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汽車

    每經網首頁 > 汽車 > 正文

    汽車成本全景調查: 外方靠技術和采購攫取巨利

    證券日報 2013-08-27 16:55:46

    進口車及合資車未賣先獲利 自主車企靠壓榨零部件商艱難度日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進口車及合資車未賣先獲利 自主車企靠壓榨零部件商艱難度日

    近日,關于進口車在國內謀取“暴利”的現象再次引起輿論的關注,甚至連合資車和自主車也受到波及,一時之間,汽車“暴利說”甚囂塵上。

    實情究竟怎樣呢?《證券日報》記者通過多方調查發現,就汽車的終端售價與生產成本的比率而言,進口車的平均利潤率大于合資汽車,合資汽車平均利潤率又大于自主品牌汽車。

    汽車行業專家蘇暉告訴記者:“汽車的終端售價與生產成本的比率可以計算,但單車利潤率則很難衡量。一般而言,自主品牌汽車的平均單車利潤率能達到15%至20%就很高了,合資品牌大概能達到50%左右,一些進口車可以達到80%至90%,豪華車則可以超過100%。”

    與國外相比,同一車型在中國市場銷售普遍存在“同車不同價”,國內售價高達國外的三倍,高昂的售價緣何存在?外資車企何以在國內賺得盆滿缽滿?自主品牌又是如何“絕處求生”?本文將為您層層剝繭,解開外資車企暴利之謎。

    整車成本貴在底盤

    如果對一輛整車進行“解剖”,其實它的核心部件并不復雜。核心部件不外乎發動機、底盤、電氣設備、車身等,其中,真正的成本在于底盤。

    底盤的作用是支承、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并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底盤包括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發動機、變速箱都在這里面,底盤決定汽車的性能方,而車子的檔次和水平由發動機來決定。”曾擔任大型車企總經理的王先生(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就成本而言,王先生表示,發動機約占1/4,車身(包括外觀和內飾)也占1/4,剩下的就是變速箱、懸掛、剎車、傳動裝置、電子配置等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外資品牌都實現了國產化,但汽車的核心部件仍被外方牢牢掌控。一般而言,一些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如自動變速箱、汽車的電腦、控制電腦的軟件等都在國外生產;此外,高端的汽車用國外原裝的部件多一些,低端車的部件在國內做的多一些。

    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掌握了話語權。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變速箱的成本大概幾萬元,正是這一小小的變速箱,大大抬高了進口車的“身價”。

    “雖然是個很小的部件,但國內的技術還是拼不過人家。”上述人士坦言,原因有產業鏈不完善、技術不過關、自行研發性價比不高等。

    一輛汽車由廠家生產出來以后,倉儲物流、營銷環節也會產生相應成本。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申正遠告訴記者,以一輛市場報價20萬元的合資汽車為例,其價格構成可以分解如下:裸車生產成本約10萬元,占50%;物流、營銷成本約2萬元,占10%;技術轉讓費約2萬元,占10%;廠家利潤約4萬元,占20%;經銷商利潤約2萬元,占10%。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的生產成本是相對的,一款新車剛上市時成本相對較高,銷量越大成本越低。

    外商鉆法規空子

    攫取進口車暴利

    憑借技術上“勝人一籌”,外資車企賺錢盈利倒也是理所當然。但是,令中國消費者不平的是,憑什么同樣配置的汽車,在中國賣得要比國外貴呢?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進口車的國內報價是國外報價的三倍。以寶馬X1為例,其廠商建議零售價33425美元,約合人民幣20.27萬元。加上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到岸價約22萬元,關稅稅率是47%(包括25%關稅、17%增值稅和5%消費稅),需交關稅約10.3萬元,完稅價32.3萬元。而國內官方指導價則為49.90萬元,比完稅價格仍高出54.49%。

    那么,進口車國內報價為什么會這么高呢?中國關稅比其他國家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進口車在完稅價格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價。一般而言,在汽車流通環節,還會產生10%左右的經銷商毛利。申正遠認為,“進口車完稅價格加上合理的毛利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外方在此基礎上又會從中加價,這就顯得‘暴利’。”

    廠家為何可以從中加價呢?在申正遠看來,這主要是外方鉆了中國政策的“空子”,《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的規定使得價格由廠家說了算。

    而在國外,經銷商的模式則更為“市場化”。

    一位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丁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美國,dealer(經銷商)分好幾種,一種是賣場式的,同一家店里賣好幾種品牌的車;另一種是單一品牌的,類似于國內的4S店。”

    同一款車每一家dealer賣的價格都不一樣,有時候為了促銷甚至比廠商建議零售價(MSRP)還便宜。此外,在美國買車更加“個性化”,在美國買車是按“輛”買的,而不同于國內簡單分成舒適版、豪華版、旗艦版等來買。“有時候車身顏色不一樣,價格也可能不一樣。你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輪胎、座椅等附加配件的材質,不同配置價格都不一樣。”丁女士說。

    申正遠認為,正是因為4S店這種單一的經銷模式,給了進口車壟斷價格的機會,容易產生廠商、經銷商聯合抬價,消費者無法抵抗。“單一經銷模式打破,或可改變進口車暴利的現狀。”

    不過,就算經銷商存在“聯合抬價”的可能,利潤大頭也被總代理商拿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對一輛進口汽車的最終售價來說,生產和運輸成本占40%,各種稅費平均占比20%,總代理經銷商的利潤占30%,其他分銷商的利潤僅為5%。

    合資車比國外報價高

    外方從制造中賺錢

    看到“奔馳E級”最高優惠16萬元的廣告語,你是否會怦然心動?

