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14 09:19:18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魏官紅
■相關公司:圣湘生物(688289,SH)
■市值:366億元(截至7月13日收盤)
■核心競爭力:具備國際化人才團隊、卓越的體系化研發創新能力;系統化布局樣本處理、檢測技術、自動化控制及集成、生物信息分析四大技術領域,持續創新開發相關技術平臺;擁有豐富的產品線、競爭力強的核心產品,產品涵蓋病毒性肝炎、生殖道感染與遺傳、兒科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系列產品;同時,擁有全球化的戰略布局以及卓越的技術服務。
■機構眼中的公司:國內分子診斷領軍企業,擁有核酸血液篩查等六大優勢產線;后疫情時代,公司抗疫優勢正轉化為長期成長動能;短期業績承壓,疏血通有望帶動業績回升,未來干細胞業務放量;基因檢測普惠者
■所屬板塊:生物科技,醫藥制造,醫療保健,體外診斷,醫療器械
截至北京時間7月12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約1.88億例,累計死亡病例約405萬例。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40.74萬例,新增死亡病例7413例。
戴立忠本以為,今年底新冠疫情就能控制得差不多了,沒想到,變異病毒層出不窮,疫情在世界各地反撲。對于他掌舵的圣湘生物而言,這意味著體外診斷試劑需求還在持續。
根據公司2021年一季報,今年1月~3月,圣湘生物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22%,而去年全年更是以65倍的凈利潤增速收獲A股“賺錢王”的稱號。
但在資本市場,圣湘生物卻沒有持續受到追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圣湘生物跌12.41%。截至7月13日收盤,圣湘生物總市值366億元。
業績不再是圣湘生物股價的助推器了?還是資本不再熱衷體外診斷板塊了?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站在風口上的圣湘生物又有哪些方式來實現業績增長?
對于這些問題,近日,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接受《每經人物·專訪董事長》欄目記者采訪,給出了他的答案。
觀點:分子診斷需求會迎來井噴
核酸檢測,稱得上是鑒別新冠病毒的“哨兵”。圣湘生物作為國內分子診斷頭部企業,從去年初疫情到現在,一直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
疫情確實為圣湘生物按下了加速鍵。招股說明書顯示,圣湘生物2019年營業收入3.6億元,在體外診斷行業內并不起眼,2.5億元的試劑收入中,病毒性肝炎系列產品占比接近50%,呼吸道感染系列產品占比僅3.6%。但2020年,圣湘生物試劑收入達到38.8億元,同比增加14倍。
同時,圣湘生物的海外市場也打開了一番全新景象。在疫情前,海外市場一直是讓很多國內體外診斷企業頭疼的“硬骨頭”,盡管規模足夠大、但非常難啃,大部分市場被外資品牌瓜分。
2019年之前,圣湘生物海外業務的體量盤踞在2000萬以下規模,主要依靠40多個國家的代理商推廣。2020年,圣湘生物海外收入24.25億元,是原來的12倍,占比從5%飆漲到53%,產品覆蓋到全球160多個國家。在歐洲一些國家,圣湘生物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50%,是當地第一大品牌。
“原來我以為疫情到今年底就能差不多控制住了,現在看來是變為常態化防控,特別是變異病毒的感染性增強,很多國家和地區又出現疫情反撲的情況。”戴立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圣湘生物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只要變異病毒的序列公布出來,他們就能在一周內研發出對應的核酸檢測試劑。對于目前流行的德爾塔變異病毒、南非變異病毒,都有相應的試劑。
新冠疫情對圣湘生物帶來的變化不言而喻,而放到整個分子診斷行業的發展長河來看,它也像極了一個加速引擎。分子診斷是指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與疾病相關的結構蛋白質、酶、抗原抗體和各種免疫活性分子,以及編碼這些分子的基因的檢測。在新冠疫情中“大展身手”的核酸檢測方法就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分子診斷技術。
根據BCC Research最新調研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新冠檢測市場高達603億美元,且到2027年將增至1951億美元,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5%。其中,分子診斷行業市場份額占比最大,CAGR為15.6%。
但在疫情發生前,即便是醫療系統的行業人士,也不一定聽過“核酸檢測”。行業數據顯示,分子診斷在我國體外診斷市場中占比15%左右,最大應用領域為傳染病,占比26%,其次分別是優生優育、性病、腫瘤等領域,占比分別為21%、19%、10%。
戴立忠總結道,疫情對分子診斷行業帶來了兩點不容忽視的變化。
一是體現在觀念上,現在人們認識到了核酸檢測的精準性,也接受和習慣了咽拭子、鼻拭子等采樣方式,對這種檢測手段的理解和重視程度有了明顯提升。
二是體現在檢測能力上,原來醫療機構整體檢測能力不足,只有大中型醫院檢驗科才有做核酸檢測的能力,疫情后大部分醫療機構都可以做核酸檢測。
