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15 09:01:00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楊建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有著“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之稱的職業投資人楊懷定13日離世,享年71歲。
楊懷定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通過買賣國庫券積累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以職業股民身份進入股市,趕上了A股誕生初期的那輪大牛市,他又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100萬,第三個100萬……
作為中國證券發展史上一個標志性的個體股民,其故事還被國外媒體報道。1998年,楊懷定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風云人物”。
楊懷定在其著作《要做股市贏家》的序言中寫道,“股市是沒有圍墻的社會財經大學,只有留級和重讀,永遠沒有畢業生。”
“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和他的資本傳奇
凡是有些資歷的股民一定會聽說過“楊百萬”這個名字。雖然這些年,他的曝光度已經趕不上那些年在市場上叱咤風云的明星基金經理、明星投資大佬,但在那個機構投資者還不占主流的“草莽時代”,楊百萬,憑借著其對政策、市場的敏銳嗅覺和把握機會的能力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資本市場的標志性人物。
楊百萬,原名楊懷定,上海人,出生于新中國成立不久的1950年。1988年,楊懷定從工廠主動辭職下崗,而在辭職之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倉庫管理員,雖然薪水不高,但還算有一個鐵飯碗。在辭職之后,他隨即開始以散戶身份涉足異地國債交易,很快便從中賺取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第一個100萬。在那個“萬元戶”都比較稀缺年代,100萬對普通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于是,楊懷定化身為“楊百萬”在當時成為成功人士的一種代表。
而楊百萬所賺的這第一桶金和我國資本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的蹣跚起步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他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圖片來源:攝圖網)
雖然楊百萬被譽為“中國第一股民”,但他所賺的第一桶金卻和股市沒有直接聯系。在上世紀80年代國債還有一個名字叫“國庫券”。公開信息顯示,我國從1981年開始發行國庫券,在國庫券誕生初期,投資者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較低,而這樣的認知上的盲點,雖然使普通大眾難以辨別其中蘊含的價值,卻給楊百萬這樣擁有敏銳嗅覺的投資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國庫券的交易沒有明文規定,所以市場上不乏國庫券的地下交易,導致當時的市場較為混亂。到1988年,財政部發布方案,允許國庫券的持有人自由出售國庫券,這也賦予了國庫券交易的合法性。
不過由于當時互聯網還遠遠沒有普及,導致各地銀行之間沒有聯網,因此各地國庫券的價格往往有較大的差別。
有一次,楊百萬從報紙上了解到國家開放國庫券交易的消息,他很快意識到其中蘊含的機會。在1988年4月的某一天,他以108元的價格一下子買入2萬元國庫券,等到當天下午,很多人明白過來開始紛紛買入時,價格一下漲到112元,楊百萬在此時選擇拋售。僅僅半天時間,他賺到了以前數個月的工資——800元。
據報道,在進一步確定國庫券存在異地交易差價的機會后(在異地銀行以較低的價格買入國庫券,然后再帶回上海,以較高的價格賣給銀行,賺取差價),他一下子就東拼西湊了10萬元直奔安徽合肥,在合肥某銀行買進了價值10萬元的國庫券,隨后便返回上海進行賣出,前后幾天內就掙了2000多塊錢,而當時上海一些工廠一名技術工人的月薪僅有200~300元,也就是說楊百萬憑借異地買賣國庫券在短短幾天內就能賺到一名技術工人將近10個月的工資。
在嘗到甜頭之后,在隨后幾個月里,他又跑遍了國內其他幾個城市,賺到了從工廠辭職之前難以想象的“快錢”,楊百萬也成為國內第一名從事國庫券異地交易的個人。
有一段小插曲,根據楊百萬以前接受采訪時的回憶,當年他攜幾十萬的“巨款”赴洛陽購買國庫券時,還一度在當地被有關部門誤認為他是要去收購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一度曾叱咤中國資本市場的管金生旗下的萬國證券也瞄準了國庫券的機會。早期萬國證券只有十幾名員工,管金生率領這些員工跑遍全國的各個大中小城市,到處收購國庫券,從而謀取差價。有報道稱,一次管金生在福州一出手就買進了價值200萬元的國庫券。而萬國證券也憑借買賣國庫券這一業務成為當時國內券商業界的翹楚。不過在幾年后,“327國債期貨事件”的爆發,讓管金生和他的萬國證券就此跌落了神壇。
