不過來”。
不過,在黃安鈿的記憶里,這樣的景象已經快一年沒出現了,或許也不會再出現。
2007年,全世界成交2.8億噸船舶,這一成績刺激了中日韓等國的造船業。尤其在中國,央企、民營企業都大量進入造船業。
同時,不少地方政府在“以經濟增長為綱”的發展思路下,也紛紛“大躍進”式上馬造船廠,造船企業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黃安鈿正是這批造船浪潮中的一員。
記者了解到,黃安鈿本是浙江溫州人,在當地擁有一家造船廠。“那時每個星期浙江就有一家船廠開業,船廠在當地發展空間有限,經一位在重慶做生意的朋友介紹,重慶政府對于造船業在資金貸款等方面有優惠政策,我便決定將市場拓展到重慶來。”他表示。
2007年,投資達1.3億元的重慶金龍在重慶忠縣正式開建,主營遠洋船舶。“開張沒多久,就來了訂單。”黃安鈿過了一段好日子。
到2010年,我國造船能力達660多萬載重噸,產能過剩跡象初現,重慶金龍船業的訂單便直線下降,2011年僅完成了7000萬元生產任務,2011年下半年以后,便再也沒有訂單出現在黃安鈿面前。
“今年春節后,船廠就已經停工,工人全部放假,只有辦公室人員尚在上班。”黃安鈿告訴記者,這種局面如果持續,自己的1.3億元投資很可能會打水漂。
市場飽和血拼價格戰
“近一年多時間里,確實有小部分中小船廠撐不住停產關門。”重慶市船舶修造協會會長何喜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慶目前有100多家造船企業,但上規模的不到30家,現在日子不好過的正是2007年新進入的那部分船廠。
而據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2012年《1~6月全市重點船舶工業企業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重慶市新承接船舶訂單32.6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1.09%;手持訂單56.6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28%。
“涪陵目前有十幾家中小型造船廠都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重慶市涪陵區經信委工作人員稱。
造船業日子難熬,不僅是黃安鈿等民營造船廠深有體會,就連重慶最大國營造船廠川東造船廠也有所感觸。該廠市場科科長葉念告訴記者,受歐洲危機影響,今年以來,來自海外的訂單基本沒有,自2009年至今,船廠接單總計8條船,數量不到2007年的一半。
伴隨著船舶市場的降溫,船價下跌導致了船企利潤空間被擠壓。據黃安鈿介紹,2007年一條9.3萬噸的散貨船價格約為3.5億元人民幣,現在只有2.3億元,價格下滑了30%,利潤空間也下跌至3%~5%。
“中小船廠之所以停工,這同其定位于內河航運市場也有一定關系。”何喜云說,內河航運船舶多為“沙灘造船”,比如普通貨船、旅游船、工程船等,技術含量低,為簡單組裝,但原料成本并不低,利潤本就少。
隨著大批民營小造船廠的涌入,也使國有造船廠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迫使其退出內河船的生產。葉念稱,往往一個單子就有幾十家船廠競爭,為了搶得訂單,不少船廠甚至報出遠遠低于成本的價格。為此,川東造船廠近年來僅專注于遠洋船舶業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