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00:53:2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山東桓臺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山東桓臺
驅車離開淄博往城市的西北方向,眼前是典型的北方農村景象:大片的玉米地中間,點綴著低矮的村莊,偶爾出現的小鎮沿街盡是雜貨鋪、五金店,或者專為長途司機服務的小餐館,裝載著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的卡車讓小鎮塵土飛揚。
車行40分鐘后,省道上方出現了一道白色的大門,上面寫著“建設和諧、生態、宜居的新馬橋”。駛過大門,本來略顯臟亂的省道兩旁出現了整齊的道旁樹,小鎮的主干道上也是綠樹茵茵。
這里是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西北恒臺縣的馬橋鎮。在9月16日召開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上,馬橋鎮作為新型城鎮的代表,和云南紅河州、福建晉江市一起匯報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思路、做法和建議,并得到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肯定。
工業經濟帶動城鎮化發展/
“向總理匯報”的事上了新聞聯播,讓馬橋這個只有50000多人口的魯中小鎮,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馬橋鎮早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富裕鎮:2013年,該鎮工業經濟實現銷售收入552億元,利潤7.5億元。與富裕伴隨而來的,是“全國高水平綜合發展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重點鎮”等各種榮譽。而為馬橋帶來這些榮譽的,是該鎮兩大重點企業:博匯集團和金誠石化。
“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這兩個企業工作。”當地一位村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馬橋鎮鎮區人口有40000人左右,僅博匯集團和金誠石化兩家企業用工總量就超過了1.8萬人。
同為中國民企500強的兩家企業,都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這兩家企業成立前,馬橋鎮和桓臺縣其他村鎮一樣,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經濟發展落后,環境異常艱苦。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兩家企業逐漸發展壯大,用工需求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離開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做了產業工人。據當地鎮政府透露,到2013年鎮域內有超過70%的農民結束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已經擺脫了土地束縛。
今年已經67歲的孫大爺是一名環衛工人。大約10年前,他所居住的姜家村進行舊村改造和土體改革,孫大爺成了失地農民。
幾年前,馬橋鎮政府與大成建設有限公司簽訂協議,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鎮區環衛園林綠化、道路及配套設施建設維護、農用橋梁涵洞水電管道施工等七個方面的問題。
自2009年成為大成公司的合同工后,孫大爺的工作就是每天8小時打掃馬路。他所在的姜家村在舊村改造結束后,孫大爺拿到了土地股權證,每年獲得400元左右的蔬菜和600元現金作為對原土地收益的補償。
鄭雯是馬橋鎮后金村村民,10年前,后金村舊村改造,鄭雯一家搬進了樓房,也結束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雖然沒了地,鄭雯并不為生計發愁。
后金村在原來的耕地上蓋起了蔬菜大棚,每年給每位村民200到400元不等的蔬菜兌換券,過去兩年開始,按每人每年一百斤的標準發放面粉。“基本上都吃不完。”鄭雯說。解決了吃飯的問題,鄭雯兩口打工賺來的錢大部分都能攢下,“等兒子結婚了,我就不工作了。”她說。
市民化還靠兩大企業/
不僅如此,鄭雯對樓上樓下的生活也很滿意:“集中供氣供暖,比平房干凈多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馬橋鎮的15個居住小區已經全部實現集中供暖,全鎮1900余戶居民用上了管道天然氣。在過去10年里,馬橋鎮52個行政村中已經有27個村完成舊村改造,11000戶農民住進了新型社區。
馬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投資21億元的金誠、北營、五莊和中心四個居住區,居民樓443幢,總建筑面積223萬平方米。僅這四個社區就通過舊村改造騰挪出了近萬畝復墾土地用于工業發展、樓房建設和農業復墾。
不過,記者看到,在干凈整潔的新式住宅區旁邊,仍有不少居民在馬路上曬玉米和大豆。“住樓房種莊稼”的情況依然存在。“種糧散戶還是有,這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初期也屬正?,F象。”該鎮官員對記者說。
農業人口轉移當然不是 “農民上樓”這么簡單。“推進新型城鎮化,核心是寫好‘人’字。”李克強在16日召開的座談會上說,要改革創新、試點先行,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保證城鎮新居民的權利,必要的投入自然是少不了的。
根據中國社科院2013年發布的《城市藍皮書》,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平均為每人13.1萬元。國務院之前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
當記者詢問馬橋鎮目前是如何解決市民化成本時,當地官員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強調要繼續做大做強博匯、金誠兩家骨干企業,擴大用工量,進一步提高吸收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大力發展三產服務業。
“地方政府這個思路也是正常的。”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認為,“人”的城鎮化首先就要解決就業問題,而沒有產業和就業的城鎮化不可持續。“關于城鎮化水平的問題,最客觀的就是百姓的態度。百姓選擇留在這里,就說明他們對這里的生活還是滿意的。”他說。
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待機遇/
雖然經過了多次調整,目前馬橋鎮工業占比仍然高達98.3%,而第三產業僅為1.5%。隨著工業的發展,當地社會對服務業的需求也日益明顯。
據鎮政府透露,全鎮目前有個體私營企業近百家,運輸、餐飲等服務專業戶2000余個,從事個體私營經濟和服務業的有6000多人。
杜志雄認為,產業發展存在自然規律,現在我國工業中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此外,作為一個發展層級較高的城鎮,餐飲、運輸、教育等服務業如果發展滯后,一方面會限制當地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城鎮整體功能的完善。“實現‘人’的城鎮化,解決進城務工人口吃喝住行的問題,就必然要求發展第三產業。”他說。
馬橋鎮黨委書記許珂坦言:“重化工業比重偏高,高新技術企業較少,三產服務業發展還不上規模。”
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馬橋鎮提出要突出產業招商,圍繞石油煉化及精細化工產業、高檔造紙及包裝印刷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三大優勢產業集群,以延伸產業鏈條為抓手,積極走出去、請進來。
但像馬橋這樣的小城鎮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制約。杜志雄分析,小城鎮遠離研發中心,這就要求當地政府有意識地幫助企業主動融入到戰略新興產業的大潮中。不過,由于區域性政府的培育手段和產業政策都相對有限,杜志雄建議當地政府應該在提供信息服務方面多下功夫。
據記者了解,馬橋鎮正在策劃成立民營經濟創業園,編制招商引資手冊,成立工業、農業、新農村建設專業招商隊伍,制定各項優惠政策等舉措,全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常態化、全面化。
值得注意的是,過分依賴第二產業的另一個后果,是當地顯而易見的污染問題。就在馬橋精心打造的沿河公園不遠處,一條發臭的綠色小河里飄著顏色各異的塑料袋,藻類叢生。
對于環境污染的問題,當地官員并不避諱,不過談及下一步的治理方案,當地政府給出的書面答復里只談到 《環境保護法》中規定的“三同時”原則、實現全時段監控和打擊環境污染行為。
要想在短時間內剎住車轉方向并不容易。“當地還照著這個模式發展,就說明這些產業還有市場需求,當地企業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對于市場客觀需要的兩高產業,杜志雄認為不能“一關了之”,要通過工藝改進、設備改造來降低污染和耗能。
與此同時,杜志雄提醒企業也要有危機感,意識到所處產業的問題,“要使用傳統產業發展積累起來的原始財富,有意識地向低污染、生態友好型產業轉變,這雖然比較難,但也必須做。”他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