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12-25 14:40:05
人如其名。他的性格如浣熊般敦厚溫良,但在風險投資界卻擁有北極熊般的能量,更是引領中國風投潮流的一只“清晨信鴿”。
他就是熊曉鴿,全球最負盛名的風險投資機構——國際數據集團(IDG)全球副總裁、亞洲區總裁。作為一個在國內風險投資界堪稱“教父”級的人物,熊曉鴿在其逾20年的風險投資生涯中,促成了70多家企業順利上市,在中國創造了將近400位千萬甚至億萬富翁,成為許多中國商業王者背后的男人,其中不乏張朝陽、馬化騰、李彥宏等中國網絡天之驕子。
熊曉鴿是改革開放后興起的留學潮中最早一批到美國的中國學生,但他無疑是這一批精英中的佼佼者。有意思的是,他留學的波士頓大學是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翹楚,已有22位普利策獎獲得者,該校的最高榮譽“杰出校友獎”一直授予文化領域的杰出人士。不過,熊曉鴿卻成為第一位因在“風險投資”領域的杰出成就而獲此殊榮的波士頓校友。
追新逐奇是風險投資家的每日功課。這幾天,熊曉鴿一直在關注國內頁巖氣招標的消息。這一次,他看中了“頁巖氣”能源革命中蘊藏的巨大機會。
“頁巖氣,最重要的就是技術。我們兩年前就在美國投資了一些頁巖氣開采技術的企業,以后我們還要將這些技術用在中國的頁巖氣領域。”熊曉鴿如是說。
中國風投拓荒者
北京,建國門外中糧大廈,毗鄰長安街,西瞰金融街。從6樓俯瞰窗外,路上車水馬龍,IDG中國總部辦公室即坐落于此。而十多年前,這里遠沒有今日的繁華和喧囂。
1992年,鄧小平南巡,奠定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時代強音。但當時并沒有太多人體會到其中的深意。不過,熊曉鴿卻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會。如今的IDG已成為國內最成功的風險投資機構,回憶當年,熊曉鴿仍無限感慨。
1991年,熊曉鴿出國5年后首次回國,并且第一次來到深圳,當時的特區充滿了創業的激情。在這里,他碰到了很多湖南大學的同學,“很多人都想來創業,”熊曉鴿被他們的創業熱情所感染,“我說你們應該去找VC。”但令他吃驚的是,當時竟然沒有一個人聽說過VC是什么。
熊曉鴿立即向總部匯報,要在中國發展風投業務,他的想法得到了IDG創始人、董事長麥戈文的大力支持,麥戈文也認為中國經濟將獲得較大的發展機會。
當時,嗅到中國機遇的不只IDG一家。1991年,一些國外的大牌VC也曾來到中國考察,但是與熊曉鴿的樂觀不同,他們看得十分黯淡。
“中國連招聘一個可以用的MBA都沒有,”一家國際大牌VC如是說,“中國市場也沒有風投的環境。”正是這一錯誤的判斷,使許多國際大牌VC失去了最早布局中國的機會。
而熊曉鴿不這樣認為,由于從1988年開始就在美國以《電子導報》(Electronic Business)記者的身份活躍在硅谷,采訪過眾多的創業者和風投公司,所以他對風投的運作模式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在美國成功的風投模式,一定可以在中國成功復制。于是,在熊曉鴿的推動下,IDG開始在中國謀篇布局。1992年,熊曉鴿開始了在國內長達20年的投資之旅。
萬事開頭難。1992年,在中國沒人知道風投,沒人了解風險投資。
熊曉鴿去一家企業談投資,因為大家都不懂什么是風險投資,解釋起來也就頗費口舌。“當時我也很年輕,又是一張娃娃臉,說半天人家都不相信,覺得我們就像一家皮包公司。”
有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對熊曉鴿說,“小兄弟,我看你既不抽煙也不喝酒,看起來也沒有什么壞毛病,我相信你不是騙子。不過,你要給我這么多錢,等我把企業做好了,你還要退出去,你這不是傻嗎?”
