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9 17:30:40
每經記者 舍瓦 秦風 每經編輯 劉琳
不覺間,西咸新區躋身“國家隊”近五個年頭。
相對于經濟建設,國家將份量更重的一面旗幟,早先已交其手中。包括總書記2015年來陜視察時不忘叮囑:“西咸新區要充分發揮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
寄望引領中國城市創新發展方式,緣其當初底子薄可以“白紙作畫”?“組團式的生態田園都市”布局打動了頂層設計?抑或有望在關中平原城市群聯動發展中扮演關鍵一環?
也許,都是。
潛行數年后,舉旗姿態如何,數天前那場國際論壇給出參考。
學術界從專業角度出發,資本家則喜歡在區域創新中尋找機遇。
可以確定的是,洛克菲勒家族海外首個文化中心項目落戶了。面對媒體,參加論壇的家族掌舵者之一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拋下一句話,“下一個千年歷史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這份評價太重,倒讓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好奇。除了組織起高規格的國際論壇,頗顯學術界認同外,西咸新區的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在國家與市場兩個層面,到底有何吸引力?
"領導很重視"
和政府人士聊起此事,這哥們感慨:到底是國家級新區啊,出手就是不一樣!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全世界都在探尋。但如果說能夠把其他國家級新區的官員,海內外500多名規劃大師、諾獎得主、財團代表、專家學者組織到一起,召開一場國際性論壇——在該領域沒有一定話語權,是不大可能的事兒!
畢竟是中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來舉旗,反倒合適。換個角度看,在這條路上潛行探索多年,也是時候向外界亮亮“肌肉”了。
▲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發表演講
從學術論壇的主題規格來看,國內目前還是比較鮮見的。
哥們透露,出席的一位副國級領導對論壇效果贊賞有加。陜西省和西安市領導對本次論壇活動也是相當重視,除了常務副省長、西安市市長專程來參加論壇開幕式,公務間隙,省委書記、省長、省政協主席、西安市委書記都來到論壇會場,與部分參會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
洛克菲勒家族的投資也是一大亮點!
哥們分析,當前背景下,美國財團投資100個億,而且是它海外首個洛克菲勒文化中心,這本身就是一條國際大新聞。再加上項目選址,不在北上廣深,不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反倒落在了地處西部的陜西。
這里面固然有“一帶一路”效應下,大西安區域成長性的考量;但能夠拋出“下一個千年歷史文化最重要的部分”的研判,也看得出來,之于西咸新區,那位財團掌門人不是一般地動心……
西咸的誘惑?
先講一個大背景。
從1992年浦東新區成立,到去年雄安新區橫空出世,25年間,共設立了19個國家級新區。
這個備受矚目的“國家隊”,引領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在經濟、文化、城市創新發展等方面,皆被賦予探路者的角色。
不過各有側重。
像浦東新區設立之初,大環境是全國經濟保持高位增速,其既承擔著引領改革開放的使命,同時享受著經濟騰飛的紅利。
2013年進入“新常態”,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開始轉向創新驅動。此后獲批的國家級新區,亦逐漸轉向內地,在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和創新城市發展方面探索發力。
▲海綿城市
西咸新區即典型例子,2014年獲批國家級新區之前,其“組團式生態田園都市”的新穎模式,已賺足不少眼球。
當時引發廣泛關注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普遍以經濟建設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意識形態下,西咸新區不局限于此,而是直接切入另一種視角——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驅動。
回頭審視,其組團式生態田園都市也好,大開大合的空間格局也罷,抑或如今示范全國的海綿城市、清潔能源,被總理點贊的微信辦照等創新營商環境舉措,都是在傳統模式之上,力圖探索一條更生態、高效、低成本、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路徑。
這些階段性探索,也為其贏得不少話語權。
無怪乎,總書記特別關注,寄予厚望。
如此膽識、理念、創舉和圖景,的確動人心弦。所以,何止那家大財團,諸多海內外大咖專家學者,其他國家級新區的官員代表,都為了這個主題來赴創新論壇之約……
“舉旗者”的角色
從粉巷君(微信ID:nbdfxcj)獲取的嘉賓發言稿來看,雄安新區在此次論壇上被多次提及,拿來與西咸新區進行對比。
作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雄安新區,其前行理念,與西咸新區頗有相似之處。
如果說不同,相較于雄安更具針對性的使命,西咸新區的發展路徑則更具普遍性、示范性。且其探索進程,早在立區之初便已開展,“干得早、動得早”是其創新城市發展的一大優勢。
西咸新區要鞏固先發優勢,完全可以憑藉這些年在創新城市發展領域積累的話語權,搭建平臺,集合資源,發揮眾智,為我所用,為眾所用——換句話說,西咸新區要敢于成為“舉旗者”,讓大家提到創新城市發展,本能聯想到西咸新區。
大概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其組織發起的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國際論壇。畢竟“干得早、動得早”,這些年在該領域探索出一些可作示范的成果經驗,已頗具“舉旗者”的底氣。
農耕時代早已過去,后工業時代乃至信息時代的來臨,讓城市化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深度,“城市病”的全球蔓延,讓傳統城市發展方式左右支拙。
然作為世界性的公共課題,在創新城市發展方式領域,長久以來卻存在“你不識我,我難認你”的現象,經驗交流和分享局限于小圈子里進行,缺少一個集合廣泛智慧的國際性開放平臺。
本屆國際論壇之后,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常態化平臺固定下來,向著更加邏輯性、開放性、專業性的角度去發展——相信這也是各方所樂于看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