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4 21:00:01
快運物流是面向B端市場做快鏈(敏捷供應鏈)服務的重要支撐,順豐更大目標是贏得數字化、高品質的敏捷供應鏈服務的領先優勢,順豐快運是這個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此外,大包裹快運市場群雄割據,順豐快運的獨立運營在一定程度上或也出于品牌攻防的打算。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順豐在快運領域又有新動作。
7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順豐于6月27日登記成立深圳市順豐快運有限公司,該公司由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并發起,注冊資本5000萬元,法人代表為順豐助理CEO黃贇。
圖片來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截圖
自2015年推出重貨業務瞄準快運市場以來,順豐在該領域的布局從未停歇。2018年,順豐投資順心捷達成立快運品牌,引入加盟模式。今年4月,順豐董秘甘玲曾公開表示,順豐快運2018年營收81億,預計2019年將邁入百億級。而此次成立新公司的背后,似乎隱藏著順豐更大的野心。
對于新快運公司的成立,順豐官方回應稱,這是水到渠成,毋需過度解讀。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快運物流是面向B端市場做快鏈(敏捷供應鏈)服務的重要支撐,順豐更大目標是贏得數字化、高品質的敏捷供應鏈服務的領先優勢,順豐快運是這個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此外,大包裹快運市場群雄割據,順豐快運的獨立運營在一定程度上或也出于品牌攻防的打算。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順豐集團助理CEO黃贇擔任新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順豐控股重貨負責人黃偲海擔任總經理;順豐控股董事、首席財務官公司伍瑋婷則為新公司董事,這管理陣容在業內看來可謂“豪華”,也顯示出順豐新快運公司的重視。
據公示信息,新快運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國內、國際貨運代理;從事裝卸、搬運業務;供應鏈管理;物流方案設計;經濟技術咨詢;技術信息咨詢等,許可經營項目為普通貨運;倉儲服務;城市配送、城際配送、配送。
對于成立新快運公司,順豐方面表示,近年來順豐快運業務獨立增長明顯,將其主體化是滿足商業管理職能的需要,也有助于為客戶提供更專業的解決方案,滿足客戶更多元化的個性需求。
實際上,在順豐業務結構中,快運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在其2018年財報中,快運業務在新業務中占據最大比例,并實現營業收入80.5億元,同比增長83.6%。同時年報披露,截至2018年12月31日,順豐控股擁有44個快運中轉場、1048個快運網點、快運自有車輛1.4萬余臺;整體快運場地面積超過132.3萬平方米、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362個主要城市及地區。
不過,順豐早在2015年就推出重貨快運產品,2018年,順豐則投資快運品牌“順心捷達”,在自營重貨快運的同時,通過加盟模式切入快運市場。此次成立新快運公司,又是做何打算?
楊達卿表示,順心捷達是順豐以加盟模式進軍快運市場的平臺,并與自有車貨匹配平臺順陸APP聯動,但更趨向于整合型平臺,服務品質控制力稍弱。順豐在快運市場要保持直營品質,需要一支直營快運軍團以形成品牌影響力。
同時他認為,目前在大包裹快運市場,德邦以直營化隊伍與順豐爭食,京東物流也在打造直營快運團隊,中通快運團隊也在對順豐快運業務形成沖擊。順豐快運進行獨立運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做品牌攻防。
雖然在快運上,順豐從未缺席,不過這次新快運公司的成立,也足以攪動原本就不平靜的快運市場。
早在兩年前,快遞公司就掀起一股跨界快運的熱潮,而目前來看,幾家公司快運業務的發展情況似乎大相徑庭。此前,韻達快遞對快運業務的剝離暴露出其快運業務巨額虧損的尷尬;而申通的快運業務也在快捷快遞停擺風波之后暫時擱置,至今未有重啟的跡象。而順豐、中通、百世的快運業務卻似乎有著風生水起之勢。
楊達卿表示,快運服務還是需要以倉儲網做有力中場控制,這需要資本投入,打造倉配一體化的服務網,或以綜合化服務與貨主企業建立供應鏈協同,形成控貨能力,反之僅以價格戰未必能從競爭對手處撕開合作的口子。
而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物流公司之外,一系列新型快運互聯網平臺公司頻繁獲得資本青睞,也一度讓快運市場引發關注。就在幾天前,零擔物流平臺壹米滴答傳出獲得新一輪融資,其在今年1月剛剛獲得D輪18億元融資。同樣是在1月,大票零擔網絡運營服務商“聚盟”也宣布完成過億元PreA+輪融資。
楊達卿表示,快運市場從傳統零擔運輸發展起來,早期包括寶供、遠成、大田等在內的企業,有的服務創新稍顯遲鈍,沒有及早跨入門到門的高效精準的快運物流,這給了直營化的德邦一定空間。
但中國公路貨運市場在一些地區是一個被“人脈經濟”影響的沙化市場,一些區域“小霸王”對直營模式的對沖效應一直存在,這就讓順應了區域“小霸王”利益訴求、以資本協同經營好人際網的壹米滴答和聚盟有了空間。
不過他也指出,快運市場牽動B端客戶,合作粘性大于快遞這種C端客戶,相對不那么容易被撕裂,因此無論德邦、順豐快運、壹米滴答都很難在短期內攻破對手,這或許需要一個馬拉松長跑。誰能跑得更快,或者誰更先借助數字化手段,讓服務效率更高、成本更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