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6 09:33:35
每經記者 段思瑤 每經編輯 孫磊
奮斗近30年,力帆走向了命運的交叉口。
在某電商拍賣破產強清算平臺上,“力帆系”旗下公司重慶力帆實業(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44輛平行進口車在遭遇第一次流拍后,無奈對起拍價和保證金進行下調。11月4日,第二次拍賣信息已在平臺上掛出,起拍價為1144.80萬元。
拍賣資產背后,力帆已是千瘡百孔。重慶市渝北區經開園金開大道1539號,這是力帆汽車在其官網上標注的公司地址。如今,這里已經被夷為平地。在一墻之隔的現代化高樓襯托下,這片廢墟顯得格外扎眼。透過圍墻望去,只有一間即將拆除的房子遠遠地佇立著,絲毫不見力帆汽車曾經的痕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
“這里原來是力帆汽車的生產基地,今年4月左右就開始拆了。”一位在附近做生意的商戶望著面前的這片廢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慨,這里之前都是廠房,現在被夷為平地他還有點不太適應。
與這些倒塌的廠房一樣,力帆汽車也在倒下。就在不久前,*ST力帆(601777.SH)發布公告稱,因公司控股股東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尹明善、陳巧鳳、尹喜地、尹索微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
早在今年8月21日,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已經裁定受理*ST力帆破產重組,并開始招募重整投資人。目前,吉利已作為意向重整投資人之一參與力帆的重整工作。
從破產重組,到控股股東被立案調查,力帆汽車還能活多久成了不少人關注的問題,而債主們開始跟時間賽跑。
“力帆欠我們公司上百萬元,我已經進行了債權申報。”一位債權人向記者透露,其曾不止一次千里赴重慶前去討要欠款。同時,在法院的主持下,力帆汽車近日已經進行了一次債權人會議,當時其被告知10月29日力帆汽車會還錢,不過直到現在還沒有消息。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眼下,在這場力帆汽車危局背后,包括經銷商、供應商、員工等多方利益正在被牽動。重整前夜,力帆汽車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
工廠停擺
除了渝北區已經拆除的生產基地,力帆汽車在北碚區還有兩處工廠。
“這里上班的人現在很少了,就算是工作日也很難看到有員工出入。”順著這位環衛工人手指的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圍墻內的一座三層小樓,斑駁的樓體周圍雜草叢生,樓頂上力帆汽車的標識也已經銹跡斑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
與這棟樓僅一墻之隔的正是力帆汽車的二工廠。在記者探訪期間,廠區內并沒有員工進出,只有一位保安不停地探出頭來查看外面的情況,也聽不到車間內正常生產的聲音。
奇怪的是,工廠院內沒有一輛力帆汽車的產品,反而零散地停放著數十輛其他品牌的盼達用車的運營車輛。工廠的保安告訴記者,“這些停放的車輛都歸屬于盼達用車平臺,前段時間從外地運回來,放在這里維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
“二工廠停產很長時間了,現在已經淪為盼達用車的維修點,和總部這邊也已經獨立核算了。”力帆汽車在職員工肖羽告訴記者。
距離二工廠大約兩公里外,坐落著力帆汽車的三工廠。同樣的場景再次上演,偌大的廠區內只有一個保安,看不到一個員工出入。“因為沒有訂單,廠里已經停產了,我們員工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候會去二工廠那邊干些雜活。”一位三工廠的在職員工說。
從*ST力帆對外披露的產銷數據中也可以看出,今年以來,力帆汽車的生產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今年9月,力帆傳統乘用車產量僅為19輛,同比下滑96.86%;新能源汽車產量為67輛,同比下滑82.23%。
公開資料顯示,力帆汽車三大工廠年總設計產能約為40萬輛。其中,渝北區生產基地年設計產能15萬輛。不過,直到該生產基地拆除,其年產能只達到了10萬輛,剩余5萬輛產能尚未建成;二工廠年設計產能10萬輛;三工廠年設計產能15萬輛。
力帆汽車創始人、原董事長尹明善曾表示:“30萬輛產能規模是一個整車廠的盈虧平衡點。”然而,今年前9個月,力帆汽車的產量僅為2254輛,兩者相差之懸殊,讓人不免唏噓。
如今,即便是你愿意花一天時間走走重慶的大街小巷,也難覓力帆汽車的身影。
“原來月工資過萬,現在就發500元”
