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9-19 09:22:24
1999年的大年初五。在杭州市區一個名為"湖畔花園"的小區,十八位年輕人聚在一起開了一個動員會。他們將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啟動資金是50萬元。他們自嘲似地稱自己為"十八羅漢"。十五年過去了,每個人都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在阿里最輝煌的時期,馬云的這些合伙人們在哪里?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難言之隱”:A股市場何時能留下優質新興企業?
每經記者 孟慶建 發自深圳
中國本土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以“史上最大IPO”的身份,于美國當地時間9月19日上午9時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
最大IPO市值互聯網公司花開墻外,再次刺激A股神經。事實上,近年來,中國企業蟬過別枝赴美上市的屢見不鮮。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共計186只。其中2014年上半年,在A股重啟新股發行的背景下,仍有52家中國企業實現海外上市,融資總額超過600億元。
盡管A股總市值已躋身全球資本市場前列,卻仍難免本土優質上市資源流失的尷尬。相對的,A股改革進度似乎低于市場預期。
赴美上市難言之隱
經過15年的發展,阿里巴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互聯網巨頭。然而令國人痛惜的是,一家以本土龐大客戶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互聯網企業,最終卻不得不遠赴美國上市。
根據我國現行證券法,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應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公司法則將調整對象明確設定為“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注冊于海外的阿里巴巴集團,不得不因其“外資企業”的身份與A股市場失之交臂。
香港資深財經評論員梁海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事實上,阿里巴巴最佳選擇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紐約和香港,在融資能力上是旗鼓相當;香港回歸之后,無論是地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內地的民眾都感覺與香港更加接近了。這不僅僅是阿里巴巴的心態,也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心態;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2007年曾在港交所上市,對在香港上市的程序和規章制度都很熟悉,選擇再赴港交所上市,所需付出的相關成本,比較在其他國際金融中心要小。”
但是,在和香港就上市問題溝通近一年時間后,最終因港交所不能接受阿里巴巴所提“二元制”股權結構,宣告分手。
對于阿里巴巴來說,雙層股權結構即高層合伙人制的設計,是其公司章程中設置的一個特殊條款。阿里巴巴只有約9%的股權被包括馬云在內的管理層持有,而軟銀和雅虎卻分別持有32%和21%的股權,所以只有通過合伙人制才能保障馬云等高層管理者對公司的控制權。
目前,Facebook、谷歌、京東等科技公司均采用雙層股權結構。9月15日,另外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唯品會,也宣布股東大會批準唯品會將采用“雙層股權結構”的提議。唯品會的法定股本將被重新分類為“A股普通股”和“B股普通股”。在所有需要股東投票的事件中,每股A股普通股擁有1個投票權,而每股B股普通股擁有10個投票權。
這種為保證管理層以少量資本實現對公司的控制,同股不同權的合伙人架構,在強調同股同權的滬深股市和香港股市是不能接受的。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于緒剛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目前美國資本市場仍然沿用A/B股制度,這表明這種制度架構仍然存在價值。”于緒剛表示,美國資本市場高度開放,監管機構對市場的干預非常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意思自治”,這種充分的自治,加上信息足夠對稱,使得市場具備足夠的判斷能力。
梁海明則認為,“以雙層股權結構改革為例,美國設有同股不同權的制度,是與其法律上的集體訴訟制度相配合,令股東權益受到保障,反觀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卻無此保障。如果未來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資本市場有了完善的法律配套,就有可能接受A/B股權制度。”
優質上市資源流失
過去十幾年,除騰訊2004年6月在境外的香港上市外,百度、新浪、京東商城等大批本土新興技術類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美國上市。
天鷹資本新近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白皮書》顯示,2013年共有83家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完成IPO,合計融資接近1200億元。2014年上半年,在A股重啟新股發行的背景下,仍有52家中國企業實現海外上市,融資總額超過600億元。
中金公司數據顯示,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共計186只,64%在納斯達克市場。
除了美股市場強大的融資能力以外,A股市場新股發行審核制下上市通道不暢的現狀,也是讓大量亟需融資的優質企業遠走海外市場的原因之一。
梁海明分析,在A股上市,存在一些弊病和門檻,雖然中國證監會也正在修改規則,但A股大多數問題當前仍未解決,上市門檻也還是比不少境外交易所高。還有六、七百家企業在A股輪候上市,這讓不少優質企業望而卻步。
據記者了解,目前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數量為626家,即便按照平均每周安排4家企業上會的進度進行,僅存量企業上市就需2到3年時間。以著眼創新型企業的創業板為例,目前在審企業已經超過200家,多數企業審核時間在兩年以上。
除無法忍受漫長上市周期外,還有大批擁有創新型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本土新興產業企業,因為在盈利性、股權結構、組織架構等方面不滿足現行發行上市條件,被A股“拒之門外”而最終選擇海外上市。
此外,梁海明分析,不少中國優質企業到海外上市,也和企業想加強國際化有關。在國際金融中心上市可以更快熟悉、學習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走出去”。另外,在國際金融中心上市,對企業的形象、聲譽的提升,比在A股上市更加有幫助。
南方基金首席分析師楊德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A股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數量偏少,實力也比較弱。諸如阿里、百度、騰訊等市值大、流通性強的公司如果能在A股上市,將更好地優化A股傳統行業占比過大的現狀,改變A股市場結構和“素質”,另外給機構帶來更好的藍籌配置標的,讓內地投資者享受投資紅利。
“但是囿于A股上市審批緩慢等因素,以及海外市場融資能力的吸引力,市場不得不接受大量優質上市公司流失的問題。”楊德龍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