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6 00:07:4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12月25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介紹2018年重點工作中表示,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5%。同時,電信業務總量、互聯網行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要分別增長50%、30%和13%左右。
在談到2018年重點工作時,苗圩介紹2018年將開展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包括: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等。
其中,在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方面,2017年,鋼鐵去產能超額完成全年5000萬噸目標任務,1.4億噸“地條鋼”全面出清。2018年將建立打擊“地條鋼”長效機制,堅決防止死灰復燃。推動出臺有效處置“僵尸企業”以及金融債務處置的意見。
2017年工業經濟穩中向好
苗圩介紹,預計今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約6.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約4%,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14%,電信業務總量增長69%,互聯網行業收入增長40%。
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方面,2010年~2016年的數據分別為:15.7%、13.9%、10%、9.7%、8.3%、6.1%、6.0%。從同比變化上不難看出,從2010年以來,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如果2017年增長比例能夠達到6.5%,將是近年來首次出現增長加速。
苗圩表示,2017年工業經濟呈現穩中向好勢頭。
其中,消費驅動力持續增強,新型智能硬件、虛擬現實等產品層出不窮,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引領全球潮流,信息消費規模達到4.5萬億元,占最終消費支出比重達到10%;先進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產融合作促進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超過2萬億元;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技改投資占全部工業投資比重達到44.6%;增長新動能加快集聚;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飛濤分析,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動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整個固定資產里面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比較穩健,二是新興產業增長比較好,從增長來源看這兩塊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江飛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8年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定在6%左右,主要還是考慮到一些不確定性,比如因地方債務增加帶來的對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的影響等。
“明年對增長帶來最大的不確定性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是否還維持這么高的增速,繼續維持高增速可能政府的債務會進一步上升。”江飛濤說,如果地方債務沒有以比較快的速度增加,基礎設施增速就會下調,就可能影響到工業增速。
推動出臺處置“僵尸企業”意見
苗圩介紹了2018年重點抓好的八個方面工作,主要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統籌發展、管理與安全,全面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數字經濟;聚力提質量增效益,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揮消費和投資有效作用,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為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苗圩指出,2017年去產能超額完成全年5000萬噸目標任務,1.4億噸“地條鋼”全面出清,行業兼并重組處置“僵尸企業”扎實開展,職工安置工作平穩有序。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成效明顯,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過剩產能進一步化解。河北、江蘇、山東等省份和有關中央企業在去產能方面成績突出,合計粗鋼壓減量約占全國的75%。
2018年,在提質增效、傳統產業升級方面,將大力破除低端無效產能。分解落實年度鋼鐵去產能任務,加強對重點省份的督導檢查。建立打擊“地條鋼”長效機制,堅決防止死灰復燃。推動出臺有效處置“僵尸企業”以及金融債務處置的意見。做好鋼鐵等重點行業的產能置換,鼓勵先進企業兼并重組并淘汰落后產能,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倒逼落后產能退出。
實際上,近年來在處置“僵尸企業”方面,安置就業和債務處置一直是難點。
江飛濤認為,推動出臺有效處置“僵尸企業”以及金融債務處置的意見,對于加快處置“僵尸企業”會有積極的作用。但是,處置“僵尸企業”仍需要破除兩個方面的障礙,一個是地方出于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慮,干預企業破產申請。還有就是防止在破產中出現逃債的情況,一些企業為了逃避債務轉移資產,然后申請破產。
江飛濤介紹,“僵尸企業”主要出現在傳統的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但是,今年以來,這些行業的企業盈利性相對較好,在淘汰時難度可能也會比較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