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7 14:43:59
“娛樂業和文藝事業有著不同的定義,明星和藝術工作者也有明顯的概念區別,噱頭和功力存在分野,出鏡率和文化記憶不可同比,價格和價值不劃等號,粉絲流量絕不等同于歷史評價?!眹倚侣劤霭鎻V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昨日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努力開創新時代中國電影新局面”的講話中如是說。
吳京、陳思誠、黃曉明、景甜、吳亦凡、鹿晗、周冬雨、陳舒、袁媛、張嘉佳、徐崢、宋陽、林超賢、賈樟柯、韓三平、任仲倫、王中磊、于冬、呂建民……昨日(11月26日)下午,120多位中青年電影創作人員,包括導演、編劇、演員、制片人以及部分電影出品單位負責人齊聚杭州,在一場青年電影創作人員專題學習座談會中密集學習7小時。
▲圖片來源:中國電影報
“中國電影的未來寄托在青年電影創作者、青年電影工作者身上。這也是這次專門同青年創作人員進行座談交流的初衷。”座談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如是說。
“到2020年,預計中國電影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銀幕數量預計超過6萬塊,年產影片800部左右,年票房預計達到700億,總體實力會有一個更大的躍升。”張宏森認為,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確保電影創作質量大幅提升,成為中國文化的鮮明代表。
對于當前中國影視業的發展狀況,著名作家、編劇王斌也在前幾日(11月24日),“2017中國文創產業論壇”上袒露了他的擔憂,“如果我們的電影按照無思維、無內容、無價值觀的發展方向,那就很危險。”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展?“提高質量水平,講好中國故事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張宏森詳細闡述道。
▲圖片來源:電影圈相關人士
“我們希望電影界有良心的電影人,要向我們老一代電影人一樣,腰桿硬起來,底氣足起來,勇敢地對不良資本人說不,肩負起發展壯大中國電影的責任。”《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總編輯李偉也曾呼吁“中國電影,理應講好中國故事。”(點擊《中國電影 應該講好中國故事》看詳細報道)
同志們:
今天召集大家來開這個會,主要目的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心聚力,推動發展,進一步明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電影工作者,特別是青年電影人應該有什么樣的新作為。
長期以來,廣大電影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懷抱電影夢想,充分發揮藝術才能,創造了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充分證明我們電影人是黨和人民值得信賴的文藝工作者。
在這里,我代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代表聶辰席部長和童剛副部長,對同志們為中國電影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為同志們所取得成就和進步表示真誠的祝賀!
剛閉幕不久的黨的十九大,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全國上下、社會各界都掀起了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
電影界各單位、各機構的學習貫徹活動深入進行,我也從媒體上、微信上注意到了廣大電影人的積極態度和熱烈反映。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有一大段話是講給青年的,要求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對于電影事業來說也是一樣,中國電影的未來寄托在青年電影創作者、青年電影工作者身上。這也是這次專門同青年創作人員進行座談交流的初衷。
下面,我就電影工作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指導電影創作生產、推動電影文化發展繁榮講幾點意見。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對黨和國家事業各個方面工作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各個領域都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電影工作是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電影工作者必須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凝聚起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的高度共識和磅礴力量。
第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電影工作的重要指導作用。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的行動指南,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這是十九大的重大歷史貢獻,也是十九大精神的靈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示了我們黨在新時代的旗幟和方向,內涵十分豐富,構成了一個科學理論體系。
就做好電影工作來說,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明確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的屬性定位,明確中國電影作為黨的文藝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所承擔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功能,明確電影工作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的崇高使命,明確中國電影在新時代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
