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2017-08-19 23:15:52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19日出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北京年會時表示,保預期收益卻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在操作上“不規范”,是對市場紀律的扭曲。
吳曉靈指出,資產管理機構包括信托公司、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的資產管理公司,在貨幣資產管理時一般采取資金集合投資的形式,此種資金集合投資的形式其法律關系是信托,金融產品屬性是證券。
“當前資產管理市場爭議最大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關系。”吳曉靈指出,在目前中國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財富管理產品中,銀行產品大約占到30萬億元。
吳曉靈表示,銀行存款的特征是由銀行承擔盈虧風險,投資人(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因而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均已由監管當局認定為結構性存款,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占用資本金;銀行發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符合集合投資的所有特性,發行超200份以上的應按公募基金管理。
但保預期收益又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對市場紀律的扭曲。吳曉靈認為,銀行保預期收益又不保本的產品應是屬于集合投資形式,但目前銀行往往在預期收益產品上有了虧損時,拿自身利潤進行彌補,以達到預期收益。
一旦上述類型產品超出預期收益,銀行又會把超出預期收益部分作為銀行利潤計入賬中。吳曉靈認為,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全部收益都應歸客戶,銀行只應收取管理費用。
吳曉靈建議,要達到不同資產管理、理財產品的公平競爭,其根源是解決對產品性質認識的不同,應認同銀行理財產品是集合投資產品,通過申請基金牌照獲得銀行理財產品在資本市場上和信托、資管等產品相同的法律地位。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夏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