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04 13:11:25
每經記者 金喆 吳澤鵬 每經編輯 陳俊杰
5月21日,廣州荔灣區出現本次疫情第一位(廣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月3日下午,廣州市衛健委副主任陳斌通報,截至6月2日24時,廣州市在本次疫情中累計報告70例感染者。
根據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6月3日發布的第16號通告,荔灣區在中南街的基礎上,新增白鶴洞街、東漖街封閉管理,區域內人員嚴格居家,足不出戶;海龍街道在內的6個街道全部實行嚴格管控,人員只進不出,嚴禁聚集。
而身處荔灣區海龍街道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番禺區全區已于昨日暫停餐飲單位堂食,本次疫情中出現的兩例重癥病例正在全力救治。
今日,記者已身處嚴格管控的區域整整一周。這一周,目睹防疫工作人員不計辛勞的付出,他們很多人已經一周沒回家,每天睡覺不到4個小時——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為了跑在病毒前面。記者以海龍街道抗疫7天(168小時)紀實,采訪街道辦主任、居委會主任、工作人員、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展現疫情中的真實場景。
“猝不及防”的嚴格管控
猝不及防,5月29日8時15分,廣州實施分級分類防控,包括海龍街道在內的5條街道停止非日常生活必須的一切活動。
收到通知時,廣州市荔灣區海龍街道辦事處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貝曉輝已經2天沒有合眼,一直奔波在街道內的臨時核酸檢測點。很多街道辦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也來不及回家,甚至連換洗衣服都沒拿,晚上就在辦公室的桌椅上臨時湊合,連續多天睡眠不到4個小時。
不過,海龍街道沒有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也未被劃入中風險地區,之所以需要嚴格管控,是經專家研判風險較高。從地圖上看,海龍街道就像風中的小島,南側是目前已升級為高風險的中南街道,東側毗鄰3日通報有無癥狀感染者的東漖街道。
實際上,緊張的氣氛從5月28日晚上便已開始醞釀。當日晚飯時間,一張疑似廣州市防疫指揮部的文件截圖在很多群里傳開,海龍街道等5個街道將實施嚴格管控。
但絕大多數人沒有當回事,畢竟,海龍街道距離出現確診病例的白鶴洞街道足足有4公里,中間還隔著一條花地河,這是珠江航道支流之一,荔灣轄區最大內河。
第二天一大早,記者 7時30分醒來,看到有業主群提醒附近的街道在實施鐵馬封路,這一街道正是被廣州市政府升級為中風險地區的4個街道之一,“我們這沒有封,也不屬于中風險,應該沒事。”記者在群里安撫另一位只有房號代碼標記、并不相識的鄰居。
疫情下身處同一困境的人們更容易站到一起,當時記者并不擔心,覺得既然不屬于中風險地區,那么街道之間的鐵馬應該是為了把大家分隔開來。誰知,一小時不到就被“打臉”了。
進行核酸采樣篩查的隊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在29日上午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黃光烈表示,“此次疫情中的病毒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力很強,我們必須比以往跑得再前一點、跑得再快一些,才能及時阻斷病毒傳播途徑、切斷感染鏈條,否則,極有可能出現更多本地感染者”。