也許是同樣看準了國庫券機會帶來的機緣,讓楊百萬曾與管金生“結緣”, 他們曾合作通過大肆收購1988年國庫券在市場上大賺一筆。
在通過買賣國庫券積累了第一桶金之后,楊百萬又以職業股民身份進入股市,趕上了A股誕生初期的那輪大牛市,他又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100萬,第三個100萬……
據報道,楊百萬的第一只股票是“老八股”之一的真空電子。他用購買國債所賺取的資金以每股90元的價格買入真空電子2000股。半年后,真空電子股價大漲,楊百萬在800元以上價位拋出,凈賺150多萬元。從此,“楊百萬”的外號,就不脛而走。
而在股市行情低迷時,楊百萬的“絕招”就是選擇空倉,遠離熊市,“2001年開始的國有股減持的四年大熊,我一直遠離股市,直到2005年1月份,雖然四年的時間我每天還要去股市上班。”他曾這樣表示。
作為中國證券發展史上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個人股民,他的故事后來還被外國媒體報道。1998年,楊百萬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風云人物”。
據了解,楊百萬本人一直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心存感恩之心。他于2009年出版的個人著作《楊百萬20年炒股心經》中,他發自肺腑地表達了感恩股市的心聲,他希望廣大散戶要在股市磨練自己,擺正心態,與自己一同享受投資的快樂。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這本書中,他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投資這項改變他命運的事業的熱愛,稱“散戶同樣可以成為投資英雄”“投資就像養寵物,有趣又有益”,又坦言“市場門檻雖不高,卻不適合所有人”,書中運用很大的篇幅教廣大散戶識別、防范風險的技巧。
有段時間幾乎所有周末,楊百萬都被各地請去為投資人講課,自稱為“散戶工會小組長”,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分享給廣大散戶,并說“我現在的工作之一,就是為散戶站崗放哨”。
2013年時,他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比起當年的2萬塊本錢,今天我股市的2000萬,資產增加了1千倍,錢夠用就好,養老也可以不靠國家、靠自己了,除了抽根煙、喝個茶,沒有什么奢侈的愛好。”
如今楊百萬,這位“中國第一股民”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當我們重新回味他的那些經典語錄時,可以又分明地感受到他用質樸的語言所傳達的那些真摯而又深刻的投資哲學。
楊百萬投資經典語錄:
“炒股要有平常心,知足方能常樂,不能太貪。”
“稀里糊涂賺錢的人,一定會稀里糊涂地賠錢。”
“吃魚不吃魚頭和魚尾,只吃中段。”
“股市中不能做‘死多頭’,也不能做‘死空頭’,要做堅定的‘滑頭’;低吸高拋、抄底逃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乃真英雄。”
“股市中不比誰賺得多,而要比誰活得更長、更瀟灑。”
“我不是股神,我不是股評家,我是標標準準的散戶。做散戶不可悲,但千萬不要做散戶中的傻戶。”
“我最多不會持有超過3只股票。每個時期都是這樣,選擇3只股,是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有的散戶持有十幾只,結果一跌,跑都來不及。”
老人逐漸淡出,后浪各領風騷,市場步入由機構占主導的時代
“楊懷定突然去世,外界對此還是頗為驚訝的。他是從投資國庫券而一戰成名的,主要是利用不同地方的價差。”安徽美通資產董事長陳紅兵說道。
陳紅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楊懷定當時發現合肥的國庫券開盤價94元,收盤價98元,顯著低于上海的國庫券價格(112元)。于是連夜去合肥,把合肥的國庫券搬到上海賣。光是合肥,楊懷定就去了接近80次,由于異地取款十分困難,他還是用箱子裝著幾十斤的現金或國庫券往返兩地,為此還請了私人保鏢,成為第一個從保安公司聘請保鏢的個人。從1988年4月到1989年,楊懷定賺了100多萬元,“楊百萬”從此聲名在外。
后來國庫券價格上漲,套利空間越來越小,楊懷定轉而尋找其他投資機會,這一次嗅到了股票的投資機遇。他參與的第一只股票就是電真空,現在應該是云賽智聯了。楊百萬具有江浙上海人特有的精明與金融意識,從而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倉庫保管員,到成為中國證券歷史上不可不提的一個人物。楊百萬時代已經過去。目前的A股市場還活躍著一批短線投資者,A股的股民是7年一個輪回,曾經的投資策略慢慢的被淘汰,也就是短線投資者慢慢被市場消滅。隨著這兩年機構收益普遍跑贏多數散戶、大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們傾向于投資基金、間接入市,尤其新一代的85后、90后。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楊懷定那樣辭職專業炒股,每天研究宏觀、技術、經濟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西安久上基金蔡立新告訴記者,“我也是90年代進入資本市場的,那時的楊懷定先生大名鼎鼎,作為一個工廠的一名工人,從倒騰國庫券開始,到第一個100萬,到后來全國知名的散戶投資者,楊懷定先生創造出多個資本市場的第一。”
