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趣味公司

    每經網首頁 > 趣味公司 > 正文

    陜鼓大boss的新擔子有點重……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9 19:56:28

    每經記者 史香玲    每經編輯 畢華章

    每經記者 史香玲 攝

    時間回到上世紀60年代。

    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中,大批工業項目遷移入陜,標準集團的前身即其中之一。

    這家從上海內遷臨潼的廠子,因其“標準牌”縫紉機曾名噪一時。那個年代,此物件是很多家庭的標配。

    然,花無百日紅……

    最近,這家老牌國有獨資企業迎來新掌門——陜鼓集團董事長李宏安兼任其董事長。后者同是位于臨潼的市屬國有獨資企業,但與標準集團的落寞不同,其已連續15年在業內保持利潤第一,成為行業標桿。

    一如法士特董事長兼任秦川集團董事長的手筆,標準集團這盤棋接下來怎么走,不免引人遐想……

    01

    臨潼區標縫路,紅色墻體,低矮廠房,煙火氣息濃郁的筒子樓,還保留著50年前的模樣。

    1971年,上?;莨よF工廠搬遷,在臨潼的風水寶地上——秦始皇陵和兵馬俑中間位置,建起一座縫制機械基地,定名陜西縫紉機廠。臨潼人親切地稱其為“陜縫廠”。

    小成從小在陜縫廠長大,在她的印象里,那時廠區周圍只有零星的幾個村落,唯一連接城中心的,是101路公交車。

    廠區上班下班都要吹號,大喇叭放著《歌唱祖國》的曲子,響徹云霄。工人們穿著清一色的制服成批地走出來,臉上洋溢著青春的笑容。

    在“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的年代,縫縫補補的生活里,縫紉機是最實用的物件,也是身份的象征,甚至成為姑娘出嫁時的“面子”。

    彼時,陜縫廠在業內排名數一數二,其生產的標準牌縫紉機更是蜚聲全國的名牌產品,年產量約20萬架。

    但是,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或多或少對陜縫廠的發展有所限制。

    爾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西北,國企改革也逐步推進。

    1981年,以陜縫廠為龍頭,成立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公司。公司旗下有成員企業50多家,分布在全國20個省市,職工約2萬人。

    攤子不斷鋪大,公司沖出國門走向海外。1988年,西安標準縫紉機進出口公司成立,標準牌縫紉機開始源源不斷銷往東南亞、中東、西歐、北美市場。

    次年,全行業年出口創匯增產速度和工業機外銷量兩項第一名,被標準集團一舉奪得。

    打開國外市場的同時,標準集團不斷加強新產品開發。至1989年,產品發展到八大系列35個品種,數量及質量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其中兩個型號榮獲國家銀質獎。

    這一年,僅陜縫廠的銷售收入就達到1.1億元。

    發展搞得風生水起,標準集團穩坐行業頭把交椅,一時風光無兩。

    02

    上世紀80年代,是工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對于縫制機械行業來說尤是如此。

    截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產量達到1000余萬臺,居世界第一位。

    借著行業東風,標準集團的原始資本迅速累積。進入千禧年,公司迎來了高光時刻,旗下子公司——“標準股份”于上交所上市。

    與此同時,標準集團也走上了低成本擴張之路。

    短短4年時間,標準集團托管西安臺板廠、西安造紙廠、西安標準件總廠,以及國營第一鐘表機械廠。還收購了西安恒泰機械廠,競買中國唱片總公司西安磁帶廠……

    不過,標準集團收入麾下的上述資產,均屬傳統機械領域,這也為日后的轉型埋下隱患。

    標準集團高歌猛進之際,其他公司也紛紛加入。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制造廠達600多家,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

    資本的瘋狂追逐,使得縫制機械行業臃腫不堪。

    2006年,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更名為中國標準工業集團,從“縫紉機”到“工業”,可以看出其不斷膨脹的“野心”。

    然而,世事難料。2008年一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縫制機械行業的黃金時代結束。

    內需不振、外需疲軟,再加上此前企業數量快速膨脹,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價格持續下滑,縫制機械行業的生存愈發艱難。

    不斷的掙扎和摸索中,諸多縫紉機企業依靠研發新技術、轉型新產業,在風暴中站了起來。

    標準集團則從“神壇”跌落,幾乎一蹶不振。

    就拿標準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標準股份來說,從2012年至今,扣非凈利潤連續7年虧損,少則4000萬,多則1個億。

    就連標準集團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公司原來很輝煌,現在慢慢走下坡路……

    03

    在小成的童年記憶里,仲夏時節,陜縫廠白樓上的爬山虎密密匝匝,紅樓旁的參天大樹遮出一地陰涼。

    如今,她回到陜縫廠,一草一樹皆在,卻少了往日的繁華,蒼涼感油然而生。

    偶爾遇到退休的老職工,閑聊時不住地感慨,陜縫廠的效益不比從前,它在慢慢地破敗蕭索。它的昨天和今天,仿佛一部典型的國企衰落史。

    事實的確如此,標準集團的業績不可知,僅從標準股份來看,股價早已低于6元,總市值為陜企上市公司中倒數,僅約18億元。

    而這只是標準集團近幾年經營表現的一個縮影,未來到底怎么走?

    面對如此困局,西安市國資部門出手“解救”,上述一場人事調動由此展開。

    由陜鼓集團董事長李宏安兼任標準集團董事長,能看得出良苦用心。

    要知道,陜鼓與標準集團同為西安市屬國企,且都位于臨潼,但卻走出了不一樣的道路。

    這家50年的老牌國企,以生產鼓風機起家。經過兩次戰略轉型,推動企業重心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形成了“能量轉換設備制造、工業服務和能源基礎設施運營”三大業務板塊。

    世界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也在其著作——《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中寫道:“陜鼓在從傳統的生產型制造企業,向現代服務型企業轉型過程中,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陜鼓也曾經歷過轉型陣痛,對于標準集團目前的處境,更易感同身受。

    再就李的資歷來說,其在陜鼓履職30余年,見證著陜鼓從低潮走向行業頂尖的全過程,積累了諸多管理和應對風險的經驗。

    借由陜鼓的轉型經驗,對標準集團來說或許是一次重生的機會。

    但是“新官”上任,能否為標準集團迎來新的面貌,終究有待時間的考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