幾乎在荔灣區海龍街道辦事處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貝曉輝收到通知的同時,物業在業主群統一通知,為了配合疫情需要,小區需要嚴格管控3-7天,請大家提前儲備好物資。很多居民瞬間涌入小區門口的生鮮超市“補貨”,但發現已經有先知先覺者排起長龍。上午9點不到,生鮮超市的貨已經一掃而空。
因為人太多,生鮮門店不得不在門口架起喇叭,呼吁大家排隊,很多人開始討論疫情究竟有多嚴重,猜測要嚴格管控多久。
記者打開很多電商平臺,原來半小時的配送時間已經順延到3個小時,肉類基本售罄。外賣平臺上,接單的商鋪也越來越少。
到中午,大和社區平時的車水馬龍已經在封控管理后瞬間消失,主干道水秀一路上,只有幾輛巡邏的電動車和出來采購物資的零星居民,這條10000多人出行的必經之路上,回蕩的只有不斷循環的喇叭聲,喊著“沒事別出門,出門戴口罩,保持一米遠”。大多數店鋪都關閉了,一兩家為居民生活提供物資保障的超市還在營業,空蕩蕩的貨架上,老板也沒有庫存去把貨補齊,“最后一桶自嗨鍋賣給你了,好彩,我們本來準備拿來自己吃的。”便利店的老板笑著對一位滿載而歸的顧客說。
等到天黑,記者的訂單也沒法配送,平臺顯示因特殊原因,站點已經關閉。無法正常出門,很多人只能呆在家里刷手機,微信消息此起彼伏,同步特殊時期的每一分動態。
因為封控后出行不便,部分居民表示不理解,甚至有鬧情緒的人認為是社區和街道干部不愿承擔風險。貝曉輝很無奈,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確實會有一些不理解的聲音,街道和居委能做的就是盡量與大家做好溝通和疏導工作,但街道內的大多數居民還是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配合轄區內的封控管理。
疏通核酸檢測“堰塞湖”
海龍街道第一次核酸篩查是在5月26日下午,從下午5點開始,街道居委會和小區物業就在群里不斷呼吁場地還在搭建,大家不要馬上前往,但仍然阻擋不了市民的腳步,到下午7點,芳村體育館門口的長龍至少有2公里。
晚上10點,隊伍開始緩緩移動。驗碼、核對信息、咽拭子采樣,實際檢測時間不超過5分鐘,凌晨3點多,第一晚的采樣工作接近尾聲,27日清早,芳村體育館門口又是一條長龍,如前一晚一樣,看不到盡頭。
“那兩天很熱,34、35度,我們也擔心人群聚集,如果因為檢測導致有人被感染,也是得不償失,所以街道和黨委申請開辟更多采樣點,做到人員分流,提高效率。”貝曉輝告訴記者,一方面,當天晚上只有7組醫護人員,資源嚴重不夠,而且是1人1管,第二天增加到30組后,采用5人1管混檢,進度就快很多,另一方面,很多居民沒有提前填資料,在現場重新填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27日下午2點,大和社區通知,社區會直接開一個檢測點。貝曉輝有了經驗,他安排志愿者在隊伍中引導居民填寫資料,醫護人員就位后,檢測進度按下快進鍵,人均排隊時間降到2小時以內,當天晚上海龍街道完成絕大多數居民的核酸檢測工作。
還來不及休整,海龍街道就迎來第二次核酸檢測。最開始,大和檢測點安排承載3個社區的檢測任務,預計人口2.9萬人,超過海龍街道的1/3。結果到31日晚上11點多,增滘社區都沒有檢測完,還有2個社區的居民在等待檢測,盡管有些下雨,隊伍遲遲不見縮短跡象,依然有2公里。
已是晚上核酸采樣篩查還在進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海龍街道相關負責人看到這個情況,知道就算是通宵也沒辦法做完,他們決定終止排隊,第二天申請新增檢測點。“有些人已經排了2個小時,馬上就能做檢測了,結果我們的志愿者拿著喇叭讓大家撤離,他們也沒說什么,隊伍就散了,我當時看了挺感動的”。
對于市民而言,外出排隊檢測,也許只是幾個小時的時間。但對于社區、街道工作人員來說,要做好這些檢測服務工作,眾多的“幾個小時”匯在他們身上,就變成了幾天、一周。
