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3 18:02:2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凱
每經記者 李凱
經歷多年沉悶的基金市場,在2012年喧囂漸起,并有愈演愈烈之勢---需要聲明的是,這里的喧囂絕對沒有絲毫貶義。
也許你會覺得“喧囂”就是“喧嘩和吵鬧”,但是想一想,接近5年的夾縫中生存,接近5年的舉步維艱,接近5年的信心喪失……對于基金公司而言,要想在一朝修復,談何容易!喧囂,意味著改變,包含著的,或許更多是褒義。
2007年年末,公募基金總數363只,規模3.275萬億元;經過4年生長,到2011年年末,基金數量增長了1.5倍,達到了914只,而規模僅為2.165萬億元,不到2007年的三分之二。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這就是基金業全面倒退的4年。伴隨著大幅回落的規模,基金的話語權,基金的影響力,基金的公信力也早已日薄西山,不復當年之勇了。
曾幾何時,“如果你恨他,就讓他去買基金”這句話成為了多少投資者心態最為真實的寫照。加上公募業大佬大面積流失,老鼠倉頻頻曝光,就連名牌大學生進入公募基金的熱情也在大幅降溫,這就是殘酷現實,基金業卻不得不面對。
多年的沉悶和憋屈,要想一朝扭轉,猛藥之后還得細心調理,于是,2012年的喧囂也就順理成章---創新成為了喧囂中最為響亮的旋律:
華泰柏瑞放棄發行獲批長達半年的新基金,而突擊選擇了滬深300ETF,從而一舉憑借首募超過330億元的驚人額度,規模排名大幅攀升;
匯添富、華安則依靠第一批理財債基,搶灘銀行短期理財市場,從而上半年一舉進入排名前10,徹底打亂了市場多年有序的規模排名;
工銀瑞信則更是靠著7天理財基金4天賣出近400億元的驚人額度,讓2012年的基金規模戰狼煙四起。
圍繞著創新和規模的戰斗已經打響。盡管出發點還在于拼市場、搶規模,雖然還是有股東方利益至上的指揮棒,但競爭背后,一部分群體的投資需求已成為基金公司的重要著力點,所以這種喧囂意味著改變---雖然有些不成熟,有些茫然,但變比不變更強。
值得慶幸的是,就在市場仍然圍繞“變”與“不變”的喧囂中,兩大政策的出臺,給有些浮躁的市場以醍醐灌頂,讓有些茫然的市場逐步找到了方向。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出了基金公司要向“財富管理轉型”,而《基金法》修訂草案則對基金公司業務多方位松綁。這兩大指向,無疑為基金公司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看不清楚未來方向的基金公司聞到了曙光的味道。
向“財富管理轉型”是一次綜合性的轉型,如果轉型成功,無疑將是基金業的一次核聚變;而基金公司業務全面松綁,基金公司向各個子行業發展,無疑更像是基金行業的一次核裂變。
兩大政策所帶來的效果無疑都是巨大的,所產生的影響力都是驚人的。但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如何打造個性化的思路,還需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選擇?,F在的喧囂,或許是基金公司上路的一種必然選擇,是多年徘徊之后的一種有益嘗試,所以這種喧囂對于行業的發展顯然是有益的,也是有利的。
變則明,或許2012年的喧囂會大大出乎你的預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