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3 18:57:39
協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全市場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3.36萬億元,剔除貨幣基金的8.26億元后,全市場非貨幣基金資產合計5.1萬億元。雖然ETF四季度的增量在全市場的資金存量面前如滄海一粟,但這一增量已足夠改變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格局。
每經記者 聶虹 每經編輯 葉峰
收益冠軍和規模之王,永遠是年終盛典上萬眾矚目的主角。
離2018年結束僅剩一個半月,本該是大局初定之時,基金管理規模榜單(剔除貨幣基金)卻因突然爆紅的ETF出現了極大的不可預測性。“規模創歷史新高”、“份額日增過十億”,基金公司對ETF的宣傳也如火如荼,一場關于管理規模的排名戰在歲末年關正式打響。
千億資金流入ETF
今年以來已有超千億資金流入ETF,其中10月至今增長超400億元。協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全市場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3.36萬億元,剔除貨幣基金的8.26億元后,全市場非貨幣基金資產合計5.1萬億元。雖然ETF四季度的增量在全市場的資金存量面前如滄海一粟,但這一增量已足夠改變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格局。
根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管理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之間規模差距在22億元至313億元之間不等,這千億資金的流向對排名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最典型的如博時基金,僅憑10月成立的央企結構改革ETF帶來的超240億元的資金增量,其就有潛力進入前五。此外,憑借10月初新成立的60億規模的地方債ETF,海富通基金今年也有機會連升五位。
此外,證監會數據顯示,各大公司上報ETF的速度在加快。截至11月2日,今年以來證監會共受理了各大基金公司上報的48只ETF或ETF聯接基金產品,與往年隔三差五才有ETF及相關產品上報不同,截至11月2日,今年以來除3月外各月份均有ETF產品上報。
ETF功能獲得認可
今年初市場曾出現幾只爆款產品,那時申購主力軍是個人投資者。現在接近年末,又出現了一波首募規模較大的新基金,而此輪的主力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通常被視為是理性資金,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ETF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在參與,這個時點下這類基金份額大漲主要原因是估值低,機構投資者出手“撿便宜”。
此前有基金經理開玩笑,“以現在的市場估值,很多好票都是白菜價,買股票就跟撿錢一樣。”雖然這話有些夸張,但是“市場估值接近歷史底部”的確是各方做出抄底判斷的重要依據。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總監徐猛表示,資金持續流入ETF,主要是隨著市場的持續下跌,部分指數的投資價值凸顯,雖然短期內市場仍可能受到低迷市場情緒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市場已經具有很好的配置價值。
然而,如果只是因為這個時點便宜,投資者完全可以直接參與個股或者買權益類基金進入市場,為何獨獨ETF火爆全場,可見估值低并不是唯一理由。
炒股不如買基金。華安基金指數與量化事業部總經理許之彥認為現在做個股的難度遠遠高于前些年,而相對于判斷個股的情況,判斷指數和行業板塊的變化顯然是更為容易的。
超額收益獲取難。徐猛認為,隨著投資者結構變化,投資理念進一步國際化,A股市場的有效性提高,主動基金戰勝指數的難度加大。許之彥也表示,監管環境的改變使得機構投資人在A股中的占比增加,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指數化投資將成為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ETF憑借運作透明、風險分散、交易靈活的優勢,成為了眾多機構加倉A股的首選標的。
ETF方便透明最靈活。西南地區某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告訴記者,ETF靈活成本也較低,被很多機構投資者認為是一個簡單方便的投資工具。“普通權益基金會比ETF更依賴基金經理的業務水平和操作能力,機構需要花費時間去了解基金經理的風格偏好、過往業績、擅長領域等各種信息,而用ETF直接跟蹤指數,即便有偏離但也是能夠得到控制的。因此,在市場估值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更愿意直接跟著指數走,做中長期的指數交易。”
此外,國家隊資金入市方式改變和機構投資者的擴容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華南一位證券分析人士認為最近ETF規模驟增,與國家隊資金入市方式改變存在一定聯系。此前傳出五只國家隊基金離場的消息時,證監會表示,相關機構持有的股票不但沒有減持,反而有所增加。后有消息證實,匯金、社保等三季度申購了上證50、滬深300、中證100、創業板等多只ETF。與此同時,FOF也開始在國內起步。去年底,以基金為主要投資標的FOF產品開始運行。通過翻閱已成立的幾只FOF中報,不少產品的投資基金明細中有商品ETF(黃金ETF)和股票ETF的身影,有的甚至是重倉。
曇花一現還是持續發展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是ETF史上發展最快的一年。
雖然2004年國內就發行了第一只ETF產品,但在最初的5年間只有9只ETF且均為股票型。至2012年出現首只QDII型ETF、2013年出現首只債券ETF和另類投資ETF,ETF數量逐漸增多,產品逐漸豐富。截至11月12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ETF已達29只,創歷史新高。
和國內其他品類相比,ETF今年發展很快,但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上海證券交易所產品創新中心副總經理葉武在2018另類投資中國峰會上表示,最近十年全球ETF都在飛速發展,截至2018年9月,全球ETF產品數量從1618只增加到5714只,資產規??傤~從2008年底的7160億美元上漲為50920億美元,十年間年復合增長率約21%。而據媒體報道,貝萊德總裁拉里·芬克認為,ETF規模將在未來5年內增長到12萬億美元。
如果估值低是今年國內ETF快速增長的一個契機,那當市場反彈向上,ETF是會保持動力勇往直前,還是曇花一現歸于平淡?多位業內人士相信,未來ETF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從投資者結構角度,南方基金指數投資部總經理羅文杰認為,長期來看,隨著A股市場的逐漸成熟,養老金、公募FOF及銀行理財入市,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投資風格日趨理性,ETF跟蹤精準、交易便捷、持倉透明的優勢會更加受到投資者的青睞,ETF作為工具化投資標的,前景不可限量。
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改變的同時,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容。徐猛認為如保險機構、養老基金、FOF等長期資金的壯大,將為ETF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此外,他認為投資者越來越重視資產配置,而資產配置需要風險收益特征鮮明的底層資產。ETF產品由于成本低、透明度高、交易方便成為底層資產的首選。“基于這些判斷,我們預計國內ETF將迎來快速發展。”
“目前國內ETF的規模只有四五千億,相比國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許之彥表示,隨著A股納入MSCI,境外資金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對A股的定價估值體系也帶來了明顯變化,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指數化投資將成為重要方向。
臨近年底,各大基金公司火力全開,而今日市場上又傳出有一天募資超200億的指數基金成立。今年的基金管理規模格局如何變化,又是否會有黑馬殺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將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