貝曉輝已經一周沒回家了,每天都是在辦公室湊合2、3個小時,什么時候能回家?現在也容不得他想這些。6月2日上午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海龍街道一處物資采購點察看,盡管已經連續高強度作戰多日,臉上卻看不出疲態。
“26、27號組織第一次核酸檢測,29號開始封控管理,31號二篩,到昨天才稍微休整下,但馬上可能又要第三輪核酸檢測。我們就在高風險地區隔壁,防控壓力很大。”貝曉輝說。
大排查的工作很有成效,根據6月1日廣州市疫情防控發布會的通報,從5月26日核酸大排查開始,至6月1日12時,全市核酸大排查累計檢測樣本347萬份,其中第二輪檢測樣本179萬份,已發現陽性16例。
6月2日凌晨,廣州2個街道被調整為高風險地區,白鶴洞街道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中南街道。兩個街道分別位于海龍街道的東邊、南邊,對海龍街道形成半包圍圈。兩輪核酸檢測后,海龍街道沒有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現在就是要守好這個口子,讓居民做好每一次核酸檢測,避免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風險。
在這個時候,貝曉輝覺得能夠得到理解和認可,是對街道工作的最大鼓勵。各個環節一直在不斷優化和改善,第二輪檢測中,很多社區的檢測時間已經縮短到半小時以內。
接下來,他可能還要組織第三輪和后面的核酸檢測,希望能把人員分流、效率優化到最佳程度,讓大家少排隊、多休息。他也很欣慰,隨著各項流程越來越順暢,居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很多人主動送來清涼飲料慰問醫務人員和街道工作人員,“大家都挺感動的”。
暴雨、大風和高溫
海龍街道的檢測用大棚在首輪檢測后便拆除了,二輪檢測開始,又需重新搭建,沒辦法,要預防狂風暴雨。
廣州的突發疫情,和“龍舟水”幾乎同時到來。
龍舟水,又稱端午水,是我國華南地區端午節前后的一種自然現象,一般發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5月31日,廣東一度有九個暴雨紅色預警同時生效,持續的強降雨導致多地出現嚴重內澇。
啟動全民核酸檢測的荔灣區,同時迎來了“龍舟水”的洗禮。
根據廣州天氣發布,5月29日下午3點多,荔灣區氣象臺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剛過4點,預警升級為橙色。6月1日,荔灣區一天之內更新8次預警信號,其中包括暴雨黃色、暴雨大風黃色、暴雨橙色、暴雨紅色。
一張醫務人員頭頂著紅色塑膠板凳“擋雨”的照片還上了熱搜,事情發生在5月26日凌晨,荔灣區突降暴雨,在鶴洞社區核酸采樣點,來自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護士長李平冒雨為市民采樣,一旁的護士吳紅梅頭頂紅色塑料椅擋雨。不久后,有工作人員為兩位護士撐起了雨傘。
不過,對于南方夏日的暴雨,撐傘是無效的,6月1日暴雨紅色發布時,《每日經濟新聞》另一位記者曾前往荔灣區一核酸集中檢測點,出了臨近地鐵,剛踏入雨中,鞋子便濕透了,再往前走兩步,褲腿濕到了膝蓋以上,大風夾雜著大雨。不出三分鐘,雨水便可以沿著發梢、衣服、背包往下流。
6月1日中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第四批100人支援荔灣核酸采集隊,在逢源街道開展核酸采集工作,剛到采集點沒多久就下起大雨。
“太忙了,你看,我們都這么狼狽。”記者在現場遇上一位從核酸檢測棚里出來的醫生,她要去安排更多的消毒用品,原想趁著這一間隙進行簡單采訪,但也被打斷。