停擺中的力帆汽車,讓員工有苦說不出。
“我原來月工資可以過萬,年薪也能拿到16萬元,現在一個月只能領500元左右。”在力帆汽車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的王衛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口頭通知可以不來上班,但辦公軟件上卻給每個人排班,即便來上班,也沒有工作可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很多在職員工看來,力帆汽車這種混亂的工作和薪酬制度是在變相裁員。“我所在的部門已經有很多員工陸續離職了,每個月領這點工資還不如早點找個好工作,離職的人越多,力帆的負擔也就越輕。”在力帆研究院工作的章杰認為。
情況還在變得更糟。在力帆研究院離職的人中,很多都是高級技術人才,他們正處于三四十歲的黃金年齡段,正是想干點事情的時候。“力帆留不住他們,目前力帆研究院已經有20%的員工離職。”章杰向記者透露。
自去年以來,不斷有力帆汽車高管層離職的消息傳出。曾被引入力帆發展乘用車業務的力帆股份副董事長陳衛和力帆股份總裁馬可在去年8月同時辭職。其中,陳衛曾是尹明善在退休時“欽點”的未來力帆董事長。
“像陳衛這樣的技術骨干走了之后,研究院剩下的員工不是年齡大,就是一些還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崗位的人。”章杰說,“像我這樣還有四五年就要退休的人,即便出去找工作也不好找,還不如在這里等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
與選擇主動離職,出去尋找新機會的員工不同,像王衛東這樣的大多數員工之所以還在等待,與吉利參與力帆重整工作的消息落定不無關系。
10月9日,*ST力帆發布公告披露,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兩江基金)、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邁捷)以聯合體身份,作為意向重整投資人參與公司重整工作。
啟信寶顯示,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杭州吉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吉利邁捷99%和1%的股份。這意味著,吉利已經參與力帆重整工作,或成為力帆的接盤者。
王衛東告訴記者:“去年公司內部就在傳吉利要來,但一直沒有正式文件,所以也就沒太在意。前段時間上市公司公告出來后,大家私底下討論都希望吉利能重整成功,一些之前想離職的員工也不打算走了。”
各地經銷商討要欠款
工廠停擺,銷量不濟,力帆汽車在全國各地的經銷商無奈只能主動退網。
“我們去年主動退網了,當時不僅從廠家提不出來車,到最后甚至連配件都買不到。”10月29日,一位曾在湖南岳陽代理銷售力帆汽車的經銷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自己手里還有幾輛力帆汽車賣不出去,擺在店里一直無人問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位曾在山東菏澤代理銷售力帆汽車的經銷商也闡述了同樣的說法:“當時之所以選擇退網,主要是廠家新產品很少,主打的幾款車型即使降價也很難賣出去,導致我們壓了很多資金。”
力帆汽車官網顯示,其全國共有上百家經銷商。近日,記者采訪了包括江西、安徽、湖北、貴州等數十個省市的經銷商,他們紛紛表示已經在去年主動退網。
事實上,早在去年,全國各地陸續已有多家經銷商向力帆汽車提出了書面退網申請,甚至集結在力帆重慶總部討要說法。“當時為了滿足廠家的退網條件,我甚至提前將店里的庫存車以五折價格處理了,這些車都是全款進的車。”去年曾去力帆總部討說法的力帆汽車經銷商鄭楚說。
高庫存是壓倒經銷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據上述湖南岳陽的經銷商透露,最近三年力帆汽車為了提高銷量,出臺了多項“誘人”的商務政策,鼓勵經銷商從廠家大量進車,導致很多經銷商陷入高庫存狀態。
然而,由于力帆品牌認可度低,經銷商即便是打折銷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降低庫存。“退網前我們一直都在賣力帆的老款車型,一個月也賣不出去幾輛,幾乎每個月都處于虧損狀態。”鄭楚無奈地說。
力帆汽車官網顯示,目前其在售車型共有7款,其中超過一半車型是2017年前上市。在鄭楚看來:“是力帆汽車更新車型的速度消耗掉了經銷商的信心,繼續賣下去只能是虧損,越早退網賠的越少。”
圖片來源:力帆汽車官網
全國各地經銷商的“揭竿而起”,讓力帆汽車感到了壓力。記者獲悉,從去年開始,力帆汽車將旗下部分熱銷車型不供給原來的一級經銷商,而是供給新招募的經銷商。在很多已經退網的經銷商看來,這其實是力帆汽車一種募集資金的手段,因為很多老經銷商都無車可買,新經銷商可以向廠家交一筆很高的入網費。