一言以蔽之,電影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對標對表,謀篇布局,埋頭苦干,加快發展。
廣大電影人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踐行黨的文藝思想,自覺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按照十九大確定的目標方向,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中寫好中國電影的光影華章。
第二,要深刻領會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發展之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論述,在原來強調的“三個自信”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個自信”。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中,都把“四個自信”作為重要內容來闡述和強調,其中特別強化了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電影工作高度重視,給予了親切關懷和巨大支持,這是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發展取得實質性進步的重要保障,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戰略思維和遠大視野是分不開的。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通過電影展現文化自信,具有獨特優勢,也具有廣闊空間。進入新時代,中國電影要在彰顯文化自信上態度更加堅定、更加有所作為,關鍵取決于廣大的電影創作者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和道德水平,取決于電影創作者的學養、涵養、修養。
進入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要體現在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為新時代鼓與呼;要體現在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體現在發揚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要體現在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體現在通過電影傳達文化自信,同時彰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發展之路。
第三,要深刻領會電影發展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綜觀世界大國興衰的歷史,無不是同文化的興衰緊密相連。比如,14世紀從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使得以意大利為代表并擴展到歐洲主要國家的繪畫、雕塑、歌劇等成為引領當時世界的文藝形式,并發展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英國工業革命之后,英、法、德、俄逐漸成為世界強國,英國戲劇、歐洲文學產生的世界性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二戰之后,世界的中心轉向美國,美國電影成為了全球最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美國大片成為傳美國價值觀的有力載體,而且還沒有哪一種文化產品和文藝形式就傳播力、影響力而言,超過了美國大片所起的作用。
從中國電影自身發展歷程來看,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把發展電影事業作為重要戰略,迅速構建起電影創作生產體系和覆蓋全國的發行放映體系,中國電影年觀影人次最高曾達到293億,許多經典作品流傳后世,為教育引導人民、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發展邁入了新時代,中央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全面部署,電影更應該發揮獨特優勢和獨特作用。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中國電影成為文化產業中的引領性產業,成為最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形式,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亮麗名片,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這是中國電影人應有的擔當和使命。
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明確新時代電影工作的新目標、新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發展繁榮取得了實質性巨大突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和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亮點,確定了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和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新的歷史方位。
五年來,一大批影片取得了兩個效益的雙豐收,電影產業持續穩定增長,國產電影保持了市場主體地位,中國電影新力量迅速崛起,形成了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又一次高潮。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總體態勢是進步巨大、世界矚目、穩中求進,正在闊步進入世界電影前沿位置。
