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9 01:35:08
業內對此感到驚詫,因為在大型豪華游輪制造中,中國造船企業依舊存在資金與技術兩大難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據新華社香港日前消息,中外運長航集團船舶重工總公司(以下簡稱長航重工)旗下的金陵船廠廠長葛標在香港表示,該船廠已成立專門班子、完善多項軟硬件設施,為承建“泰坦尼克2號”做好充分準備。
早在2012年4月底,金陵船廠有意承接“泰坦尼克2號”的消息就不脛而走,金陵船廠方面曾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確與船東澳大利亞礦業大亨克萊夫·帕爾默旗下的藍星輪船公司簽訂了諒解備忘錄,但并未最終確定協議。昨日,該廠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真實的進展和目前傳言一樣。
業內對此感到驚詫,因為在大型豪華游輪制造中,中國造船企業依舊存在資金與技術兩大難題。但也有行業人士指出,在整個造船行業形勢低迷之下,游輪的市場需求或將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也是一個有利契機。
泰坦尼克2號中國制造 合同尚未簽訂/
“復建‘泰坦尼克’確有難度,但船廠擁有超過60年建造不同類型高品質船舶的經驗,擁有一批優秀的國內外合作伙伴。”在日前新華社香港的報道中葛標稱,整個工程約耗時3年,有信心把這艘游輪建造好,為中國游輪進入世界市場作出貢獻。
早在2012年4月底,澳大利亞礦業大亨克萊夫·帕爾默就表示將出資復制泰坦尼克號游輪,并命名為“泰坦尼克2”,并有意交由長航重工旗下金陵造船廠建造,雙方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預計2016年首航,從英國駛往北美。
然而,消息傳出之后即有南京當地媒體報道稱企業(金陵船廠)已否認此事。此后,金陵船廠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該公司確已與澳方的船東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也確實開始著手前期的準備,不過最終協議尚未確定。
此后該消息逐漸歸于平靜,近10個月之后,新華社報道稱金陵船廠廠長葛標高調表示為承建 “泰坦尼克2”做好準備,不由令業內感到有些驚訝。
據南京當地媒體昨日報道指出,“據知情者介紹,目前工廠在做一些建造的前期準備工作。至于何時開建、具體如何建、投資預算多少等問題,尚未實際開展?,F在,仍未簽訂正式合同。”
昨日,記者多次致電金陵船廠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士電話一直無人接聽,而其手機則始終處于忙音中,長航重工宣傳部門的電話也始終無人接聽。
“這個事情(金陵船廠承接泰坦尼克2號的進展)不清楚,你還是需要找我們宣傳部核實清楚”,金陵船廠廠長辦公室人員昨日稱,葛標廠長是否回來,也不太方便說。
而金陵船廠某內部人士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真實的進展正如目前網上媒體透露的一樣,因其不負責新聞這塊不便透露其他具體信息。
資金與技術難題待解 難撇炒作嫌疑/
南京當地媒體報道中指出,當初的消息放出大半年而合作仍未有實質性推進,不太符合造船界慣例,不排除炒作之嫌。不過有業內人士也提到,這種大型豪華游輪準備肯定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其中不免涉及到很多對外合作,也可能是企業出于保護商業秘密的考慮不便多說。
“承接泰坦尼克2號的建設對中國造船企業而言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整個造船業低迷之時,此單產生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謝家宸認為,“一方面,國內造船企業的生產工藝、制造水平得到世界認可,這在無形中提升了相關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另一方面,金陵船廠將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有望憑借泰坦尼克2號的建造實現經濟效益和知名度的‘雙豐收’。”
藍星航運亞洲區董事譚文健也對媒體表示,豪華游輪市場一向由歐洲主導,中國船廠與之相比雖然仍處弱勢,但看好中國企業越來越強的實力,相信此項合作能夠為中國船廠打入國際游輪市場提供一個良好契機。
“對于游輪市場的前景大家還是比較看好的。”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圣坤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但實際上,無論從資金還是技術來看,國內造船企業恐還沒有達到承接豪華游輪的條件。”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昨日對記者表示,造船市場不景氣下,游艇和游輪逐漸發展起來,希望能成為行業下一個利潤增長點,但豪華游輪尤其是頂級豪華游輪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盡管我國確也有幾家大的造船廠在醞釀準備,但目前還處于技術積累階段,尚沒有能真正達到建造的能力。
“目前為止,我們協會還沒有聽說國內有船廠正式簽訂頂級豪華游輪的合同。”張廣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金陵船廠對于上述泰坦尼克2號的進展情況我們目前也正在了解,進入建造豪華游輪領域并不簡單,需要花費多年的努力,我們希望中國的造船企業將來能夠逐漸進入這個領域。”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很少有造船企業愿意投資從事豪華游輪的建造,大型的豪華游輪價格要10億美元左右,除了技術難關難以克服之外,資金也是很大的壓力,企業能否回收成本也是個問題。
不過也有行業報告指出,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歐美國家的經濟面臨困境,不少造船技術先進國家的企業和研發設計機構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和合作伙伴,我國船企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歐美先進造船企業進行有效合作,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迅速補齊自己在核心技術方面的短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