大雨增加了排隊檢驗人群的躁動情緒,記者現場觀察,人群排隊的空間被壓縮,疫情時刻,更近的社交距離讓人不安;雨水順著傘沿容易濺灑到前后的人,埋怨由此產生。
大雨增加了核酸采樣的工作難度
圖片來源: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提供
大雨也增加了現場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雨打在棚上產生的噪音,使得現場醫務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們不得不提高聲音分貝,即便如此,信息仍很難準確傳達,“在這邊排隊登記,那邊排隊檢驗。”“你這些情況,要去社區先……”原本簡單的幾句話,工作人員不得不扯著嗓子喊上幾回。
有醫務人員的衣服很快被打濕了,在休息的空隙,她們拿著吹風機烘干。
當然,暴雨和躁動,都是短暫的,大雨過后,檢驗的隊伍再次恢復了有條不紊。
即便沒有暴雨和狂風,防疫工作也不輕松。
五六月的廣州天氣,高溫還是次要的,主要是悶熱,站在室外,太陽直射地面熱浪反射回來,構成一道密不透風的“圍墻”,好不容易來一陣風,還是熱乎乎的,廣州人習慣稱之為“焗”,像把人放進蒸汽燜鍋中。
人員聚集,核酸檢驗也不便于在開著空調的室內空間進行。冰塊派上了用場,那種平時在廣州各大海鮮市場里的大塊冰塊,被送到了核酸檢測現場,記者在微博上搜索,僅當地一家農商行,在5月31日前便已捐贈11噸冰塊。消暑神器,也成為了“防疫物資”。
1天睡眠不到4小時的社區工作者
李婷(化名)剛把辦公桌擺到居委會門口,幾位準備咨詢的居民就迫不及待地圍過來。她想勸大家一個個來,可嘴張開,嗓子卻發不出聲音來。她喝了口水,憋住氣,終于喊了出來,結果一位年紀稍長的中年人說,干嘛這么大聲?
“我們說小聲,就有人說不理人,說大聲又被說態度不好。”李婷覺得有些委屈,但心里也理解,特殊時期大家肯定有很多疑惑和需求想找社區解決。有些居民要求出去上班,有些人說身體不好要看病,有人來問為什么做完核酸檢測還是黃碼,有人來辦居住證要續期,還有人問到底要封控14天還是28天。
為什么不能像一些小區一樣直接在小區內設檢測點?
為什么不能出去?
什么時候才能解封?
為什么海龍街道要被封控管理?
幾乎每天,這些問題都會接踵而來,李婷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只能要求大家做好登記,再去找不同的人員落實。一上午下來,李婷連喝口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過去一周很多社區工作人員的一天經常是這樣度過的——早上8點半到崗,白天如果有核酸檢測安排,需要協助維護核酸監測點秩序,嚴密管控重點路段及場所,協助走訪涉疫重點人員;晚上,開會統籌后續工作,另外還要協助對轄內居民開展電話回訪,做好防疫宣傳和信息核查登記,這些忙完已是凌晨1、2點。等到躺到床上,已是凌晨3點多了。再睡4個小時,又是新的一天。
工作人員滿負荷工作
圖片來源: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提供
“我們只能盡可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如果不能完成的,就只能盡力溝通,做好疏導工作,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好在很多人還是很支持我們的工作。”大和社區郭主任告訴記者,社區7名工作人員,轄區內居民接近1.3萬人,雖然有志愿者幫忙,但大部分流程化的工作還是靠幾名工作人員主理。需要做核酸時,大家就要全部出去統籌轄區居民有序檢測,平時還要配合街道做好物資保障。