在總結成績和經驗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查找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對于廣大青年創作人員來說,更應該時刻保持找問題、補短板的心態,萬萬不可滿足于一時的成功和名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當前的文藝工作指出了“三個存在”和“六個有的”問題,我感到電影創作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這些問題,這兩年雖然有所好轉,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
尤其是在電影創作層面,有“高原”缺“高峰”、有數量缺質量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現實主義力作不多,創作質量和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電影創作的工業化、現代性認知水平尚需提升,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仍然不能滿足供給側需求。
同大家一起擺一擺電影發展的成績和短板,目的就是要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判斷,看清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方位。
黨的十九大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了戰略安排,描繪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這個戰略安排是黨中央在深刻把握世情國情黨情基礎上作出的科學決策,是我們確定電影發展的戰略目標、重大規劃、重點任務的基本遵循。中國電影的發展也要緊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和“兩個十五年”的時間表路線圖,確定目標、任務、愿景。
在這里,我談一些初步的考慮,同大家一起商榷。
按照十九大關于新時代、新矛盾的判斷和戰略安排,結合中國電影發展的實際,我認為,中國電影要按照三個階段,在提升電影核心競爭力、構建電影文化軟實力、形成電影國際影響力上做文章。
從現在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著力提升中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的持續繁榮正在改寫世界電影格局,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依托我們的市場規模和地位,同好萊塢形成了一種相對的“市場張力”,使得好萊塢電影不得不因中國市場而有所改變。
比如在題材選擇還是放映安排等各方面,好萊塢電影開始注意與中國文化的對話與接軌,中美電影交流合作也正在向縱深和全面發展。這種“市場張力”對維護文化安全、發展壯大自己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由于中國市場之大、發展之快,對世界其他國家的電影形成了“市場引力”。
比如今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見的客人》、泰國的《天才槍手》等影片,都在中國取得了超過其本土市場的票房成績,說明中國的電影市場是世界各國電影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正在成為世界電影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載體。“近者悅,遠者來”,這是好事情,是好現象。
但是,我們光靠“市場張力”和“市場引力”是不行的,我們除了要建成大市場,還要提升國產電影的核心競爭力,要有自己的好作品,確保國產電影的市場主體地位。
當前,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但競爭力還不強。在即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的關鍵時期,能否抓住機遇,在重壓之下奮起一躍,使中國電影競爭力取得實質性突破,是事關電影產業持續繁榮的重要問題。提升競爭力的核心在創作、在人才、在質量水平。
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要著力構建中國電影的軟實力。十九大在對2020年到2035年的戰略安排中指出,在這個階段,“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這為我們謀劃電影發展提供了遵循。
到2020年,預計中國電影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銀幕數量預計超過6萬塊,年產影片800部左右,年票房預計達到700億,總體實力會有一個更大的躍升。
而且,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將帶來中國電影產業和世界電影格局的重大變化,中國將有可能成為繼好萊塢之后新的世界電影制作中心,對世界電影資源的集聚效應將更強,對世界電影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將更大。
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確保電影創作質量大幅提升,保持電影市場穩健增長,建立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更多影片打入國際市場,增強向周邊國家的輻射能力,成為中國文化的鮮明代表。中國電影將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標志性產業,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貢獻。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中國電影要達到國際影響力領先的水平。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也是我們成為電影強國之日。
十九大報告對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戰略安排中指出: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
