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08-20 16:30:02
美容咨詢十分鐘,貸款3.5萬元,反悔要扣1萬元違約金;拿身份證拍個照、簽個字,不僅免費做美容還能拿小費,最終卻發現倒欠6萬元信用卡債;網貸3萬元用于美容,到手僅有500元……
暑假期間,對于學生們尤其是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們而言,他們的“假期清單”中“割雙眼皮”“隆鼻”“瘦臉”等已有不少。記者調查了解到,由于暑期學生整形熱,醫療美容手術量比平時增加了將近一倍,各類以美容為旗號的消費糾紛、詐騙案也大幅上升。
10分鐘、三步驟,女學生貸款3.5萬元
學生小朱來南京旅游,卻在美容院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僅十分鐘就從網貸機構貸到了3.5萬元的美容手術費。好在手術前“清醒”過來,要求終止合同,卻被要求付1萬元的違約金。小朱回憶起上當的過程,感到“步步驚心”:
第一步,免費掃碼卻被忽悠到了整形醫院。
“我是出地鐵站的時候,看見了一個‘掃一掃有獎品’的標識,但沒想到后面卻發生了那么多的事情。”小朱回憶,旁邊一位中年婦女迎了上來,說這個是商家的免費活動,只要掃一掃就可能中獎。在她掃碼的過程中,中年婦女跟她聊天得知她就要上大學了,又向她推銷起美容院正在做的暑期免費美容咨詢活動。原本對自己相貌不太自信的小朱禁不住慫恿就同意了。
第二步,美容咨詢變手術,沒錢可以貸款。
小朱隨后就來到了南京珠江路上的一家美容整形醫院。進店后,中年婦女特別囑咐店內的接待人員“這位是學生”。認為只是免費咨詢的小朱放下警惕,任由工作人員對她進行“面部掃描分析”,最后向她推薦了一款隆鼻手術,價格是3萬多元。
被價格嚇了一跳的小朱告訴工作人員,她只是個學生根本無力支付。對方告訴她:“不需要為錢的事情發愁,美容院這有很多類似情況的學生都成功地做了美容手術。只要先做一次信用額度測試。”
第三步,10分鐘放款3.5萬元,利息近5000元。
工作人員拿小朱的手機下載了一款名為“么么錢包”的APP,又問她要了姓名、身份證號和學校等個人信息。“信息都是他們幫我登錄填寫的,還邊操作邊跟我說,貸款成功率也就20%。”然而僅僅一兩分鐘,小朱就接到了貸款平臺的電話,10分鐘后貸款手續通過,18個月連本帶息總計39600元。但這筆貸款并沒有給她,而直接打到了美容院賬上。
中介提成高達60%,是貸款還是詐騙?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業內預測,到2018年,醫美市場規模將超過8500億元。千億級別市場也成為消費金融掘金之地。
記者百度“美容貸”或“醫美分期”,各類平臺令人眼花繚亂,甚至一些互聯網金融大公司也涉及該項業務。
在南京多家美容院的前臺,能夠看到多個貸款平臺的二維碼。記者咨詢了維多利亞美容醫院,服務人員告訴記者,該院醫美分期選擇多達十幾種,包括零首付、零利息、還有最長可貸24個月的等,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進行組合搭配。
名目繁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與迅速壯大的醫美行業,養肥了一批“美容貸中介”。知情人士透露,中介和美容機構間的合作體現在貸來款項的分成上,中介最高能夠拿到貸款額60%的提成,而顧客能夠拿到的錢最高為貸款金額的20%-30%,最少的只拿到500元。
“網貸平臺所謂的0抵押0擔保低利息,實際上風險很大、貸款利率很高、還貸要求苛刻。這就需要中介通過與美容機構合作,采取非常規手段將沒有還貸能力的消費者忽悠進來,學生們由于涉世未深,往往就會成為目標,被誘導提前消費、超額消費。”南京市消協副會長兼秘書長許明說。
在這樣的“里應外合”之下,貸款中介獲得大部分的傭金,而美容機構既獲得了客源,又能拿到業務分成,消費者不僅欠下“一屁股債”,還有可能因為違約影響到自己的征信。
更值得引起警惕的是,還有的美容院以“免費美容還有錢拿”為噱頭將消費者騙進美容院實施詐騙。據媒體報道,福建傅女士在福州一家美容院做了玻尿酸和蘋果肌兩個美容項目,合計費用29800元,并且拿到了500元的小費。然而,中介與美容院合伙,用傅女士貸款時的身份信息、電話和銀行卡號,進行二次貸款,傅女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莫名背上了6萬元的債務。
“校園貸”后又見“美容貸”,監管需更“給力”
面對校園貸中出現的超高利率、裸貸以及暴力催收等一系列問題,銀監會、教育部等相關機構先后提出監管要求,各地銀監局、互聯網金融協會等機構隨后跟進。尤其從去年4月以來,校園貸進入集中監管階段,根據網貸之家統計,累計有47家平臺退出了校園貸市場。卻沒想到,一些美容機構又瞄上了涉世未深的學生們作為“獵物”。
南京市消協介紹,中介和美容機構勾結在一起,打著“免費美容還送錢”的招牌,利用暑期整容熱招攬客戶。消協提醒,大學生在消費時應考慮個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避免過度消費,給家人和自己帶來麻煩。不要被“免費”“優惠”“便宜”等字樣沖昏頭腦,每一次的簽字與個人證件的出示、復印、掃描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對于合同款項要仔細研讀,對于對方的承諾更需要白紙黑字保留證據。
許明說,學校是個小課堂,社會是個大課堂。防范被騙還得學生們從自身做起,培育健康消費觀,加強金融知識學習以及對網貸平臺的辨別意識,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銀行監管部門表示,根據相關監管要求,已經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校園貸等業務監管整治力度“堵歪門”,同時,也在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正門”,加強校園貸服務和產品創新,滿足市場需求。目前,部分國有大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已進入首批試點校園貸產品的正規銀行業金融機構之列。
來源:新華社 記者:蔣芳、潘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