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風電行業應帶頭推進“碳中和”填補綠色供應鏈標準缺失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7 11:16:21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用能開始帶頭踐行“碳中和”目標,對于我國早日實現目標將有積極推動作用。此外,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相關政策的提出和實施,將會加速推動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會鼓勵更多企業開始綠色供應鏈的建設與管理,提升未來國際市場中我國風電企業的產品競爭力。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陳俊杰    

    6165109726556718080.jpeg

    武鋼精彩觀點:

    ● 從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用能開始帶頭踐行“碳中和”目標,對于我國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 加快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標準的發布,填補行業綠色供應鏈的標準缺失。

    ● 鼓勵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著力破除壁壘,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能源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

    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共識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為主流。風電、光能、水能的碳排放量遠低于傳統能源,具有更加明顯的低碳排放特性。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的提案主要聚焦在保障碳中和目標實現、促進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等相關領域。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武鋼表示,從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用能開始帶頭踐行“碳中和”目標,對于我國早日實現目標將有積極推動作用。此外,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相關政策的提出和實施,將會加速推動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會鼓勵更多企業開始綠色供應鏈的建設與管理,提升未來國際市場中我國風電企業的產品競爭力。

    4988922555884825600.png

    碳中和目標多因素制約綠電消費,需加強頂層設計

    3319319937454197760.png

    今年兩會,武鋼提交了《關于推動綠電消費政策保障“30·60”目標實現的提案》、《關于在全國推動“百千萬”碳中和示范工程的提案》、《關于優化碳排放認證機制,建設綠色零碳工業園區的提案》、《關于推進解決碳中和進程中“用人荒”問題的提案》、《關于風電行業助力碳中和財稅政策建議的提案》等提案,并提出“盡快出臺與配額掛鉤的綠證強制認購機制”、“構建百個碳中和綠色城市示范”、“出臺綠色用電的碳排放認定機制和核算辦法”、“加大風電工程專業人才培訓及學科建設力度”、“對風資源開發與地方產值稅收進行松綁”等建議。

    中國已經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被稱為“30·60目標”。武鋼表示,全球各國政府和廣大民眾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威脅認知越來越充分,各國都對碳減排高度重視,并且出臺了很多相應的政策。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提出“30·60碳目標”,意味著可再生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總體目標已經明確,發展可再生能源有了更大的支持。

    381941412232001536.jpeg

    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吹響了中國能源轉型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的一個集結號。”武鋼認為,未來國家將以更大決心和力度加快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方向轉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為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創造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和光明前景。

    實現“30·60”目標,提高綠電消費是重要抓手之一。當前我國綠電的市場地位與其戰略作用不匹配,風光電量并網占比不到10%,多地存在棄風、棄光和低電價市場化交易等問題以及不依照可再生能源法執行的現象,綠電認證標準缺失等問題制約了綠電生產和消費的積極性。

    武鋼建議,一是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確保綠電應發盡發,全額保量保價消納;二是加強政府監督力度,禁止地方政府強制綠電低價交易的行為,放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政策,落實隔墻售電政策;三是盡快出臺與配額掛鉤的綠證強制認購機制,并建立綠電消費認證標準,實施綠證交易與減稅、貸款優惠、提升授信額等進行掛鉤的激勵政策;四是鼓勵綠電企業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礎設施,充分使用、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武鋼表示,對企業來說,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旋律。未來,企業可通過完善碳數據監控與披露,加強碳排控能力,提升碳資產管理水平三方面,加速推進企業的低碳轉型,為實現“30·60目標”目標做好準備。

    6089053793959464960.gif

    4988922555884825600.png

    談行業發展企業缺少綠色供應鏈自驅力,需填補標準缺失

    3319319937454197760.png

    從行業特征看,金風科技所處的風力發電裝備制造業是典型的離散型企業,供應鏈上中小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風力發電行業打造綠色供應鏈的關鍵是整機生產企業的參加和推動,通過核心企業提標管理,可使得上下游企業都納入其中,打造綠色供應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行業的發展,武鋼建議,風電裝備制造業作為新能源的主力軍,應盡快編制及發布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并且在行業內切實有效應用,加速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升級。