國際影響力領先,當然包括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電影理應在文化影響力中起到引領作用。在這個階段,中國作為電影強國將全面體現在創作、市場、國際傳播等各個方面,對世界電影發展提出基于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的價值主張、文化引領、美學倡導和發展示范,為世界電影發展繁榮貢獻中國方案,為實現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精神支撐。
把抓創作作為第一位的任務,把提升質量作為生命線,推動電影創作繁榮興盛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有一整段的論述,就文藝創作問題在黨代會報告中這樣詳細具體、濃墨重彩,是第一次。
這充分說明黨中央對加強文藝創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也曾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也證明,創作興則電影興,質量強則產業強。所以,提高中國電影的創作質量和水平,是當前電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中心環節。
(一)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化現實主義創作、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電影創作的一體化原則
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這是新時代中國電影創作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是統領電影工作的行動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化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在電影創作中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內在統一的,是一個邏輯連貫、前后銜接的創作體系,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其精髓,并真正付諸創作實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在電影創作中堅持人民形象的主體地位,不斷拓展電影對人民的書寫角度和表現方式,以人民的評價為最高標準,真正做到電影源自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
我們在三年前推出“中國電影新力量”時曾提出一個口號,“電影與觀眾在一起”。這是一個倡導,也是一個要求,就是要求我們的電影要生動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要深刻挖掘人民群眾豐富動人的內心世界,要真情描繪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與堅守,使電影與人民的創造實踐和情感起伏同頻共振,真正做到總書記所說的“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人民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參與者,是時代進步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作為電影的表現主體,就要把強化現實主義創作作為重要路徑,這也是繼承發揚中國電影優良傳統,提升電影創作質量的本質要求。
我們一直強調把“深度關注現實,共同關心社會,真誠關愛他人”作為現實主義創作的切入點。電影創作者絕不能做生活的旁觀者,只有腳踩堅實的大地,才能放飛藝術想象的翅膀,只有對現實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錘煉出富有個性又立體飽滿的藝術形象,才能詩意地理解生活、闡釋生活、表現生活。
我們提倡從書齋中走出,從個人的主觀想象中走出,目光要觸及人民日常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在鮮活生動的生活經驗、細致縝密的生活邏輯和真實牢靠的生活依據上尋找到時代精神的精煉展現和民族精神的延續傳承。
強化現實主義創作,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讓現實主義電影煥發出更多以文載道、以文化人的力量,灌注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共同價值和共同追求。這就需要我們在電影創作中,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是對現實題材電影創作的要求,也是電影創作整體的目標任務和實踐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簡單的24個字,極大豐富和拓展了電影反映社會生活的領域和空間,有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引領,有公正、平等、法治、和諧的社會倡導,有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情操弘揚。
題材的選擇、風格的追求、手法的呈現也應該是多樣的。既可以氣壯山河、波瀾壯闊,也可以一葉知秋、小中見大;既可以用宏大嚴肅的方式來反映歷史大勢、再現時代主潮,也可以從凡人小事、生活情趣、鄉村山野、自然草木中發現真善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與表現過程其實就是藝術創作的審美化過程,切忌貼標簽、喊口號。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曾經深刻指出,“要把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所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完美融合”,并明確提出了藝術創作中反對“席勒式”“傳聲筒式”的做法。這對當前的電影創作依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二)切實提高電影質量水平,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2017年,我們提出了“電影質量促進年”,目的就是在電影創作數量不斷提高、投融資主體日益活躍、創作人員日益紛繁的背景下,強調電影的美學態度和專業精神、提高電影的專業化門檻和職業化水平,以敬畏之心望藝術殿堂,以工匠精神鑄電影精品。
