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8 00:58:24
◎譚浩俊
16日晚,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該行深化改革方案正式獲批。公告指出,將堅持國有控股地位,探索引入民營資本,積極發揮戰略投資者作用,并將探索高管層和員工持股制度。
從交行的公告內容來看,雖然改革方案顯示國有控股仍然是銀行改革很難邁過的門檻,但不管怎么說,交行在改革過程中能夠對民營資本開放,讓民營資本參與到交行的改革中來,還是邁出了不小的一步,令人期待。
事實上,幾大國有銀行在進行股份制改造時,就已經引進過非國有資本。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或許是出于“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先進管理模式”的動機,引進的戰略投資者都是境外的機構投資者,而未能對民營資本開放。
現在,金融界終于不再把引進國外投資者當作唯一選擇,這對急需尋找投資出路的民營資本來說,無疑開辟了一條新的投資通道。即便這條通道還不夠寬敞,但也可以為今后的發展留下更多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原有的所有制結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財政部持股比例為26.53%,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持股18.70%,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4.43%。從這一結構看,引入民營資本也被認為是水到渠成。
那么,對其他國有銀行來說,是否也能像交行一樣對民營資本開放、給民營資本足夠的進入空間呢?或者說在引入民營資本時能開放到何種程度?是否可以像以往對待境外金融機構一樣“一視同仁”呢?
深化銀行體制改革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過改革,推動銀行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提升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因此,在民間投資者的選擇方面,也不是有錢就行,而是需要極其小心謹慎,要做到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上講,對那種通過高負債盲目擴張的民間投資者,應當盡可能地遠離。
在國有銀行引入民營資本之后,銀行的治理結構如何設置,董事會、經營層等如何配置,董事會是否擁有足夠的決策權,經營層是否具有市場化的經營權,政府會不會對改革后的企業進行過度干預……凡此種種,對銀行來說都是十分嚴峻的考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幾大國有銀行都是巨無霸,短期內即便經營不善,也不可能走向破產之路。但是,一旦市場完全放開,利率市場化也全面推行,按照國有銀行現行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思維,是否還能像過往一樣在市場上保住其優勢地位將很難說。
現在各大國有銀行幾乎都是“全能冠軍”,什么業務都做,但什么業務也沒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假如金融市場放開后各種專業機構越來越多,特別是投行業務等可能面臨巨大的沖擊,那么對習慣于依靠利差生存的國有銀行來說,將是不小的考驗。
交行能向民營資本開放,已經為銀行業改革吹響了號角,能不能就此拉開銀行業改革的大幕,可能還要看交行下一步改革的具體成果。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交行的改革模式推出以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不應該再成為一種障礙。
實際上,如果民營資本還不能進入金融領域,如果國有資本仍然處于絕對控制地位,金融業的改革就不算真正起步。
讓民營資本參與到國有銀行的改革進程當中,應當說是比成立民營銀行更為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否則,國有銀行對市場形成的壟斷和控制依然難以打破,而民營銀行的生存空間也仍舊難以拓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