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6-03-02 09:32:51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項核心數據保持高速增長的背后,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京東2015年出現了94億元凈虧損,在NON 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則虧損8.5億元。對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虧損的8.5億元,則有京東內部人士透露,主要是大舉投資京東到家、京東金融所致。
3月1日晚間,京東集團發布了2015年第四季度及2015年全年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15全年交易總額(GMV)達到46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8%;核心GMV(不含拍拍平臺)4465億,同比增長84%。2015全年凈收入為1813億元,同比增長58%。
在當前行業增速放緩,中國經濟整體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京東繼續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商務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同比增長33.3%。京東GMV增速達到78%,超過行業增速2倍有余。阿里不久前發布的2015年Q4財報顯示,阿里中國零售平臺Q4的GMV增幅為23%,同期京東GMV增幅69%,增速是阿里的3倍。
此外,京東移動端增長也十分迅猛,2015年移動訂單占比(履約)從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分別為42%、47%、52%、61.2%,上升勢頭強勁。
非電業務占比大幅攀升
“傳統品牌商應將自己的電商部門砍掉,與電商合作發展線上業務”,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日前在亞布力論壇上的發言引發軒然大波,并引起老對手蘇寧的極大不滿。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甚至怒斥京東搞“渠道霸權”。
不過,在財報發布當天下午,京東家電事業部總裁閆小兵在京東“沸騰中國”供應商合作伙伴大會上表示,戰略合作品牌未來3年不漲合同點位,“京東家電無論規模多大,絕不稱王稱霸”。
事實上,從數據來看,早在2014年京東的收入就已超過蘇寧。蘇寧2月28日晚間發布的財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收1356.76億元,同比增長24.56%,線上平臺交易總額502.75億元。而京東線上平臺交易總額是4627億元,是蘇寧線上業務的近10倍。此外,而尚未公布2015年財報的國美,其前三季度營收481億元,同比增長已下滑至個位數7.9%。由此,在業界看來,劉強東宣布的“2016年目標是超蘇寧和國美總和”并非沒有依據。
“2016年,京東超過蘇寧和國美總和的重要突破口將是非電業務”,劉強東表示,“過去大家總認為京東是賣電器的公司,未來,如果非電業務占比能夠超過50%,便說明京東不再是單純賣電器的公司了,也意味著轉型的徹底成功。而零售盤口一開,增速會更快。”
從財報數據看,2015年京東電子與家電產品GMV達2289億元,同比增長65%;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GMV達2176億元,同比增長達109%,占京東總GMV的48.7%,較2014年42.8%提升近6個點。在家電業務擴大領先優勢的基礎上,京東已經逐漸成為一家全品類、一站式綜合性購物平臺。
戰略性虧損暗藏京東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項核心數據保持高速增長的背后,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京東2015年出現了94億元凈虧損,在NONGAAP(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則虧損8.5億元。既然京東的電商業務已經實現盈利,那么是何原因造成了這94億元的虧損呢?
自2014年5月份上市以來,京東歷次財報一直給人的印象是規模猛增,但就是不盈利。實際上,京東最為核心的電商業務已經盈利,且毛利率持續攀升。財報顯示,2015年Q1-Q4的毛利率分別為12.20%、12.90%、13.80%、14.3%,并在Q4出現了歷史新高。
毛利率不斷增長,那么財報中的94億元虧損來自何處?據資深財務人士介紹,94億元虧損絕大部分為非經營性虧損,是根據GAAP統計得來。具體來看,主要源于去年年底拍拍網停止運營帶來的相關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以及第四季度對部分投資確認的減值。此外,員工股權激勵費用、與騰訊戰略合作及收購騰訊部分資產與業務產生的相關無形資產攤銷費用也被計為虧損。京東曾在2015年三季度財報中披露,與收購拍拍及網購業務相關的商譽和無形資產余額為28億元。實際上,關閉拍拍對京東帶來的影響并不是賬面虧損那么簡單,關閉拍拍后,劉強東曾多次在不同場合以此說明其對假貨零容忍的態度。
對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虧損的8.5億元,則有京東內部人士透露,主要是大舉投資京東到家、京東金融所致。
2015年以來,京東對永輝超市、金蝶軟件、天天果園、餓了么、易車網、途牛網、分期樂等進行了一系列戰略投資,這些投資與京東的生態布局密切相關。此外,被業界視為京東未來最大增長點的京東金融,2015年也有突破性進展,業績報告披露,2016年1月份,京東金融獲得由紅杉資本、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領投的66.5億元融資,投后估值466.5億元。
京東首席財務官黃宣德表示,下季度將繼續保持對快速增長的新業務的投資,同時提升核心業務的盈利狀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