正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道理一樣,電影是用來欣賞的,不是用來進行單純貨幣計算的。欣賞二字,含義頗豐,欣賞包含了心悅誠服、賞心悅目、喜聞樂見、以文化人。古人所言的“修辭立其誠”、“文以載道”、“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無不體現著對藝術作品承載更多思想價值、審美情懷、形式技藝的期待。
即使在電影產業化的今天,我們呼喚電影要有更多觀影人次,提高電影的市場號召力,助推電影產業指標不斷提升,也更多的是希望電影以真誠之心、獨特之見、深刻表達、完美呈現,贏得越來越多的觀影人次和越來越高的電影票房。
對于電影產業的數字指標而言,數字是有思想重量的數字,是有詩性品格的數字,這個數字化指標因其閃爍著美學的光芒而充滿魅力,引動著無數人的期盼與關注,成為全社會的新聞焦點。
前幾天,中國電影票房剛剛沖破五百億大關,一時間新聞雀躍,媒體競相評說。放在國民經濟的大背景中,五百億票房可以說微不足道。為什么社會關注度如此之高?我們應該讀懂廣大觀眾對這個數字所寄托的復雜性情感和熱切性期待,用更高的智慧去洞穿五百億票房成績有可能給我們制造出的樂觀屏障和致幻情境。
要深刻意識到電影創作仍然面臨的質量風險和創新壓力,深刻意識到電影和觀眾的關系仍然面臨著“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挑戰,深刻意識到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特別是有些發展中國家階段性出現的優秀電影作品與我們形成的高下對比和鮮明映照,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精神狀態抓創作質量,抓電影水平,在質量水平整體性提高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仁者不憂”。
接下來,圍繞如何切實提高電影的創作質量和水平,打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我想著重和大家交流如下幾點:
第一,提高質量水平,講好中國故事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
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立足民族電影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青年電影創作者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聚焦時代主流,講好中國故事。
要讓故事回歸故事本身。對故事的需求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喜歡借助故事的方式實現對世界的認識與表達,電影更是如此。
當前,很多電影創作質量水平存在的差距首先表現在講故事的能力不足,具體體現在:有的對故事講述的要領和規律把握不夠,有好的故事起點,卻沒有好的故事流程和講述方法,或者虎頭蛇尾,或者旁逸斜出,或者前后矛盾,或者不知所終;
有的暴露出從文學到戲劇、從戲劇到電影的基本訓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故事的統一性、完整性、生動性、傳神性在有些電影中明顯缺失,邏輯難以自洽、因果難以對應、人物難以立足、結論難以服眾的根本原因就是故事本身出現了嚴重問題,對作為電影敘述根本依靠的故事本體缺乏駕馭能力,故事敘述的基本功受到觀眾的嚴重拷問;
還有的電影作品對故事本體缺乏本質的了解和理解,誤把宣傳性、報道性、評論性要求當作故事性要求,以致于有些作品理念高懸,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忘記了電影要以故事作為敘述的重要引擎;
還有的作品試圖以主觀式意愿、情緒化表達、意象性拼接,取代故事本體,從不講故事發展到不會講故事;還有的作品走向了炫耀概念、炫耀場面、炫耀技術、炫耀明星等作為創作追求的偏頗地步,這就與電影要講好“故事”的根本性要求更加背道而馳。
電影要想表達對世界、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和認識,必須要從故事出發,這是對一百多年來電影常識的重申和強調。
我們把講好故事作為提高電影質量水平的首要問題來闡述,目的就是呼喚電影創作者對故事的重要性認識、本體性認識和艱巨性認識。大千世界,過往生活,故事無處不在,而從社會生活中敏感捕捉、藝術過濾、美學編織,上升為一個精彩有趣、扣人心弦、有價值、有意義、有意思的電影故事本體,是電影創作的艱巨性所在,也是電影創作的魅力所在。
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電影的基本職能,我們有悠久的文化、燦爛的文明、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和進入新時代的恢弘命題之下,生動新鮮的故事層出不窮,偉大時代、偉大作為一定是和豐富的故事一體同構的。
我們要從歷史和時代的蘊藏中努力去挖掘,在電影的文本和光影空間里去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故事在銀幕上閃爍出引人入勝的魅力,才能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完成好電影的專業和電影工作者的崗位職責。
在這個時代,電影工作者沒有去架橋梁、打隧道、抓經濟、搞科研,也沒有讓我們去當醫生、當教師、做民工、送快遞,但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們的思想、情感、視野必須全方位面向和貼切前進的時代、沸騰的生活、火熱的實踐,時代也要求我們用文筆和光影去寫好中國的故事、生活的故事、人民的故事,把這樣的故事講好了,我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雖然我們沒有去鋪路搭橋,沒有在農村工廠軍營,但我們身上有一個沉甸甸的、分量很重的稱號:“靈魂的工程師”。這是一個比喻,也是一個職稱,這個職稱對于我們的要求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講不好中國故事,我們對不起這個沉甸甸的稱號,完不成“工程師”職稱下的工作任務。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讓故事回歸生活,讓故事回歸故事本身,對故事充滿敬意和尊重,增強駕馭故事的本領和能力。