這讓熊曉鴿深刻地意識到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風險投資,于是,他決定在深圳舉辦一個風險投資論壇。不過,廣告也做了,消息也發出去了,報名的人卻寥寥無幾,熊曉鴿心里涼了半截。正好當時計算機很火爆,熊曉鴿決定趕一下“時髦”,將論壇改名為IT投資論壇,“結果一下子來了很多人。”
為籌辦這次論壇,熊曉鴿花了不少心思。不僅邀請了不少國外風險投資大腕,還請來了IDG創始人麥戈文,更重要的是,他還請到了時任電子工業部主管計算機的一位司長。
“國外那么多的IT企業,早期很多都是靠風投做起來的。”這是論壇給聽眾帶來的最大震撼。而電子工業部領導的到來,卻給熊曉鴿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論壇結束后,熊曉鴿接到電子工業部的電話,邀請他為電子工業部司局以上領導做一次風險投資的介紹。
熊曉鴿回憶說,“當時還沒有PPT,只有投影儀。”于是,他自己精心準備了幻燈片。“我把美國風險投資市場的發展情況做了介紹,還對風險投資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提出了個人建議。”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的胡啟立竟然也出席了講座。后來部領導對風險投資模式給予很高的肯定。
在日后的工作中,來自主管部門的支持讓熊曉鴿的事業逐步駛入快車道,這種支持對IDG在中國的發展非常重要。而熊曉鴿不僅熟悉國內的游戲規則,又有國際視野,新聞傳播記者出身的他,更是深諳如何處理各種關系,特別是如何與政府建立良好關系,這對IDG的發展大有幫助。
2000年以后,IDG的基金規??焖贁U張。2005年11月,IDG與Accel Partners共同發起的IDG-Accel中國成長基金I成立,初定規模為2.5億美元,而實際募資總額達到3.1億美元。從這次融資開始,IDG資本一改此前十年僅有IDG集團一個有限合伙人(LP)的格局,而是將外部頗多有名的LP引入進來。這只是IDG資本擴張的開端。此后5.1億美元、6億美元……多個基金募資紛至沓來。
社保基金常被投資者看做是中國最不能虧的錢,而社?;?2億元人民幣作為LP投資到IDG,這是“國家隊”對IDG管理團隊的認可與肯定。熊曉鴿說,而對于IDG而言,最大的意義在于有政府背景的LP的加入,就可以投一些原本外資不能進入的行業。
如今,IDG在中國的投資項目相當廣泛:互聯網、TMT、醫療服務、奢侈品、文化產業等。尤其是國內奢侈品的發展機會,讓熊曉鴿尤為關注。2010年7月,IDG對國內二手奢飾品公司寺庫投資了1000萬美元。2011年11月,IDG認購了奢侈品牌Prada在中國的代工企業“時代皮具”的22%股權。
2011年,整個風險投資行業遭遇到了“退出難”的困境,IDG亦不例外。2011年,海外機構對中國概念股的做空,讓以赴海外IPO為重要退出途徑的VC/PE機構遭遇寒流。自2011年以來,眾多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處境艱難。做空機構頻頻出擊,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屢被質疑,不少公司已經退市或是瀕臨退市邊緣。更嚴重的是,負面效應似乎在短期內堵死了后續公司的赴美上市之路。
“誰也不能預測股市。”熊曉鴿說,中概股在海外遭遇做空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協議控制”(VIE)的先天缺陷,還有公司內部治理的一些問題”。在他看來,這也是一個好事兒,能促使公司的內部治理和法律體系更加完備。
熊曉鴿說,現在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股信心不足,未來中國概念公司海外上市的門檻要求會更高。他說,國內一談到創業就想到IPO,“其實在硅谷,有一個共識,能夠以高價格把公司賣掉與IPO同樣成功。”
創業家背后的男人
張朝陽、馬化騰、李彥宏……這些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響當當的名字,搜狐、騰訊、百度……這些中國最為成功的互聯網企業背后都有熊曉鴿領導的IDG的身影。
