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00:38:5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陽戈、胡飛軍 實習記者 王耀龍
每經記者 趙陽戈、胡飛軍 實習記者 王耀龍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從中央到個地方,相關概念股輪番起舞。8月17日,廣東省委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全省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2017年廣東國資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將超過70%”、“打造30家左右‘航母’級的千億規模國企”等改革目標。
僅僅3天后的8月20日,粵水電(002060,收盤價6.71元)就公告表示,旗下的軌道交通和建筑安裝子公司將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展混合制改革。招商證券認為,在這兩項業務之后,粵水電的清潔能源運營業務有望跟進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粵國資改革目標明確/
被業界認為是粵版國資改革頂層設計的《意見》,明確了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如改制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展員工持股、實施混合模式、吸引股權基金等。
需要指出的是,《意見》中設置了兩個醒目的數字:一是70%——“到2017年,廣東國資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將超過70%”;二是30家——“國有資本主要集中在基礎性、公共性、平臺性、資源性、引領性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形成30家左右營業收入超千億元或資產超千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
對于廣東的國企改革,廣發證券曾經描述稱,廣東國資體量龐大,與上海相當,而與巨大國資體量匹配的是廣東省眾多的國有上市公司,再加上廣東國企盈利能力和國資資產證券化率雙低,廣東國企改革充滿想象空間。
渤海證券市場部人士則表示,“引入戰略投資者和引進民營資本是目前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流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解決原有國企的財務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引入新的活力。相比資產整合,引入戰略投資者給資本市場帶來的觸動會更大。”
粵水電兩項業務開展混改/
廣東省的規劃甫出,粵水電的混改計劃就與市場見面。
粵水電昨日公告,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從全資子公司粵水電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軌道交通公司)、粵水電建筑安裝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筑安裝公司)實施。
其中,軌道交通公司擬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股權合作,此次合作擬采用并購民間盾構設備的方式增加公司設備數量和資產總量;或與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融債合作等,引入不低于一套盾構機設備或低于5億元資金,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建設、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并逐步拓展污水管網、深隧、電力管纜等新市場。
建筑安裝公司擬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股權合作,與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融債合作等,引入低于5億元資金,主要在維護發展好房屋建筑與機電安裝專業基礎上,拓展電力、消防、智能化等專業市場,建設智慧城市,向城市運營商角色轉型。
粵水電董秘林廣喜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引進戰略投資者可以和公司一起發展,但目前還只是一個整體上的框架和思路,還要經過股東大會的審議。
談到開啟合作的時間,林廣喜透露,粵水電下面兩個子公司要各自去做,還是要先走程序,等過了股東會,就可以啟動了,“具體還有看項目進展時間”。
公開資料顯示,粵水電控股股東為廣東省水電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廣東省國資委。公司主營業務為水利水電、地鐵盾構等建筑施工業務,目前正大力發展水力、風力、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業務。
招商證券認為,粵水電在軌道交通以及建安領域的改革還只是起點,后續清潔能源運營業務有望跟進。通過產業投資基金、子公司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引入外部資金,可加快公司儲備項目開工,促進業務轉型。
股權投資貢獻六成業績/
8月20日,粵水電還披露了今年上半年業績。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8億元,凈利潤4967.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0.2%、28.1%。
雖然業績有所提升,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公司半年報發現,粵水電持股42%的子公司山河裝飾減持上市公司鐵漢生態(300197,收盤價13.53元)股權收益貢獻了3313萬元凈利潤,占上半年凈利潤的67%。
此外,粵水電預計2014年1~9月凈利潤增長30%~60%,即6065萬元~7465萬元,因水力、風力、光伏發電項目預計將實現較好收益。
與此同時,半年報顯示,粵水電上半年短期借款達到21.2億元,較年初增加30%,財務費用1.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7%,合并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為78.9%。
“上半年財務費用較大,主要是公司整個投資額度都比較大”,林廣喜表示,“尤其在清潔能源這塊,前期投入比較大,每個電站5萬千瓦裝機容量就需投入約4億元,除了資本金還有銀行貸款增加,導致占用財務費用較多。”
林廣喜還表示,“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對公司財務結構有改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