    事實上,即便降價16萬元,廠商也有“暴利”可圖。通過對比合資品牌汽車與國外同款汽車的售價,不難發現,實現國產化的合資汽車也存在廠商額外加價的現象。加價的原則與進口車雷同,越是高端的車型加價越“猛”;此外,剛上市的新車報價相對較高。

    如表一所示,卡宴、路虎等時下熱銷的SUV車型國內報價高于國外報價的300%;奔馳E級、奧迪A6等高端車型國內報價是國外報價的150%以上;而君威、凱美瑞等中高端車型國內報價也比國外高出一倍。 

    此外,如表二所示,對比合資品牌汽車與同等配置自主品牌汽車售價,合資品牌也要高出約20%。

    對此,王先生告訴記者,合資品牌的單車利潤率高于自主品牌是肯定的,國內很多的集團就靠合資企業賺得錢活著,比如長安集團,就是長安福特養活著一個集團。

    不過,王先生同時指出,合資車企的利潤大頭基本都被外方抽走,真正到了出廠買賣環節只有那些緊俏的德系車型存在暴利,比如一汽大眾的邁騰,但大多數中高級端以下乘用車并不存在暴利,甚至有些銷量不暢的中高級轎車屬于低利潤銷售,比如長安福特新蒙迪歐最低價格才13萬元,并不存在暴利。

    事實上,一款合資汽車在銷售之前,外方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每一款合資車型,外方都要抽取加盟費(包括技術轉讓費、品牌使用費等在里面)、技術提成費等,此外,外方往往會指定零部件供應商,這塊利潤也是巨大的,中方人員沒法估計。”王先生說。

    一般而言,技術轉讓費約占一款合資車售價的9%,而零部件采購占整車成本50%的份額,外方的利潤空間顯而易見。

    外方之所以能抽走利潤大頭,關鍵還是靠技術。“中方沒有核心技術,發動機管理系統、自動變速箱管理系統都掌握外國人手中,國產后還是外國人賺大便宜。”王先生坦言。

    “2011年社科院競爭力調查報告當中提出合資企業的利潤外方占95%,中方只有5%,洋品牌通過合資貼上中國標簽,我們變相支付生產許可費或者被分走一部分利潤。”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李剛在一次會議中表示。

    自主品牌生存艱難

    壓榨零部件供應商

    面對進口汽車、合資汽車的全線進攻,高、中、低端車型無孔不入,以及一、二級城市到三、四級城市的深入擴張,自主品牌的處境日益艱難。

    為了盈利,王先生告訴記者,一些自主品牌整車企業主要靠壓榨零部件企業。此外,自主車企的成本控制還體現在生產的各個環節。例如,有些工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開工,因為按照當地的政策,晚上的電費便宜。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一輛自主品牌汽車把價格壓到五六萬元,仍有利可圖。

    不過,王先生強調自主品牌不能賣得“太便宜”,“這樣會把整車企業‘做死’,長此以往,也不利于零部件供應商的發展,整個產業鏈都會被‘做死’。”

    因為價格過低的車型,整車廠低價是通過壓榨零部件供應商得來的,那么,零部件供應商要謀利的話,就只能在產品上做假。

    “零部件廠商通過做假的方式偷工減料,人為把價格降下來,這就導致自主品牌汽車質量上不過關,壽命不長。”王先生說。

    而在政策監管方面,我們國家沒有針對違背正常市場秩序的反傾銷法。“應出臺政策規定零部件供應商提供的產品不能低于成本價,監管好那些低于成本價的產品,查處企業偷工減料的行為。”王先生指出,另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也造成一些零部件企業沒有創新的動力。

    除了零部件的偷工減料,自主車企更換生產模具不如合資車企和外資車企來得“勤”,以及生產線的自動化率不高等,也導致其產品制作工藝不夠精湛、高故障率。

    “進口品牌的模具使用次數限制得很低,可能生產個三四百次就更新了,但自主品牌為了節約成本,更換的頻率不高。”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另據某合資廠商的一名車間班長告訴記者:“自主品牌的自動化率普遍不高,但這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做出來的。在好的合資企業,上發動機兩個小姑娘擰幾個螺絲就能完成,而在一些自主汽車企業里面都是小伙子才能做,還搞得很累。”

    自動化率越高,工廠前期投入成本自然也高。不過,自動化程度越高產品生產的穩定性也就高。“比如員工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好等可能都會影響產品質量,但機器則更穩定。”上述車間班長表示。

    原文鏈接:http://zqrb.ccstock.cn/html/2013-08/27/content_373428.htm

    責編 楊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