目前,IDG收益率最高的投資之一就是搜房網。1996年在搜房網第一輪融資時,IDG以100萬美元獲得搜房網超過20%的股份,而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外一家VC急于退出,以不到5萬美元的價格甩賣了此前數百萬美元購入的股權,IDG抓住了這次機會。2010年9月搜房網成功上市,IDG獲得的回報超過100倍。
在熊曉鴿逾二十年的投資生涯中,最讓他津津樂道的就是投資季琦的“三大戰役”。
1999年秋的一天,上海,梧桐掩映的衡山路上,熊曉鴿約好下午在衡山飯店見一位名叫季琦的創業者。
當年的會面場景,并沒有給熊曉鴿留下太深的印象。熊曉鴿說,“當時第一感覺這人挺憨厚,看著挺靠譜。”他還特別注意了季琦的畢業學校,挺不錯的,“我覺得能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起碼說明這個人還是比較有能力的。”
正是這一次看似不經意的見面,成就了季琦之后三次傳奇的創業經歷——季琦是攜程、如家以及漢庭的創始人,他用10年時間創造了這3家市值過10億美元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1999年10月,攜程網還在“襁褓”之中,并未正式推出。熊曉鴿領導的IDG就看中了攜程的商業模式,而“攜程四劍客”的夢幻團隊:前任德意志銀行高管沈南鵬、甲骨文中國區咨詢總監梁建章、創辦過多家高科技企業的季琦以及上海旅游界重量級人物范敏,亦堅定了IDG的投資信心。
“當時攜程只有10頁商業計劃書,我們就決定投資40萬美元作為種子基金。”
IDG獲得了攜程20%多的股份。經過幾次退出后,在攜程IPO上市時,IDG持有5.2%的股權,而上市當日攜程市值約5.5億美元,而現在攜程的最新市值已經接近28億美元,這也證實了IDG投資團隊當初的判斷。
2002年,季琦再度創辦如家快捷酒店。當年6月第一輪融資時,IDG就向如家投資了180萬美元種子基金,如家上市后,IPO發行每股13.8美元,而現在如家的最新市值已經接近13億美元。
但在對季琦第三次創辦漢庭快捷酒店時,IDG內部卻有了不同的意見。“他還會有創業的激情嗎?”2005年初的一天,IDG中國總部的會議室里,投資決策委員會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熊曉鴿回憶說,“當時我們對季琦的能力都十分認可,大家爭議最多的是他還有沒有創業的激情?”
熊曉鴿說,創業者剛開始創業時,為了省錢,可以坐汽車、坐火車,創業成功后,可能會選擇坐頭等艙。當時就有合伙人說,“有兩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足夠讓他享受了。”
“做酒店就是做服務,你的態度好不好決定了酒店的服務好不好,也就決定了你的酒店能不能成功”。之后,與季琦的幾次接觸中,熊曉鴿和其他合伙人也重點觀察季琦,“我們發現他還是那么謙遜,對于創業成功的渴望就和他第一次創業時一樣。”之后,IDG參加了漢庭的第一輪融資。
但這一次似乎并不像前兩次那么順利。2008年趕上金融危機,漢庭此前計劃之中的第二輪融資突遭變故。一時間,關于漢庭資金鏈斷裂的流言四起。
當時,漢庭還有另一個選擇:一家國際大投行愿意向漢庭提供一筆高達1.2億美元的資金,但附有極為苛刻的債務融資。一旦漢庭接受,如果未來兩年償還不了債務,就將面臨低價稀釋股權,把公司白白送給別人的風險。
當時,季琦只能一家一家地找機構再談融資。
“我們不投也不行,人家都在看,季琦和你IDG合作了那么久,關系也好,IDG為什么不投?是不是真有問題?”熊曉鴿說,“我們不投,人家可能也不會投。”
這一次,熊曉鴿力挺了季琦。令他高興的是,IDG投決會的其他成員對漢庭的商業模式、市場定位并沒有太多的分歧。最終,IDG與鼎暉共同向漢庭投了8500萬美元股權投資。而正是IDG的雪中送炭,讓漢庭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當時他和季琦約定,“一定要一起去美國敲響納斯達克的上市鐘。”
兩年之后,漢庭赴美上市。2010年4月6日,登陸納斯達克不到10日的漢庭酒店股價報收于17.12美元,較發行價12.25美元上漲了近40%,其市值也達到約10.8億美元。
有一次,熊曉鴿和季琦開玩笑說,“我們投你每一個都賺錢,但是越投越貴。”
骨子里的“士魂商才”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第一職業是記者,但很多人認為我是投資家”。20年的職業生涯,絲毫未掩蓋熊曉鴿骨子里的傳統儒商的氣息。