要讓故事閃爍思想光芒。《故事》的作者麥基說過,故事是對生活的比喻。既然是比喻,就得形象凝練、有載體、有喻體,為的是把龐雜無序的生活表達得更加清楚。這才是比喻的存在價值,也是故事的作用。即便我們把故事編得百轉千回、奇峰聳峙,但如果缺失思想的光芒,依然難以產生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
故事的高下,表面上拼的是技巧,但更深層次考驗的是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把握能力、概括能力和提純能力,這也就是經典文學理論中常常強調的歷史品格和思想能力。這要求我們能夠從紛紜的現實生活中抓到生活本質,從復雜的歷史進程中找到歷史脈絡,才是故事之所以是故事的根本。
故事需要感性驅動,也需要理性提煉。即使是直覺,也一定關聯著思想印跡、熔鑄著生活經驗,在某一個瞬間呈現出靈感反應。我們期待的故事,不應該僅僅是生活流程的平鋪直敘,而更應該具備對生活真諦的敏感捕捉。好的電影,應該要找到這個時代最有趣最動容的比喻,傳達這個時代最真誠的希望和最動人的力量。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傳說,在這一點上是相通的。
在這里,我特別想強調的是,矛盾往往是故事的重要起點,而設置矛盾則會遭遇到和現實生活的種種關聯,我們究竟應不應該在電影作品中碰撞社會生活的矛盾?這個問題創作者一直在追問,有時候這個問題也往往成為創作者的困惑,甚至成為某種借口。
問題不在于我們是不是可以面對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而在于我們以什么樣的目光和心態來面對矛盾、面對問題。優秀的電影作品從來都是在矛盾和問題中,尋求解決矛盾和化解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矛盾和問題中展示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在矛盾的此岸尋找光輝的彼岸。
優秀作品中懷疑、戰斗和批判的力量往往和善良、正義、建設性的力量同步生成,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進程。有人把電影比喻成一個偉大的夢想,偉大的夢想必須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昭示出高貴與卑鄙、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善良與丑陋,以電影的形式投射出希望之光、關懷之光、愛之光,讓人們建樹起生活的信念與力量,與公平正義結伴而行,與善良友愛結伴而行,面向未來,走向未來。
近期,一些發展中國家電影出現了一些讓我們驚喜的作品,稍加回味總結,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作品勇敢地面對了社會生活的矛盾,更為勇敢地提出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的電影答案。
當今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有磅礴前進的力量,當然也有矛盾和問題,電影作品在面對這個時代時,只要堅定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會對社會生活的矛盾和問題,既敢于直面解剖,也敢于用我們的四個自信和核心價值觀給予堅定的判斷和正確的解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文藝創作如果只是單純記述現狀、原始展示丑惡,而沒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就不能鼓舞人民前進。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這給我們創作者提出了明確的方向,也給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所應具備的思想能力提出了要求。我們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堅定四個自信的前提下,捕捉矛盾,解決矛盾,讓電影在故事的講述中閃爍出更多的思想性光芒。
要讓故事有性格與情感的魅力。故事里不能缺少人物,人物需要有性格和情感,這是電影的基本常識,但是在創作中卻時常失準,千人一面,不能夠塑造出獨具性格的“這一個”,是很多電影不能構成歷史記憶的核心問題。
我們回望那些經典,經常是情節或許已經淡忘,但人物一定長留心底,人物角色的魅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電影的魅力。我們時常把性格與品格混為一談,習慣把情感和情節分開表述,但事實上,一些特殊人物的特殊性格,往往是講好故事的重要抓手,從性格入手進入人物,也往往會成為人物品格和人物命運的重要依據。
某種對人物情感的極致性書寫,本身也是構成情節的重要維度。因此,要將人物的性格與情感作為故事的重要驅動力,凸顯其中的魅力。
要創新故事的講述方法。常言道,太陽底下無新事,人類的故事可能早在希臘時代已經形成原型,在巴爾扎克的時代都已經被講述殆盡。人們又在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時代不斷發展,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不斷拓展,因而依然有層出不窮的故事不斷涌現。
只要人類永遠保持著生活的熱望,相信故事也永遠不會有衰竭的一天。無論是神話學、敘事學,還是類型電影理論,都試圖拆解故事內部的復雜結構,找到故事模型的心理依據,對于我們創作新的故事大有裨益。
時代不同,故事的講法大相徑庭;環境變化,故事的氣質也必然變化,這就是故事的神奇之處。故事的創新不僅僅在于題材內容的創新,也在于講述方法的創新,不僅需要編劇在文本寫作時的創新,也需要導演在電影化改造時的創新。
第二,提高質量水平,要實現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統一。電影是熔鑄創作者獨特思維意識與審美創造的藝術作品,也是高工業規格、高技術支撐的藝術產品,在藝術與技術之間,也在創造與制造之間,切不可輕重失衡、顧此失彼。
