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9 20:53:29
在今天下午16:15舉行的記者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不僅匯報了最近3年來國家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就,還解釋了人們為什么感覺環境問題并未改善的原因。
每經編輯 李彪
環境保護涉及千家萬戶,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護者。
這是國家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今天(3月9日)下午在記者會上的開場白。
從去年入冬以來,全國很多地方都遭遇了嚴重霧霾的天氣。讓環境治理問題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在今天下午16:15舉行的記者會上,陳吉寧不僅匯報了最近3年來國家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就,還解釋了人們為什么感覺環境問題并未改善的原因。
此外,陳吉寧還對一些長期以來頗具爭議的問題予以了回答。其中之一就是:PM2.5究竟是怎么產生的?
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也在現場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數據漂亮,但人們為何感覺不到
在記者會上,陳吉寧首先匯報了《大氣十條》實施3年多以來的成效。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
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
2016年,74個重點城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
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里都減少了30%以上。與此同時,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
從數據上看,環保工作成效顯著。但是,為什么秋冬季節,特別是去年入冬以來,大面積的重污染天氣卻還是頻頻出現呢?
對此,陳吉寧表示,空氣質量主要受兩個變量的影響,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氣象條件。
其中氣象條件是邊界條件,決定了這個區域有多大的環境容量,也就是說,這個區域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個自變量,是引起環境質量變化的決定因素。
在這兩個因素中,氣象條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且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個特點是氣象條件具有很強的波動性。隨著小時、每天,甚至再長一點的時間尺度,每周、每月、每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動。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在一個地區環境的容量是隨著氣象條件變化的,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靜穩天氣的條件,所以冬季的環境容量是比較低的。但是冬季人們要取暖,又會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這一減一增,導致了冬季頻繁出現重污染天氣。這是氣象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排放量。排放量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它是一個可控因素。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這個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
PM2.5的成因,環保部澄清了
對于PM2.5的產生原因,社會上一直有各種說法、各種傳言,甚至有人說是炒菜和燒烤造成的。
在今天的記者會上,新華社記者將這個問題拋給了陳吉寧:
目前社會上對于重污染天氣的成因眾說紛紜,不同的專家機構都會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這給公眾帶來很多的疑惑,大家不知道究竟該相信誰。
陳吉寧回答道:
關于PM2.5的成因,實際上是有基本的科學共識。我們今年1月份開了兩天科研討論會,也專門邀請了一些記者參加,就是來再次討論PM2.5的成因,這次討論進一步明確了目前大家對PM2.5成因的科學共識。為什么會有一些誤讀或者混亂呢?一是這個過程比較復雜,另外是有一些誤讀,混淆了一些概念。第一是大家得搞清楚什么是PM2.5?PM2.5是指空氣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是一類物質的統稱,不是一個單一的物質。這里面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化合物、元素碳等等。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概念。
第二,PM2.5是怎么形成的?PM2.5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界或者是我們人類活動或者污染源直接產生的,我們把這個叫做一次排放。還有一部分是大氣中的氣態物質,比如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生成的,這是二次生成,這部分生成物質也主要是人類活動污染產生的。我們要知道污染的來源就是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質追溯到是誰產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叫源解析。只有通過源解析,我們才知道是誰排放的,貢獻量有多大,它不是直觀地可以知道污染源的排放量。比如說汽車尾氣,它對PM2.5的貢獻不是一次排放的,主要是二次生成的那部分。
在中國,PM2.5主要的源頭是什么呢?陳吉寧說,近些年,環保部分別對北京、天津等35個城市開展了源解析的工作,基本弄清楚了比如說燃煤、工業排放、揚塵、機動車、秸稈焚燒等等。它們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
陳吉寧答每經記者提問
在今天的記者會上,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也向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每經記者李彪正在提問
NBD:中央環保督察讓公眾充滿期待,但媒體也報道,在一些地方,督察組前腳剛走,一些地方違法企業馬上死灰復燃,繼續肆意違法排污。請問您是否注意到這個現象,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陳吉寧回答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說:謝謝你的提問。中央環保督察是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一項重要的制度性安排。目前環保部已經完成了試點,也完成了兩批督察,第二批已經基本結束。今年還有兩批,相關工作正在準備工作之中。從已經開展督察的16個省份情況來看,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隨后,針對上述問題,陳吉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你剛才講的問題,我們也知道,也確實存在,這些問題反映了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還不牢固,綠色發展的理念還沒完全樹立起來,環保的責任也落實得不夠。”
下一步,環保部將采取四個方面措施,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不折不扣地完成督察任務。今年我們要完成其余省份的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還要對一些問題突出的地方不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和“回頭看”。逐步構建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為主體,對地市環保督政為基礎,專項督查和“回頭看”為輔的全方位系統化的督察工作體系。
第二,繼續推進地方地市級的環保督察工作。地市層面跟中央層面督察,著眼點會各有側重。地市級主要解決目前縣區一級的環保責任問題,這是目前工作的難點和弱點。通過兩級督察體制的形成,推動形成上下同欲、同向發力、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三,建立完善督察工作的長效機制。目前中央環保督察作為一個改革方案,我們在國務院環保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正在研究制定是否要形成一個《環境保護督察條例》,把它上升到法制層面,把它制度化。
第四,加強督察能力建設。在中編辦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現在已經建立了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中央督察組和將來所有的督政任務都由督察辦公室來承擔,來統籌。我們也要把相應的環保部內部的一些人力調動到這方面來,推動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實好黨中央和國務院各項環境保護要求。
每經編輯 王嘉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