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9 20:21:35
作為房企扶貧“尖子生”的碧桂園,已從“輸血者”變為“造血者”。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魏文藝
1997年初的某一天,有一個人走進了廣州羊城晚報社的大門,他表示愿意捐資設立一個“大學生助學基金”,并當場拿出100萬元的支票,委托報社負責發放這筆助學金。
但是,他有兩個要求:一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二是要與被自助者簽下一份《道義契約》。此后,每年都有100萬元準時匯入這個叫“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的賬戶里(2006年開始增加到200萬元)。
直到2007年,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以“感動更多人投身慈善”為由說服了他,最終才揭曉了這個謎底——他就是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仲明”則是他一生敬愛的母親的名字。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碧桂園集團的扶貧事業也在不斷深入發展。從早期捐資助學扶貧開始,經歷單個項目幫扶階段、試點駐村扶貧階段、大規模駐村扶貧階段,碧桂園目前已經發展到全國9省14縣整體幫扶階段。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極為關鍵的2019年,作為房企扶貧“尖子生”的碧桂園已從“輸血者”變為“造血者”,從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壯大到社會扶貧共同體。從2018年起,碧桂園將扶貧上升到到集團主業高度,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投身扶貧公益事業,累計投入超過64億元,直接受益人數超過36萬人次。
為詳細解構碧桂園在實踐中探索出的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碧桂園集團副總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李靜。
碧桂園幫扶的廣東省英德市橫石塘鎮龍華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曹炳梵 攝
NBD:碧桂園為何會將扶貧提升到主業高度?
李靜:2018年,集團在全年第一次高管會上提出將扶貧列為集團主業之一。碧桂園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集團發展的使命與目標之一,用實踐來回答民營企業助力精準扶貧應該“扶持誰”“誰來扶”和“怎么扶”的問題。
為此,碧桂園組建近200人的專職扶貧隊伍,帶動超過1000名員工參與扶貧,與9省14縣3747條村達成結對幫扶協議,助力33.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工作,確保在2020年實現其精準扶貧的目標。
NBD:從1997年至今,碧桂園的扶貧模式經歷了哪些變化?
李靜:從早期捐資助學扶貧開始,發展到當前全國9省14縣整體幫扶,碧桂園總體上經歷了四個扶貧階段。一是單個項目幫扶階段。1997年起,集團及創始人通過捐資助學、開辦慈善學校等方式,持續開展教育扶貧,惠及數萬名貧困學子。
二是試點駐村扶貧階段。2010年,捐資2億元駐村幫扶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苗木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開啟了“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三是大規模駐村扶貧階段。2017年起,碧桂園將樹山村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7個定點幫扶項目,并捐資近5億元整縣幫扶英德魚咀村、連樟村等78個貧困村,覆蓋粵桂川三省份多個貧困地區;
四是全國9省14縣全面推進階段。2018年起,把扶貧上升到主業高度,將廣東英德整縣幫扶模式推廣到8省13縣,惠及3747個村33.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NBD:碧桂園目前主要的扶貧模式是什么?
李靜:對于扶貧事業,碧桂園有自己明確的定位——做黨和政府扶貧工作的有益補充。也就是發揮集團自身優勢,立足貧困地區實際,堅持精準方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
基于此,碧桂園探索推進“4+X”扶貧模式,“4”是指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集團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X”是指結合幫扶地區實際拓展的自選動作,切實做到精準扶貧。
NBD:碧桂園如何理解“造血式”扶貧?
李靜:民營企業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民營企業扶貧多以捐款捐物的間接參與為主,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參與扶貧的好機制。多年來的扶貧實踐,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必須要在探索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為社會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直接參與扶貧提供具體樣本。
首先就是要創新可造血的扶貧方式。因為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僅靠“輸血”扶貧,而不觸及貧困根源,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我們將進一步把扶貧著力點放在“造血”上,緊緊圍繞“人”這個關鍵因素,開展“3個3”工作,即三個尋找計劃(一批返鄉扎根創業青年、老村長、深度貧困戶),聚焦三類人群(村支書、返鄉扎根創業青年、鄉賢),實現三個一萬目標(幫助1萬名貧困大中專學生找工作、扶持1萬名返鄉青年扎根農村創業、資助1萬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通過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發造血活力,孕育涵養新時代鄉村人才大軍,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NBD:碧桂園是如何打造“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的?
李靜:產業興旺,關鍵是發揮地區產業優勢,挖掘、培育和壯大優勢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連樟村考察時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
楊國強主席也曾經說過,“一時的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家庭陷入貧困無力逃脫。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
在2010年,楊國強主席就親力親為,選定清遠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作為碧桂園幫扶的第一個點。他在考察時,最關心的問題不是村民能過住上新房,而是住上新房后村民的收入來源問題。經過多方考證,決定發展以苗木種植綠色產業為龍頭,加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信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
在樹山產業扶貧上,碧桂園采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先進扶貧理念, 因地制宜,將碧桂園和花塘(樹山)的優勢結合起來,按“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的模式在花塘(樹山)發展綠色產業。如今,僅苗木產業就為村民累計增收1200余萬元,戶均增收達7萬元,開啟了“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總的來說,在產業扶貧上,碧桂園集團主要是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依托集團優勢產業力量,為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提供資金、技術、市場、渠道等資源,把鄉村自然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農產品資源等稀缺寶貴資源轉化為商品、推向市場,從而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發展優勢,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曹炳梵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