楊懷定先生作為草根英雄在證券市場留下了通俗實用的“名言”:“股市中不能做死多頭,也不能做死空頭,而要做滑頭”;“炒股就像養寵物”等等。實際上近年來,隨著A股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漸漸深入人心,散戶由于研究能力的局限性,機構投資者的優勢表現得更充分,楊懷定先生跟大多數先前成功的個人投資者一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成功的光環歸屬于知名的公募私募等投資機構,這是投資者的進步,也是新時代下A股的進步。
東方融投李曉祿則表示,“楊百萬”是中國第一代資深股民,通過買賣國庫券贏得人生“第一桶金”,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知名度不亞于當下的頂級基金經理。他的出現喚醒了新中國個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的熱情,他最近十幾年從公眾的視野消失了,也代表著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由個人投資者占主導的時代跨越到注冊制大背景下機構投資者占主導的資本市場。這是中國資本市場從新興市場到國際重要資本市場的必經之路。
中國資本市場從注冊制開始,股票發行由核準制到注冊制,上市公司的上市門檻降低了數量上升了,這樣的大背景下,對參與市場的投資者要求大幅提高,要求投資者對公司基本面要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注冊制新股上市前五天不設漲跌幅限制,這樣對投資者對公司估值能力大幅提高,這也導致最近幾年機構化進程加快,因為很多個人投資者最近幾年發現自己炒股收益率已經跑不贏買基金了,這也進一步加快了中國投資者機構化的進程,未來全面注冊制到時對投資者的能力要求更高,所以不管是從歐美國家的經驗還是資本市場不斷制度改革,需要投資者的投資能力不斷提高,都充分說明了成熟資本市場機構化是不可逆的過程。
資深私募人士陳熙偉說道,我對他的印象除了他的國庫券套利,還有他作為嘉賓經常被財經節目邀約上去發表對市場的看法,然后他上節目時,言語里不會對市場多空表達太犀利的觀點,但穿著紅色衣服或者綠色衣服上鏡,身邊的朋友都會猜他的衣服顏色是他“想說而不能明說”的暗喻,這點還是挺幽默的。想想已經這么多年過去了,市場還是那個市場,老人逐漸淡出,后浪各領風騷,浪浪不息。
雖然證券市場機構化是一個大趨勢,但從博弈的角度看,價格還是那個價格,合力還是那樣的合力,資金抱團的背后,機構身影更明顯,散戶在行情中承受的波動更劇烈,操作手法更多樣,對散戶要求更高。散戶退場我覺得這個形容并不準確,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牛散被大家所認識,也有團隊作戰的,團體分工的運作形式。其實應該說散戶的迭代越來越成熟,總體上來看也越來越專業。散戶畢竟是市場上的多數,舊的去,新的來,生生不息,這也是中國證券市場整個生態的成熟常態吧。
“楊百萬的那個時代,那是讓散戶熱血沸騰的時代,但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資本市場,和那個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代的主角,不再是散戶。目前在存量資金下,A股表現出的分化行情尤為明顯,尤其是始于去年的一波結構性牛市行情使得機構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而在結構性牛市行情下,散戶投資者賺錢的只是少數,這背后反映出A股主導力量發生了改變。機構已主導A股行情,主流資金越來越具話語權,而廣大散戶正在逐步退出市場,流動性差、低成交量個股正大批涌現。實際上近年來,隨著公募、私募、養老金、社保、險資和外資等各大機構類資金對A股的大量配置,A股市場逐漸進入機構化時代。”喬戈里資本牛曉濤說道。
(圖片來源:攝圖網)
胡楊基金張凱華表示,楊百萬去世,我很悲痛,中國證券市場前三十年走完了美國二百多年道路,楊百萬是投機者的極少數幸存者,他離開了我們,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中國證券市場是一本教科書,一個人和機構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成功。兩個紅線不能丟,第一,遵紀守法。第二,不要虧損?,F在已經進入機構時代,散戶退場是歷史趨勢,原因是,過去散戶為主,散戶聰明,勤奮點可能成功。但現在機構為主,機構都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并且這批人經過市場淘汰證明投資能力后留了下來,散戶想戰勝他們,成功可能性極低。機構主導市場,必須告別投機,長期價值投資偉大企業,才能像巴菲特一樣成功。楊百萬后期沒有與時俱進,有點遺憾。
記者:王海慜 楊建
編輯:吳永久
視覺:蔡沛君
排版:吳永久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