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11-13 15:22:56
“政府購買服務”,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匯,起始于中國地方的改革探索,2013年上升為國家決策,成為中國政府“簡政放權”的重要抓手。
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任沁沁 孫亮全 趙倩)“年底前將再安排1500萬元財政資金,為全市的5376名生活困難的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廣東東莞市政府日前發布的這則通報,讓當地老人興奮不已。
“政府購買服務”,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匯,起始于中國地方的改革探索,2013年上升為國家決策,成為中國政府“簡政放權”的重要抓手。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北京學者徐立凡認為,建立服務型政府,事實上早在實踐探索當中,地方政府改革的啟動,已經描繪出了一幅行政職能轉變的新畫卷,而核心上“向社會讓渡可以放手的權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政府與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合力”。
中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就是簡政放權的具體體現。9月30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中國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體系和供給體系。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中國政府轉變職能的有效措施。隨著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政府加大了向社會“開門放權”的力度,努力變“管理者”為“服務者”。
長期以來,中國的公共服務幾乎都由政府或者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隨著社會公眾需求多元化和專業化的突出,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日益顯現出局限性。
而發端于英美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制度安排,代表現代公共財政支出發展的國際趨勢。上世紀90年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已成為西方的基本社會政策工具。
“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經濟社會管理職能之一,是重要的本職工作,但僅依靠其自身力量,難以做好。”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表示,政府管理創新需要發揮社會各方力量。
徐立凡認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隱含了這樣的信號:政府應該習慣于做市場仲裁者的地位,習慣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擔當主要供應者的作用,為民生托底。除非市場失靈,政府理應管住“閑不住的手”。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公共服務需求日趨多樣化和精細化,中國各地政府開始探索如何實現角色轉換,從提供公共服務成為公共資源協調者。
2000年,上海開展了依托養老機構居家養老試點工作,率先在中國提出并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深圳、上海、北京、河北等地出臺政策將政府購買服務納入財政預算;江蘇、上海等地設立了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天津去年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資金逾5000萬元……
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逐漸擴大到醫療衛生、教育、社區、培訓、就業等諸多公共服務領域。
這些探索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2012年,中央財政首次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項目。經過嚴格評審,立項377個。
2013年4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對這些項目進行了評估,項目總體上均能體現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優勢和必要性,203.7萬人直接受益。
“通過將一些政府不擅長、不專業、成本高的服務項目向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開放,有利于控制行政機關規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宋雅琴表示。
在此基礎上,這股起始于地方探索的改革風潮開始上升到國家決策,進入提速發展的新階段。
王偉指出,中國政府通過積極的制度供給,整合社會資源,擴展公共服務的空間,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體現現代政府治理理念的重要命題。
“把市場能辦好的放給市場,把社會可以做好的交給社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說,此舉為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創造了空間,更顯露中國政府“向社會放權”的改革決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具體做法。
原文鏈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113/145717310700.s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