近年來,我國電影的高新技術運用和工業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某些細分項甚至居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必須指出的在于,我們的電影產業化改革不過區區十余年時間,電影工業化的路途依然遙遠,對電影工業、電影技術的領悟和運用依然存在很多不到位、不純熟的地方,總體上,我國電影工業還處在模仿、借鑒、學習的大過程之中。
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先導的電影工業革命,已經引領了世界電影新的發展趨勢和潮流。新西蘭維塔技術、美國工業光魔技術以及迪士尼工作室、歐美各技術實驗室,將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電影的工業成果和技術優勢,使電影在新媒體時代躍升到一個新的發展平臺,電影藝術在大銀幕上展現出更多的影像呈現方式、視聽奇觀效果,為電影的故事敘述和藝術表達插上了新的翅膀。
傳統的電影工藝已經受到了挑戰和洗禮,如不加快中國電影工業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將難以實現中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宏偉目標。
正因如此,總局電影局和美國電影協會達成了人才交流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派出了5批學員到派拉蒙、3批學員到迪士尼、2批學員到福斯、1批學員到環球,1批學員到索尼哥倫比亞, 1批學員到華納兄弟學習。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人曾參與了這些人才交流學習計劃。從學習歸來的學員反映,在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技術優勢面前,很直觀地發現了我們電影工業和技術的滯后以及電影工業的粗放,加速中國電影工業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統一思想、奮起直追,讓中國電影大國與先進的工業和技術能力相匹配,真正以實力發展成為電影強國。
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辯證地看到,越是在電影的工業和技術時代,越要防止電影的技術性沉迷。譬如,過分地追逐場面、過多地堆砌特效,以至于本末倒置,將其凌駕于人物和故事之上,只見奇觀、不見情感,墜入了技術迷戀主義的偏頗境地。
前陣子,電影局組織一批青年導演去美國福斯電影制片廠參觀學習,福斯方面安排了多位活躍在當今一線的導演和制片人與年輕的創作者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甚至破天荒地帶他們去《阿凡達2》的片場,現場觀摩卡梅隆怎樣拍電影。
但是令我們青年導演們意外的是,即便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和電影技術已經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但詹姆斯·卡梅隆、詹姆斯·曼高德、沙恩·布萊克這些我們慣以為“技術流”的導演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一個觀點,就是在龐大復雜的電影工業背后,電影的靈魂永遠是人和情感。技術一直在發展,但情感和戲劇本身才是人們熱愛電影的終極原因。
在這里,我特別想與大家分享此次卡梅隆導演給我們青年導演說的一句話:“我希望人們遺忘技術,就像你在電影院看到的不是銀幕而是影像一樣,一切技術的目的都是讓它本身消失不見”。
第三,提高質量水平,要力戒浮躁之風。大家知道,電影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
相信經過各位的繼續努力,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也已指日可待。因此,電影界早已經告別曾經的困窘狀態,不斷吸引社會各界的眼球,屢屢成為社會話題的熱點,大多數電影從業人員的生活質量與收入水平也有著極大的改善。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創作者不忘初心,對電影充滿敬意,對創作嚴格要求。但也存在有些從業人員,安逸有之、享樂有之、炫富有之、浮躁更有之,引發了人民群眾的批評和反感。浮躁之風已經成為橫亙在我們面前,影響中國電影向更高水平和更大容量沖刺的一只攔路虎。
我們看到,各類資本爭相涌入、各式項目倉促上馬,有的IP被爭相哄搶、大干快上、一窩蜂扎堆;有的公司和創作者以電影為跳板,動機不純、急功近利;有的主創人員、演藝人員不以價值體現價格,超出實際開出天價,造成電影成本的不合理抬升,久而久之,將影響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有的創作人員未把藝術創作看作一樁神圣莊嚴的事業,不深入生活,不培養學識,甚至不研究劇本,不分析角色,甚至有媒體爆出極個別演員不背臺詞的現象;還有的主創人員缺乏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忙于趕場走秀,忙于廣告代言,跨劇組拍戲,跨時空穿越;還有的不尊重藝術規律,無原則爭排名、爭座次,不顧及劇本的角色分配;
有的特技未完成就趕檔期上映;有的在拍攝時劇本還未完成,邊拍邊寫,飛單作業……劇組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低,質量未見成效,浮躁之風在電影行業中時有浮現。
同志們,事業尚未成功,我們必須努力,浮躁之風要不得,防微杜漸勢在必行。我們所從事的這個事業,不是娛樂業,是黨的文藝事業,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娛樂業和文藝事業有著不同的定義,明星和藝術工作者也有明顯的概念區別,噱頭和功力存在分野,出鏡率和文化記憶不可同比,價格和價值不劃等號,粉絲流量絕不等同于歷史評價。
這些道理我們必須從頭說起、重新梳理。我們有幸遇上了一個好的電影時代,中央重視、社會關切、人民期待;我們有幸遇上了電影發展繁榮的關鍵時刻,資本活躍、市場擴大、觀眾支持、條件優裕。我們要珍惜這樣的時代和時刻,用高尚的藝術修養、端正的專業態度、誠實的勞動精神、樸素的人格作風,用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來回報時代,給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我們要有這樣的修為和行動,讓電影作品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讓電影創作者成為人民尊重的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
