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2017-08-22 10:55:14
逾期率一直是網貸投資者關心的重要指標。記者近日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方數據統計發現,截止8月21日,有40家網貸平臺披露的金額逾期率為0.00%,而這40家平臺的成交總額近7500億元??吹饺绱恕皟灝悺钡臄祿顿Y者本應安心,但專家表示,“0逾期”是不真實、夸張的。
截止8月21日,互金協會官網披露了72家網貸平臺的相關數據。中國網財經記者統計發現,首金網、團貸網、樂金所、開鑫貸、有利網、翼龍貸、財富星球(銀客網)、民貸天下、51人品、理想寶等40家平臺披露的逾期數據為0或0.00%。
從項目逾期率和逾期金額指標來看,人人貸項目逾期率為0.02%,逾期金額為27.27萬元,安心貸的相應數據為0.05%和3.42萬元,其它38家網貸平臺均為0.00%和0萬元。
從成交額來看,40家平臺總成交額為7491億元,有15家成交量超過百億元。
40家零逾期平臺數據表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整理:中國網財經
而據嘉銀新金融研究院統計,2016年五家國有大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平均逾期貸款占比為2.31%。25家A股上市的銀行沒有一家逾期率在1%以下,19家銀行的逾期率超過2%。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網貸平臺的客戶多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次級人群,逾期率應要高于銀行。
作為網貸平臺的佼佼者宜人貸和信而富已在美股上市,其逾期率具有一定的行業代表性。
數據顯示,信而富貸款的整體違約率(逾期180天以上)截至2014年底、2015年底和2016年底分別是7.3%、11.8%和14.9%。
宜人貸方面,根據逾期90天以上借款的累計凈壞賬率統計,2015年促成所有借款的累計凈壞賬率為8.3%,截至2017年3月31日,這一比例為7.6%。截至2017年6月30日,2016年促成所有借款的累計凈壞賬率為3.4%,截至2017年3月31日,這一比例為2.0%。
宜人貸和信而富已是國內網貸行業的第一梯隊,其逾期率和壞賬率仍然不低,其他平臺的真實情況恐怕不容樂觀。
根據互金協會的信息披露標準,逾期金額就是指截至統計時點,所有逾期的且尚未償還的本金金額總和,至少按月更新;項目逾期率(%)是指截至統計時點,當前所有處于逾期狀態的項目數與尚未償還交易總筆數之比,至少按月統計與更新;金額逾期率(%)是指截至統計時點,逾期金額與待償金額之比,至少按月統計與更新。
這一統計方式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標準有較大區別。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傳統金融機構所有數據上傳人行征信系統,征信系統有嚴格的統計口徑要求,逾期一天也是逾期,90天就算不良貸款。
在統計口徑相對寬松的情況下,不少網貸平臺根據自身的業務特征使用了有利于自身的統計方式。
51人品就表示,根據中國協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要求,凡是已代償的可不計入逾期。截至目前,平臺所有項目都已實現代償,歷史投資人未發生任何損失,因此逾期計為0。平臺逾期率每月會公布于月報中。
北京一家大型P2P平臺則表示,(逾期是0的情況)是大家對逾期的理解不同。資產端可能有逾期,但是在P2P平臺(信息中介)是沒有的。
開鑫貸方面表示,互金協會現行標準的相關定義和計算公式簡單易懂,有利于保障披露數據的準確性。開鑫貸嚴格按照要求如實披露相關信息。
另外業務線的差異也加大了逾期率披露的難度。團貸網就向中國網財經表示,公司業務線比較多,各業務線的統計方式都有差異,這導致在對外披露時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而且各業務線的逾期水平差異也很大,所以差異很大。
對于38家平臺“0逾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尹振濤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直言,從數據本身來講,肯定是不夠真實、有問題、有些夸張的。從金融的邏輯來講,如果不存在逾期的話,那它就不是一種金融產品,必定有風險。
“‘0逾期’是不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并不能隨著技術手段、風控手段,以及其他的任何外力而被取消。這個是借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的定律”,上述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尹振濤還提議加強數據的監管。他認為,互金信批“的確是需要一個監管或一個信息統一的平臺。這個平臺有兩種途徑。一個是監管機構掌握,要對數據的質量有要求;第二種是協會形式,目前來看該方法比較適用于互金行業,并且需要實現數據對接”。
上述資深業內人士更加重視互金協會在信息披露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加強數據的監管,協會應該起到作用。即網貸平臺的數據定期或者報送至協會這樣的第三方平臺。首先能起到數據的三方存證,保持數據的獨立性。其次,通過協會披露數據或者整合數據,可以讓信息披露更透明。說白就是讓協會督促和監督平臺定期的做信息披露。最后,協會作為監管和平臺中間的橋梁,應該起到數據存證和信批的客觀、中立、公證的信息整合、信息披露作用。”
(來源:中國網 記者:畢曉娟 本文有刪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