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14 01:44:01
過去兩周時間里,一季度PMI和物價指數先后發布,都顯示出經濟有明顯好轉跡象,而4月13日公布的外貿數據,更是上演了大反轉的戲碼。此外,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135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增速同比回升2.4個百分點。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現在評價中國一季度經濟實現了‘開門紅’,我認為是客觀的,是實事求是的,是有充足依據和充分支撐的。”在昨日(4月13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如是表示。
過去兩周時間里,一季度PMI和物價指數先后發布,都顯示出經濟有明顯好轉跡象,而4月13日公布的外貿數據,更是上演了大反轉的戲碼。此外,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135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增速同比回升2.4個百分點。未來幾天,投資、財政收入、企業利潤等更多重磅數據還將陸續公布,從前兩個月的數據來看,這些指標都可以稱得上是穩中向好。
對此,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學者指出,經濟運行數據比市場此前想像得要好。不過專家也同時指出,經濟雖然出現了回穩跡象,但根基仍不牢固,下行壓力仍然存在。
穩增長政策效力釋放
2015年,雖然中國的服務業、新興產業表現尚佳,但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并不能算得上好看。這種情況下,外界開始擔心,中國經濟到底會換到哪一擋。從之前各方的預測來看,對于中國經濟在一季度的表現,大家并沒有很高的期待。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此前表示,1到2月份宏觀經濟數據乏善可陳,增長疲軟依然。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在3月中旬判斷,一季度GDP增速下滑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能否守住6.5%的年度目標面臨考驗。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比2015年全年高出0.2個百分點。“原來想的是,增速有可能還要下降,房地產投資可能會出現負增長,所以這個數字比我們預想得要好很多。”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表示。
除了相對平穩的基礎設施部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時隔兩年首次回升,成為前2月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拉動力。趙辰昕介紹,據調研發現,3月保持了這種向好的態勢。與此同時,前2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4.8%,新增利潤355.4億元,改變了去年全年利潤下降的局面,是去年6月份以來首次月度正增長。
記者注意到,截至4月13日,已經公布的3月份或一季度數據包括,物價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和貿易數據。其中,給人感官刺激最大的,恐怕要數3月份的出口數據。海關總署4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出口數據不僅結束了長達8個月的負增長,而且在3月份單月實現了18.7%的高增速。
另外兩個數據也透露出暖意。在本月的制造業PMI公布之前,市場的普遍預期是49.2%,而統計局最終公布的數值為50.2%,財新制造業PMI數據也提升了1.7個百分點,至49.7%。此外,CPI在2月份邁入了“2時代”,3月份則延續了這一漲勢。而PPI數據也在連續27個月之后,首次出現了環比增長。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PPI降幅持續收窄主要是前期穩增長政策釋放效力、年初以來下游需求端回暖、上游輸入性價格企穩等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未來PPI跌幅可能持續收縮,二季度有望收窄至-4%以內。
多機構上調增速預測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將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這次數據發布注定將獲得更多關注,因為這不僅僅是2016年的首季數據,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的開局數據。
在4月1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趙辰昕表示,從已有數據看,積極因素進一步增加,現在評價中國一季度經濟實現了“開門紅”,個人認為是客觀的,是實事求是的,是有充足依據和充分支撐的。
看到數據回暖,各大機構也紛紛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本月初PMI數據發布后,摩根大通就表示,雖然仍保持對中國第一季度6.3%的經濟增速預測不變,但是將第二季度增長預期上調至7.0%,同時將全年GDP增長預期從6.6%上調至6.7%。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2日發布報告,在調降全球和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預測值的同時,將我國2016年經濟增速預測值由6.3%上調到6.5%。
交通銀行的報告認為,我國經濟運行已經初顯企穩態勢,預計一季度GDP增速為6.8%。連平分析指出,房地產投資增速回升,在直接帶動投資增長的同時,還將帶動上游鋼材、水泥等行業需求,對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都將起到拉動作用。
不過,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過剩產能和高杠桿是中國結構性改革需要面臨的兩大挑戰,改善的增長前景反映了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帶來的影響。政府對削減過剩產能予以高度重視,但是由于需要管理增長和失業的相關壓力,產能調整的速度可能落后于此前計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