人員緊張,大和社區在連軸轉。郭主任說,前一晚開會到12點,后來又處理其他事情,今天又一早過來居委,大家一天睡覺的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有人甚至一天接300個電話。“你看你在這里這段時間,進來咨詢的人不斷,電話也不停,還有很多本來就要處理的事情,真的很忙”。
盡管疫情打亂了大家的生活節奏,但在街道和社區的共同努力下,海龍街道的日常生活沒有受到影響。
海龍街道的物資對口單位是華潤萬家,主要供應肉菜和米面、糧油、飲用水等日常生活物資,現場有20多位居民在街道工作人員的組織下有序排隊。貝曉輝說,剛開始兩天,肉類有些供應不足,現在基本上每天供應2頭豬,因為價格便宜、肉菜新鮮,過來這里采購的居民越來越多。除了集中供應點,海龍街道內的錢大媽、本來鮮等生鮮超市也在正常營業,供應充足。
廣州市民的樂觀豁達引“圍觀”
6月2日,海龍街道周邊的中南街道、白鶴洞街道升級為高風險地區。6月3日,白鶴洞街、東漖街調整為封閉管理區域。記者所在的街道,也進一步加強管控,每天一戶只準1人出門一次,出入必須出示穗康碼、登記信息。與此前通知有所不同,根據最新防疫文件,隔離時間從大家預期的3-7天升級到14天。
疫情之下,廣州市民的樂觀豁達也引來“圍觀”。例如,道路兩旁分別排著兩條隊伍,但仔細一看,這邊隊伍正排隊做核酸檢驗,對面那條,則是排隊買燒臘,燒臘,粵菜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當地公眾號發布的一條“關于減少物業與志愿者壓力的倡議書”讓人捧腹不禁,倡議書中用大紅字體標識,“簡單飲食,減少非必要采購需求,暫停采購檸檬茶,等自己能出去再買!”檸檬茶,粵式下午茶的必備。
不愧是“食在廣州”,再艱難的時刻,也不會忘記美食。
當然,也不僅僅是“食在廣州”。身在暴風眼中心的人們,也越來越淡定,很多人開始“享受”疫情帶來的難得假期,自娛自樂。業主群里,每天都有人曬自制美食,分享解除封控后想要打卡的食肆。有人把家里的燈光調成閃爍模式,在家跳disco,有人把餐桌改成乒乓球臺,做起簡單運動。
原來素不相識的鄰居,也開始隔屏聊天解悶,有時誰家需要幫助,在群里喊一聲,馬上有人回應。也有人安撫一些焦慮的鄰居,做好心理疏導。還有人倡議大家捐款捐物,為疫情下辛勤勞苦的工作人員送上心意。
隔離區內,廣鋼新城的居民同唱《我和我的祖國》,高呼“加油,廣州加油!”,同樣在朋友圈刷屏。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
記者手記丨疫情過后,再和街坊嘆茶看粵劇
武漢疫情前夕,我剛好在武漢海鮮市場采訪。廣州此次疫情,又恰好發生在我所居住的荔灣區,作為一名記者,到是很好地實現了“新聞發生了,每經在現場”。
此輪疫情,對于每個在廣州居住的人來說,都算得上非常突然:昨天還在討論首位確診患者“荔灣阿婆”去了哪些地方“飲茶”,今天就發現已有小區需要居家隔離,有地區調整為“中級風險”了。
從首例確診開始,我幾乎每天都可以收到來自親人、朋友、同事的慰問短信,一開始,我還能否認,“不是我們這,距離還挺遠”,慢慢的,回復已經變成了 “是的,隔壁街道被隔離了”“中風險區就在附近了”。
幸運的是,雖然被兩大高風險區(6月2日調整)包圍,但我所處的街道還算安全,經過兩輪核酸排查后,截至目前尚未有確診病例出現。目前,我和家人也在等待著物業通知,隨時進行第三輪檢查。疫情的防控到位,離不開所有人員的工作與配合。
近幾年,廣州快速發展中,與天河、黃埔等區相比,荔灣的存在感不強,但提起舊稱“西關”大概無人不曉,這里是廣州老三區之一,作為廣府文化的代表,這里保留著濃厚的西關風情,騎樓、西關大屋、十三行……平日里,這些傳統代表總被我忽略。
雨后初晴,女兒在陽臺望著窗外潔凈如洗的天空,我想,疫情后,要帶女兒再去一趟荔枝灣大戲臺,和老廣街坊們一起看看粵劇,聽聽《帝女花》。
記者:金喆 吳澤鵬
編輯: 陳俊杰
視頻編輯:祝裕
視覺: 鄒利
排版:陳俊杰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