“疫情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分子診斷發展會迎來很大的井噴。”戴立忠感觸很深,此前圣湘生物的檢測項目在醫院應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很多醫院也沒有這種檢測意識,所以推廣起來較慢?,F在,從政策到基礎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至少沒人不知道核酸檢測了。
戴立忠看到了中國體外診斷市場的巨大缺口。從全球看,分子診斷作為體外診斷的重要細分領域,增速水平一直是體外診斷行業最高的,在美國,檢測與藥物的費用比為1.3:1,而中國是1:6,有七八倍的倒掛。
“我在美國十幾年基本上沒怎么吃藥,有時候小孩發燒,做幾個檢測等兩三個小時就讓你回去了,物理降溫、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夠對付病毒了。但在國內,大家去醫院總覺得要拿藥才放心,這是很大的區別。”戴立忠強調,檢測手段是精準診療的關鍵抓手,但中國的患者在這方面意識還不夠,這說明其中“大有文章”。
期待:讓分子診斷變得“人人可及”
戴立忠還有一個身份——全國人大代表,2019年兩會時他就建議全面開展病毒性肝炎普篩,防止因病返貧。據統計,目前我國乙肝診斷率僅18.7%,治療率僅10.8%;丙肝診斷率17.7%,治療率僅1.3%,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30年實現乙肝、丙肝診斷率達到90%,治療率達到80%的目標仍有較大距離。
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戴立忠看來,臨床規范化治療方案能控制慢性乙肝病程的進展,慢性丙型肝炎已經可以實現治愈。但我國仍有超過80%的肝炎患者亟待發現和治療,尤其是在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大部分患者不會主動到醫院就診和治療,到發病時已經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即便是在兩年前,在全國推廣分子診斷普篩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戴立忠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過去分子診斷不是主流的檢測手段,不是因為沒有需求,而是用不起、用不好。另外,在很多區域的重大疾病篩查的民生項目中,由于部分政府領導不太了解分子診斷技術、此前價格相對偏高等多種因素,項目也不太會考慮用更為先進的分子診斷方法。
“疫情后還是有了很大促進,至少現在和很多政府領導、普通百姓交流起來,共同理念多了一些,我們知道他們聽得懂了。”聊起過去和現在的認知反差,戴立忠很是感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戴立忠的構想里,他希望有一天能讓分子診斷變得人人可及。一方面,讓分子診斷從檢驗科走出來,從單科室變成多科室,從三甲醫院落地到基層醫療,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只有解放了這個工具才能實現精準醫療,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后續其他環節都沒法推進。
他給記者打比方稱,以前因為前端檢測能力不足,給醫院后端診療的壓力就很大,很難實現精準醫療。這就像開車去一個目的地,手上只有一個粗線條的地圖,可能會走錯路、彎路,時間、精力耗費也成倍增長。分子診斷就像是GPS,能夠把距離精確到幾米的范疇,非常精準、快速、便捷。
比如,呼吸道疾病,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有二三十種,沒有精準檢測的情況下,很多病毒和細菌感染引起的癥狀差不多,醫生只能根據經驗來用藥,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濫用等情況很嚴重。但實際上,不同病毒感染的治療方式差別很大,甚至完全不一樣。
另一方面,只要把用得起、用得好的方案打造出來,用戶基礎、用戶使用量就會呈幾何級數上升,希望構建起分子診斷應用普適化、全場景化的新生態。
戴立忠認為,從需求上看,疫情后新冠單檢的需求量可能會下降,但呼吸道相關疾病鑒別診斷和聯檢需求可能會上升。公司領先的技術平臺具有較強的通用性,不僅可開發突發疫情相關產品,也可以在傳染病防控、腫瘤早篩、血液篩查、個性化用藥、慢病管理等眾多領域應用。
前瞻:業績如何持續?加速打造平臺型企業
在A股市場,體外診斷板塊有著“特立獨行”的行情。
在所有醫藥上市公司中,2020年凈利潤增幅前10名,有7家來自體外診斷板塊。但整個分子診斷板塊的股價走勢沒有與業績爆發走出相同軌跡,分子診斷龍頭圣湘生物的市盈率只有12倍,遠低于醫療器械板塊的平均水平。
但值得一提的是,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抗原抗體試劑公司在今年3月、4月有過一波行情,甚至有公司因涉足居家檢測概念,股價在半月內連續漲停。然而,新冠檢測“金標準”的核酸檢測試劑公司,股價表現普遍不溫不火。
“抗原抗體檢測只是一個特定時期的折衷方案,渠道意義相對有限。而核酸檢測應用領域很廣,渠道、專業機構認可你的品牌后,也會選擇其他的分子診斷產品。”在戴立忠看來,圣湘生物的當務之急是建設好核心能力、夯實公司發展基本盤,加速打造平臺型企業,相信后續資本市場也會給予相應的反應。
除了爆炒概念,外界對體外診斷板塊投資價值打問號的主要原因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分子診斷公司的業績是否具有持續性。