目前,這部分新入網的經銷商也開始向力帆汽車討要保證金和車款。“前年我交了10萬元保證金入網,今年從廠家提不出來車了,我要求力帆退還保證金、車款和返利,但到現在也沒有音信。”一位在重慶代理銷售力帆汽車的經銷商說。
債主們搶時間
今年8月21日,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ST力帆破產重組,并開始招募重整投資人。
聽聞該消息的債主們,開始和時間賽跑。“去年力帆欠我們的債務就到期了,但一直拖著不還,沒有辦法只能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請。”上述債權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債權人有權依法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重整的申請。
眼下,越來越多的債權人在申報債權,力帆汽車甚至不得不成立了債權申報中心。記者在力帆汽車二工廠門口看到“力帆債權申報中心請往側門往前直行150米”的指示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
*ST力帆10月22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截止今年10月20日,已有124家債權人申報債權,申報金額共計人民幣115.66億元。
10月13日,力帆重整案第一次債權人會議,經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主持,以網絡會議方式召開。然而,據上述債權人透露,此次債權人會議稱力帆汽車會在10月29日會還錢,但目前并沒有任何消息,除此之外也沒有拿出什么實質性的方案來解決上百家債權人的問題。
從去年以來,不斷有供應商向“力帆系”追討欠款。萬安科技(002590.SZ)曾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浙江諸暨萬寶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寶機械)向力帆乘用車、力帆乘用車北碚分公司供應制動器等汽車零部件,卻未按時收到款項,便向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法院提交了民事起訴狀,要求“力帆系”兩家公司支付約607.57萬元貨款。
根據*ST力帆8月24日發布的公告,截至公告日,其涉及訴訟(仲裁)1178件,涉及金額50.37億元。
即便債主們一紙訴狀將力帆汽車告上法庭,但如今想要順利拿到錢似乎不太現實。在*ST力帆10月30日對外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中,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約為-7.7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34.45億元。
百億市值敗在盲目追“風”
即便是如今的力帆汽車已經走在破產的邊緣,但其輝煌的過往仍不能被掩蓋。
坐過牢、當過工人的尹明善,在47歲時“下海”經商,賺取了事業上的第一桶金。后來在90年代初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轉行生產摩托車,沒想到大獲全勝。2000年,62歲的尹明善憑借5.5億元的凈資產登上當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并進軍足球界,一時名聲大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鄢銀嬋 攝
五年后,尹明善涉足汽車制造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國汽車行業大大小小的汽車廠、改裝廠加起來超過600家,而今剩下的卻不到十分之一。
靠著在摩托車、汽車領域的積累,2010年力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以往偏安一隅的重慶民營車企力帆,成為國內第二家實現整體上市的汽車企業,一時間風光無限。
尹明善在后來的一次采訪中曾表示,以前做摩托車會有錢留下來,做汽車后發現錢明顯不夠用,掛牌A股市場為力帆解了燃眉之急。
上市第一年,力帆的總市值達到了133.77億元,不過在緊接著的四年內,其總市值一度跌至60億元。2015年,力帆總市值達到了217.85億元的頂點,也就是在這一年,力帆開始踩著點追風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押注新能源汽車。