    不過,目前風力發電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綠色轉型步伐仍然較為緩慢,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標準有所缺失,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的認知和綠色電力能耗的驅動力急需提高,如何將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貫穿供應鏈各個環節至關重要。

    武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行業無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標準,僅有綠色供應商評價團體標準。此外,企業對綠色供應鏈認知不到位,缺乏驅動力。

    武鋼援引一份風電行業抽樣調查數據表示,在123家零部件生產企業中,積極將綠色設計、采購、制造、運輸等因素貫穿于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占比雖逐年提升(2018:20%,2019:25%,2020:34%),但大部分企業仍然處于起始狀態或從未開展。主要原因為行業缺乏統一標準,風電開發商及主機制造商沒有明確要求,因此企業缺乏開展綠色供應鏈的動力,缺少自驅力。 

    546321685441191936.gif

    另一方面,2020年抽樣調查顯示,在近300家零部件生產企業中,使用綠色電力的企業占比約36.13%,綠電能耗占比約11.36%;在被調研企業的綠色電力消費未來5年規劃中,至2025年,預估約52.25%企業會使用綠色電力,綠電能耗占比預估約21%。上述數據顯示,零部件企業未來綠色電力消耗雖呈緩慢增長趨勢,但考慮到國家2030年實現碳達峰,仍有較大差距。

    基于這樣的背景,武鋼在《關于推動風力發電裝備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的提案》中建議:加快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標準的發布,填補行業綠色供應鏈的標準缺失;建立風電開發商(央企、國企)綠色評估機制并向上游進行價值傳遞;倡導綠色電力消費,推動風電裝備制造業碳達峰、碳中和。

    4988922555884825600.png

    談電力系統推動智能化升級,促進多能互補

    3319319937454197760.png

    電力工業是實現“碳中和”的主力軍,不僅需要發電側的非化石能源裝機增長,更有賴于電網的高效傳輸調配和需求側的智能用電變革,來配合電網的調節能力。

    根據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承諾,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超過12億千瓦。武鋼分析稱,電源側轉型勢必帶來系統性的挑戰,也必須以系統性的方法來應對。

    隨著低碳能源體系建立,發電側能源類型日趨多元化,需通過系統(包括負荷側在內的)整體智能化水平提升,不同能源類型電源、智能化電網和智能化負荷的有機結合,優勢才能互補,最終形成穩定的電力系統。

    談及目前電力系統的智能化、柔性化的發展,武鋼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幾年,國家電網在規模化接納可再生能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是制定些基礎規范和標準。另一方面,也投入了大量實驗,對不確定的、變化的風電、太陽能,在預報方面建立良好機制,并且提升了預報精準度。

    “在‘四五’期間,我們的智能化電網應該會進入到一個大的、快速的發展階段。”武鋼表示,智能化的負荷端發展現在剛剛開始,但電源端的自動化、信息化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電網在虛擬電廠這方面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研發。

    4311066472728186880.gif

    武鋼在《關于建設非化石能源友好型電力系統的提案》中建議,積極推進非化石能源友好型電力系統的研究和建設,通過“源網荷”的三端智能化升級促進多能互補,制定適應非化石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技術標準和運行規范;發揮電網企業技術和系統優勢,攜發電企業、各大用戶等深度參與系統規劃和智能化改造,實現源網荷的全網智能化;通過多方柔性互動提升系統運行能效和運營效率。

    此外,武鋼強調,要鼓勵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著力破除壁壘,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能源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比如“低碳能源+交通”、“低碳能源+建筑”、“低碳能源+旅游”、“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共同體,構建新形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

    2035034618648572928.png

    記者:張虹蕾

    編輯:陳俊杰

    視覺:劉青彥

    排版:陳俊杰 牟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