這個問題也不止一次拋向戴立忠,他在這個行業深耕20多年,知道過去兩年圣湘生物和整個體外診斷行業經歷的是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但如何抓住疫情衍生出的機遇,是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行業整合是必然趨勢,”戴立忠分析稱,要做到行業規模以上的公司必須有以下幾點:一是真正有自己的創新能力,能夠實現從0到1的轉化的公司;二是必須有國際化戰略,國內市場只要到一定體量,同質化的現象就會比較嚴重,就可能面臨激烈競爭;三是要做平臺型的公司,而不是產品型的公司。
他指出,以前靠復制人家的一個產品吃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要求企業創新必須從臨床轉化、產業轉化、渠道轉化能力都非常強,有包括研發、臨床團隊、生產質量管理的人才體系,這樣的企業有著比較雄厚的實力和轉化能力。
“這樣的公司在行業整合的時候能夠沉得住氣、經受得住沖擊,所以我覺得這種平臺型的公司是關鍵。”戴立忠說,產品型公司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隨著法治化的建設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的保護作用越來越突出,企業的創新能力是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要素。
圣湘生物邁向平臺型公司的舉措,第一就是外延并購。最近三個月,圣湘生物先后斥資19.5億元、2.55億元受讓科華生物18.63%股權和真邁生物14.767%股權。通過上述對外投資,圣湘生物橫向切入生化診斷,加強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的協同,鏈式延伸至分子診斷上游的基因測序儀領域。戴立忠表示,此次投資將進一步完善公司產業鏈布局,打造全方位體外診斷技術平臺,培育更多新的增長極。
第二是加速國際化。戴立忠說,即便是沒有新冠疫情,國際化也是圣湘生物全球版圖的重要布局?,F在圣湘生物的客戶從疫情前的40多個國家發展到160多個國家,希望公司能夠迅速在各個重點國家建立本土化的服務團隊,甚至能通過代工生產圣湘生物的產品。
第三,則是在產品線上做好充足準備,這既包括疫情常態化后對于呼吸系統病毒的鑒別檢測,也包含其他傳染病防控、腫瘤早篩、血液篩查、個性化用藥、慢病管理等眾多領域應用。
圣湘生物 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與很多前沿科技公司一樣,目前圣湘生物最大的挑戰還是人才。戴立忠坦言,無論是打造平臺型公司還是實現國際化布局,人才都是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頸。比如現在要在癌癥早篩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就需要大量做臨床和市場推廣的人才;比如要在這么多國家落地本地化團隊,也需要人才。
但戴立忠也看到一些變化,今年以來,圣湘生物已引進了曾在羅氏、貝克曼、輝瑞、葛蘭素史克、梅里埃、華為等全球跨國巨頭企業擔任高管的多名國際化高端人才。他自信地對記者說,相信,隨著國內體外診斷公司實力越來越強,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的人才回流到國內的企業。
在戴立忠看來,從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方案可及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圣湘生物在全球分子診斷領域可以排在第一梯隊,但要從規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只能算第二梯隊。
“這是我們要加強的,”戴立忠表示,他很有信心,因為主要的抓手還是產品、技術和文化,圣湘生物在全球同行里還是很有競爭力。
記者手記丨 他們讓基因檢測普惠于民
曾幾何時,作為高精尖的檢測手段,分子診斷在國內用不起、用不好。“讓分子診斷變得人人可及。”是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的愿望,也是很多在分子診斷領域鉆研的專家學者的共同目標。
好在疫情后,國內醫院、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的PCR檢測能力得到大幅改善。人們對核酸檢測、分子診斷的認知也有了明顯提高,基因檢測普惠不再成為難題。
對于圣湘生物這樣的分子診斷企業而言,隨著國際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種率提升,公司在新冠疫情下,部分收入難以為繼,但公司在抗疫過程中提升的品牌價值和市場份額,將對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影響深遠。一方面,分子診斷新應用場景打開,另一方面,中國制造的品牌效應將吹響國產替代的號角,并逐步深耕到在新冠疫情中打開的國際市場。
我們憧憬,有更多像圣湘生物這樣的公司在國際大考中證明自己,也期待有更多這樣的公司在全球舞臺形成合力,為基因檢測普惠于民獻計。但我們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目前國內企業大多以某個疾病為小切口,沒有在行業內真正覆蓋絕大多數病癥的大規模公司,這也要求我們繼續創新、加大研發,讓中國企業登上體外診斷更大的舞臺。
記者:金喆
編輯:魏官紅
視覺:帥靈茜
視頻編輯:祝裕
排版:魏官紅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