當年,力帆宣布暫停了一項計劃投資38.9億元的傳統乘用車的擴產項目,并宣布將在2020年前推出20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并在當年實現新能源車50萬輛的累計銷量。操刀這一略顯激進計劃的,正是尹明善當時頗為看重的時任力帆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陳衛。
根據*力帆歷年財報,力帆2010年凈利潤達到4.4億元,此后凈利潤一直在3億元到4億元之間徘徊。2015年,由于在新能源等領域的投入增加,力帆的凈利潤縮減至1.1億元。
重金押寶新能源汽車,力帆卻在2016年涉嫌騙補,共有2395輛力帆新能源車被財政部取消補助,同時力帆被取消了當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預撥資格。
騙補風波后,力帆曾經歷了一段低谷期。2018年5月,力帆突然發公告擬向不超過10名的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2.61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24.8億元資金。這些資金將被力帆用于投資新能源汽車項目以及償還銀行借款。
然而,2018年力帆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02萬輛。這一數字,還比不上蔚來汽車同年約1.13萬輛的年銷量。無奈之下,力帆又將目標鎖定為時下正熱的氫燃料汽車,可惜這更像是一個噱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琳 攝
“自從陳衛走之后,力帆內部懂新能源技術的人少之又少,氫燃料汽車技術更是空白。”章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力帆研究院很多技術崗位上的員工,有的是從摩托車業務線上調過來的,有的甚至之前一直從事的是物流類工作。”
兜兜轉轉一圈后,力帆又調轉方向回歸摩托車主業。王衛東告訴記者,摩托車工廠雖然在正常開工生產,但也經常休假,由于內部管理混亂,甚至出現配件被當成廢品賣的現象。
2000年以來,在尹明善的帶領下,除了足球、新能源汽車、氫燃料汽車,力帆還對酒業、防盜門、礦泉水以及信息設備制造等行業輪番涉足,但始終力不從心。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力帆并沒有抱著真正的產業投資的態度在做產業,投機心態比較嚴重。”
拯救力帆
*ST力帆在10月30日對外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中稱:“公司的重整工作正在正常推進中”。
圖片來源:*ST力帆公告
在“白衣騎士”吉利出現之前,力帆已經進行過多輪自救。如,將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以約33.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將旗下擁有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資質的子公司以6.5億元出售給了理想汽車等。然而,這些舉措收效甚微。
今年4月,在力帆臨時股東大會上,尹明善25歲的孫女尹安妮正式以監事的身份亮相,被外界認為將要接管力帆。尹明善直言,尹安妮目前仍為在讀研究生,專程休學一年以熟悉公司業務。“現在企業比較困難,所以要求她回國在企業歷練,幫助企業紓困。”尹明善說。
子女正值壯年,尹明善選擇年紀25歲的孫女做繼承人的原因不得而知。不過,從目前力帆的現狀來看,即便是留學歸來的孫女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力帆脫困。
今年7月,重慶市政府幫助力帆成立債委會,協助其處理債務問題。而從此次兩江基金與吉利邁捷以聯合體身份作為力帆重整投資人來看,重慶政府也未缺席。
啟信寶顯示,兩江基金背后的實控人正是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力帆作為重慶的重要企業之一,重慶方面不會看著它倒下。”在章杰等力帆員工看來。
如今,重整結果還未可知。但自從今年8月底傳出“吉利參與力帆重整工作”后,*ST力帆的股價和市值應聲而漲。截至10月30日收盤,*ST力帆股價為5.14元/股。而9月1日,*ST力帆收盤價僅為3.92元/股。同時,*ST力帆的總市值也從9月1日的51.5億元上升至10月30日的67.53億元。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有觀點認為,即便是最終重整成功,吉利也有可能只接手力帆的汽車業務,其他業務不會涉及。
記者發現,除了汽車板塊,力帆的其他板塊也在陸續爆雷。10月30日,*ST力帆發公告稱其“孫公司”重慶潤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無法償還華夏銀行按期貸款本金7100萬元,由“子公司”重慶力帆實業集團銷售有限公司為其擔保。
