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2018-11-04 07:24:42
近期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有關便利店的19條新舉措,旨在優化便利店的發展環境,方便市民的生活。有便利店企業負責人表示,新政的出臺切實解決了便利店選址難、運營成本高、行政許可周期長、搭載服務種類有限等突出問題。
前不久,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了19條新舉措,優化便利店的發展環境,方便市民的生活。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根據《措施》,今后北京將按照每個社區不少于1個便利店的配置指標完善街區商業生態;利用疏解整治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引進連鎖品牌便利店經營;在改革經營許可方面,將進一步簡化食品經營許可手續,允許連鎖便利店企業開展乙類非處方藥品零售。在資金方面,將對搭載蔬菜零售、早餐、針頭線腦等便民服務的便利店給予租金補助。
記者在走訪幾家便利店的過程中發現,如今不同年齡層的消費群體對便利店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不少人表示,來便利店購物除了營業時間或位置上的便利性,環境整潔,品類齊全也是原因之一。
消費者:下班晚上不想做飯,就來買買他們這個包子,不是二十四小時都有嗎,還有熱餐區的飯什么的。
幾家連鎖便利店企業負責人表示,北京便利店新政19條的出臺,切實解決了便利店選址難、運營成本高、行政許可周期長、搭載服務種類有限等突出問題。
局限于日常標準化的商品零售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鮮食、咖啡等產品的銷量正在不斷上升,未來,將會繼續擴大經營品種的范圍,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在電商的快速發展以及房租人力成本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政策的利好一定能大幅提振行業的信心。前段時間,鄰家倒閉的消息相信很多人記憶猶新,但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鄰家的倒閉并不是行業中的普遍現象,如今,不少連鎖便利店品牌近兩年都迎來了加速發展的時期。
便利蜂運營副總裁王紫:2017年年初成立的時候,我們一次性開了五家門店,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到2018年6月份的時候,我們的門店數量已經突破了兩百家。
柒一拾壹(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佐藤建一:7-11是從2004年進入北京市場的,從2004年一直到2010年,我們公司整體的利潤狀態,一直都是赤字,但是從去年開始,我們已經彌補了累計虧損,進入純盈利的狀態。
便利店行業無論新舊品牌,近幾年也獲得了廣泛的資本關注。有媒體報道,2017年,北京好鄰居便利店以8400萬美元的價格被全資收購,今年6月,武漢Today便利完成3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30億元。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短短不到兩年,已有40億資本涌入便利店行業。
業內人士分析,便利店之所以成為了中國零售行業備受資本青睞的明星業態,主要與其滿足即時性消費需求的特點有關,相比較來說,大型賣場或超市這種更長周期的消費類型,反而更容易受到電商的影響。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一方面經濟整個的發展,另外是渠道的升級,還有一方面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的變化,同時也是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方方面面,都促成了便利店發展迎來了這個時期。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相比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23%,門店數量突破了10萬家,市場規模已超過1900億元。
數據顯示,便利店目前已成為實體零售行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滿足居民最后一公里消費需求的市場增長空間巨大,潛力無限。高增長下中國便利店行業,還出現了哪些新趨勢,又面臨著怎樣的風險和挑戰呢?
記者在北京京旺家園小區附近的一家便利店看到,店內果蔬、生鮮、肉蛋、米面、副食、糧油等產品一應俱全。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標準化復制的模式經營便利店,在服務不同商圈時可能會“水土不服”,未來,便利店將運用更多的技術手段去提升效率,增強消費者與門店的互動,在店型研發上做到連鎖不復制,千店千面。
某便利店運營副總裁稱,我們的用戶有很高的比例是通過專屬APP,在門店進行挑選和購物的,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們的用戶到底是誰?買的什么樣的商品?通過后臺數據的分析會得出,門店周邊的用戶,他可能還會需要哪些更多的商品。
十幾年前進入北京市場的老牌日資便利店7-11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以日本原有的經驗開發出來的商品并不能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未來的經營還將綜合考慮不同地域上的差異,提供不同的商品帶給顧客新鮮的感受。
專家表示,近兩年便利店單店銷售,利潤水平雖較歷年有所改善,但與國際領先企業差距仍然較大,即食品和自有品牌的商品結構仍有待提升,與便利店發展更為成熟的日本市場相比,加盟占比還有長足的發展空間。
此外,便利店背后復雜高效的供應鏈系統、精細化運行的管理體系,看似簡單其實門檻很高,盡管門店數量的擴張有助于規模經濟效益的形成,但還是要把握好發展速度和管理水平的平衡。
央視財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