這樣的追求才是長遠的、永恒的、大格局的、歷史性的,遠遠超出了短暫的紅毯尖叫和鍵盤點贊。所以,歸根結底,我們必須說一句話:提高電影的質量水平,要從每一部作品做起,也要從每一個電影工作者做起。
(三)堅守文化立場和藝術理想,大力提倡“樹三講,去三俗”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文藝創作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藝的關心和重視,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出了要求。“樹三講,去三俗”是創作態度問題,也是操守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將之作為電影創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予以解決。
“樹三講,去三俗”,首先要樹立社會效益是電影創作第一追求的正確認識。電影作品是一種精神產品,承載著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對社會意識、社會風氣和人們的思想情感有著持續性影響。
好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育人心、凈化風氣,不好的作品,會混淆是非、污染心靈、敗壞道德。我們要在這里再次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堅決服從社會效益。這是黨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原則,也應該成為電影工作者的自覺遵循。
近些年來,某些電影在經濟利益的刺激和驅動下,把低俗當通俗,把欲望當希望,把單純的感官娛樂當精神快樂,產生了消極的負面影響。
有的電影在臺詞中存在大量的臟話粗口,誤以為不講臟話就不能體現人物個性、就失去了棱角和鋒芒;有的大量抄襲網絡段子,缺乏原創精神和能力,誤以為將網絡上熱傳一時的低俗內容移植到電影中,就能吸引觀眾;
有的熱衷于呈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私密性話題內容,夸張甚至自然主義地表現夫妻關系、閨房秘事、暴露的服飾甚至成人用品等不宜展現的內容,打“擦邊球”,制造賣點;有的為吸引眼球,故意使用帶有爭議或噱頭的片名,片面追求“吸睛”效應,誤導觀眾,惡意營銷;
有的無視影片的藝術完整性,大肆渲染低俗的情節橋段,降低影片品質,造成不好影響。這些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也在有些作品中屢有出現,對中國電影積極健康的整體形象有所傷害。
“樹三講,去三俗”,必須牢固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的意識,堅守電影的審美理想和人文情懷。電影創作者尤其是青年創作者要處理好“義”和“利”之間的關系,潛心創作,淡泊名利,以德藝雙馨為目標,自覺抵制拜金主義的誘惑和干擾。
面對粗鄙化、媚俗化、同質化的創作弊端,要以供給側改革統籌電影創作生產,不以數量的增長為目的,而是要提高質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不以票房為目的,而要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不以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為目的,而要達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以更多高質量的電影作品對社會價值取向、文明風尚、精神凝聚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羅伯特·麥基曾說過:“所有方法和途徑,都是為了走向故事的唯一目的——價值和意義。如果編劇一輩子都在為單純的商業利益編織垃圾文字,你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靈魂。”這番話,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的學生顏回有三個品行也值得我們學習:一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體現了自我約束、嚴格要求的律己精神;二是“不遷怒,不貳過”,這體現了勇于自我擔當、勇于自我變革的人生勇氣;三是“聞一而知十”,這說明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進步的人生追求。
以上三句話,希望我們電影工作者共同體會,共同勉勵??傊?,提高電影的創作質量和水平永遠在路上,“樹三講,去三俗”的創作要求也就永遠在路上,電影創作要“滋蘭九畹,樹蕙百畝”,要和低級趣味做永久的告別。
同志們,青年朋友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把文化與國運相連,是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嶄新提升。作為電影工作者,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方向,在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歷史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貢獻!
希望在明天的論壇活動中,大家可以集思廣益、暢所欲言、互通有無、凝聚共識,為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發展繁榮獻計獻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結尾時講到:“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讓我們用這句話一起共勉,銳意進取,埋頭苦干,鑄就新時代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 中國電影報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