今年9月1日,*ST力帆在公告中稱,公司控股股東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和公司參股公司重慶力帆財務有限公司,以及包括重慶盼達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等控股股東9家關聯公司被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實質合并重整。
從一代摩托車之王到如今面臨破產重整,力帆近30年的制造夢或許早在最初就埋下了各種問題。未來力帆能否力挽狂瀾,仍需給它時間。
兩種宿命
力帆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并非“一日之功”。
上世紀90年代初,力帆和吉利幾乎同時期踏入摩托車制造領域,隨后都進入汽車行業。兩者有相似的起點,經歷卻不盡相同。
1994年,我國摩托車產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摩托車生產大國,力帆憑借在全國率先開發出的四沖程100型發動機,正享受著高光時刻。而此時的吉利,才開始生產單價為8000元的踏板摩托車。
四年后,吉利第一款量產車豪情下線,憑借2.99萬元的超低價力壓當時的“國民神車”夏利,擠進汽車市場。等到2003年,尹明善舉全力帆之力進軍汽車領域時,吉利已小有名氣,因為美日商標的問題被豐田起訴,最后吉利贏了官司。
同樣是在2003年,國內汽車市場年銷量突破400萬輛,同比增長34.21%。巨大的市場紅利下,一方面包括波導、五糧液、美的等各行各業的資本涌入汽車行業,另一方面豐田、大眾、通用、福特等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收割已久,比如上汽大眾已經將當年的銷量目標定在了40萬輛,像吉利這樣的自主品牌也將年銷目標定在了10萬輛。
力帆此時進入,已然是個遲到者。等到2006年1月力帆520轎車上市時,中國汽車市場剛剛經歷了2005年增長趨緩,當年銷量僅增長了13.54%。然而,同時期的吉利,已經在籌備收購沃爾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0年,力帆上市登陸A股,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看似都是“高光時刻”,但力帆當時只是因為造車缺錢,登陸資本市場是為了以解燃眉之急。后來,由于汽車業務表現一直不溫不火,導致研發能力不足,力帆直到現在也未能甩掉質量差的標簽。
“我再也不會買力帆品牌的汽車了,不僅做工不好,而且售后收費高,大多是作坊式的。”一位力帆車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自己當初選擇購買力帆汽車是因為價格便宜,沒想到小毛病很多。
崔東樹認為,力帆之所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落后和掉隊,與其在后期沒有進行足夠的投入和研發不無關系。
反觀吉利,如今的領克產品都出自CMA平臺,而這個平臺是由沃爾沃汽車主導,吉利和沃爾沃聯合開發的。尤其是在三大件上面,很多都是沃爾沃參與設計打造,保障了領克在核心技術層面的優勢。
力帆和吉利如今兩種巨大反差,不由讓業內引發深思:力帆做錯了什么?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深究造成力帆如今局面的原因到底是哪一個。因為力帆眼下所遇到的困境,并非是一只蝴蝶在扇動翅膀。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王衛東、章杰、鄭楚、肖羽等均為化名)
記者手記丨成功的企業也要有危機意識
尹明善是一個優秀的商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造車人”。
其他汽車品牌都在標榜創始人對汽車的熱愛時,尹明善從一開始就為力帆設立了百億利潤的目標。失去先機、失去品牌、技術缺失,寄希望于“蹭風口”,力帆“最后稻草式”的自救,現在看來注定不會成功。
力帆在摩托車上的成功可以預見,而力帆如今的沒落也早有伏筆。沒有哪家成功的企業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哪家優秀的企業是無時不刻不在謀求變化的。正如當下的力帆和吉利,曾站在同一起跑線,卻有著不同的結局。
在逐漸精品化的中國汽車市場,力帆只是尾部車企的縮影。所謂適者生存,新冠肺炎疫情夾雜著中國車市下行的陣痛,讓走在懸崖邊緣的弱勢品牌做最后的努力與掙扎,也正在逼出一個全新的汽車“江湖”。
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段思瑤
編輯:孫磊
視覺:鄒利
排版:孫磊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