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11 18:29:17
今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在我看來,這個數據可以說是今年以來截至目前最重要的一個數據,也是關注度最高的數據,完全超過了GDP、CPI等數據。下面,就讓大家來看看達哥的看法吧。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來源:微信公眾號“道達號”(微信公號ID:daoda1997)
今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在我看來,這個數據可以說是今年以來截至目前最重要的一個數據,也是關注度最高的數據,完全超過了GDP、CPI等數據。
數據結果也沒有多少意外,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可以簡略說是14.11億人。這個數據,和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但是,因為時間已經過了11年,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53%。
之前很多人擔心,人口會不會下降?,F在不用擔心了,繼續維持增長,但0.53%這個年平均增長率,確實是相對較低的,因為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實際上,很多年前,我對中國人口數量的大概印象就是13億人,前兩年,恍惚感覺有14億人的說法。直到現在,官方公布了準確的人口數量,也才只有14.11億。
我心血來潮之下比較好奇,印度這個第二大人口國家,到底有多少人。網上搜索了一下,2011年印度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2.1億,到2016年已經超過13.26億,而根據世界銀行在2020年引用的數據,印度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3.66億。
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就不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將會被印度取代。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我國人口增長率越來越低了,適齡夫婦不愿意生小孩嗎?當年只準生一胎的時候,那時候老百姓肯定沒有現在富裕,但很多人冒著被罰款的風險也要多生。如今,大家日子越過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二孩政策也放開了,結果反而不想生了。
我身邊有不少的夫婦都是生了二孩的,家庭環境有好的,有相對一般的。但多數家庭,對于生二孩還是比較后悔。至于原因,或許還是“投入與產出不匹配”。多生小孩,要加倍的付出人力、物力,關鍵還有心血,但最后普通家庭能否加倍獲得回報呢,那就很難說了。
或許有人要說,不愿生二孩的,都是格局不夠,不能只看重眼前小家庭的利益,要想想幾十年后,等我們老了之后怎么辦?但是,每個人都只能活一輩子,每個人在做這種重大決定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算盤,大家都在計算得失,無可厚非。
記得有個電視劇中的情節,兩口子好不容易把老大“盤”到了小升初,結果一不小心懷了二孩,這12年的經歷又要重新再來一次,兩口子當場“暈厥”。
不扯遠了,人口數據還透露出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老齡化程度加深;地區分布方面,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群進一步集聚。
總結下來,我覺得現在的人口現狀是,人口紅利正在向人才紅利轉化。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從量變到質變轉化的過程。未來經濟增長,人口數量已經帶不動了,只有靠高質量人才來帶動經濟。這就是人才的規模增長及充分利用,所產生的超過同樣數量簡單勞動力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收益。
大家還關注的一個焦點是,這次公布的數據,缺少了生育率。所謂生育率,是指每1000育齡婦女的全年活產嬰兒數。此外,還學會了一個新詞“低齡老年人”——60歲~69歲的老人,以后發揮余熱和作用的潛力較大。
對于這次公布的人口數據,究竟會對股市產生怎樣的影響?今天,光大證券的分析團隊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光大證券認為,對于證券投資的影響就是,未來的時代進一步進入“存量經濟”的時代,就是很多行業從0到1的滲透率紅利開始走完,未來大量行業的增速都要進入個位數時代,甚至更低。隨著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見到拐點,對大消費等很多行業的影響也都會有深層次的影響。
再說今天的市場,有色、鋼鐵、航運等周期股都跌了。期貨市場上,其實今天熱軋卷板、螺紋鋼、鐵礦石等都還在大漲,而焦炭、鋁、燃油、鋅等品種開始高位下跌。
在今天的早評文章中,達哥提示過,三大期貨交易所開始對交易過熱的品種進行“物理降溫”,也就是提高保證金,提高漲跌停板幅度。結果,這個“降溫”看來還是有些效果,而且帶來了蹺蹺板效應。白酒股重新來“拯救市場”,但這究竟只是短期的切換,還是風格又要變了?確實也不好判斷。
最后提示一下,達哥今晚在牛指中做了一個最新的調整計劃。有不少網友最近在問,牛指很久沒調整過了,所以也就有了本次調整計劃。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了解道達牛指。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使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快速閱讀道達投資手記專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