在社科院的同學、多年的好友嚴文彬看來,熊曉鴿曾經的記者經歷,讓他對新事物十分敏感,能夠發掘新的機會。而且,作為湖南人,熊曉鴿那種“敢為人先”的性格也十分明顯。這對他在風投領域的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毫無疑問,IDG創始人麥戈文先生是熊曉鴿命中的貴人。如果沒有敢想敢干的性格,就沒有熊曉鴿與麥先生的那場“賭局”,或許也就沒有熊曉鴿的今天。
1988年成為熊曉鴿人生的轉折點。當時,時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的榮毅仁到美國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演講,會后的招待會上,熊曉鴿擔任校方翻譯,正是這次機會,讓他認識了麥先生。當時熊曉鴿知道麥先生在中國做一本《計算機世界》的雜志,而麥先生對熊曉鴿的最初印象僅僅是“這個中國小伙子的英文很好”。
此后又有一次活動,因為請的翻譯不能勝任,麥先生想到了熊曉鴿。這次相處,麥先生對熊曉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麥先生的睿智、謙遜亦讓熊曉鴿頗為欽佩。
一天,熊曉鴿給麥先生發了一封郵件,闡述自己想回中國做專業雜志、開發風投的想法。幾天后,麥先生的秘書給熊曉鴿打電話,說麥先生想約他聊聊。本來約定談一個小時,結果竟然聊了三個小時,兩人越談越投機,以至于麥先生還推掉了另外兩個約會。
時至今日,熊曉鴿感言道,“進入IDG就像是一場賭博,我和麥先生就是一場對賭。” 被朋友戲稱在賭場上連1美元都不愿輕易下注的熊曉鴿,將自己的前途賭在IDG上;而麥先生也將IDG在中國乃至亞洲的發展押注在一個剛剛畢業三年的中國小伙子身上。
熊曉鴿進入到IDG后,很快展現了極強的個人能力,也讓麥先生相信他的押注是正確的。從1992年9月開始,IDG連續賠了7年的新加坡市場開始盈利,連續賠了兩年的馬來西亞市場開始盈利,連續賠了8年的港臺市場也開始盈利……熊曉鴿無可爭議地成為IDG新一任亞太區總裁。
如今,熊曉鴿投電影,進軍文化產業,不經意間,他的文人情懷發揮得淋漓盡致。2008年投資《高考1977》,2010年投資《山楂樹之戀》、《雪花秘扇》。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IDG資本投資入股了美國傳奇影視公司,就在當年,該公司出品的《盜夢空間》在中國拿下5億人民幣票房的漂亮成績。
有時,當過記者的他時時忍不住秀一下文采?!短┨鼓峥?D版》在中國首映成功后,他在微薄上感嘆,卡梅隆何曾料想“這一曲愛情絕唱,繞梁15載,黯然銷魂的知音卻在遙遠的東方?”
熊曉鴿重朋友、講義氣。他坦言做人要心胸開闊,善于包容,“要敢找一些厲害的人,尤其是比自己更厲害的人一起共事。”
1993年,周全正式加盟熊曉鴿的團隊,緊接著是章蘇陽、林棟梁、楊飛、王樹、王功權,之后隨著李建光、過以宏的加盟,IDG曾經的9人核心團隊成形。這其中不得不提一個人——周全。當初熊曉鴿到美國,周全第一個借給他1000美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不過,現在討論項目時,和他爭的最兇的卻往往是周全。在熊曉鴿看來,最好的朋友不是意見都一樣的,而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一樣,有著共同的價值理念。“別看和我爭得最兇是周全,但是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沒有不同意見,反而不是真正的朋友了”。
熊曉鴿說,除麥先生外,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也是他最欽佩的人。在他看來,“老柳做事、做人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榜樣。”他欣賞柳傳志的守諾言、重誠信,亦認為老柳用人、識人有長遠布局,“他是伯樂,用人有獨到之處。”
有人曾調侃熊曉鴿是“半路出家做投資”,他笑稱老柳“更是半路出家,做科學研究和做企業完全是兩碼事,而現在老柳還做了投資。”
記者問他:“有沒有像柳傳志那樣物色過接班人呢?”
熊曉鴿爽朗地笑答:“我們的團隊還處于投資管理的黃金期。等哪天自己退下來了,我想靜下來寫點東西。其實我骨子里還是個記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