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3 18:24:46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總裁李燕建議,為推動我國由“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制造強國”轉變,建議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醫藥產業的戰略地位,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采取切實措施支持民族醫藥企業創新、升級、發展。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文多
醫藥制造業不僅是一個產業問題、民生問題,更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持續發展的問題。
3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針對上述問題,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總裁李燕準備提交相關建議。
從產業發展來看,我國近年來相繼出臺了系列利好政策,加強醫藥產業創新。但現實情況是,我國醫藥制造業集中度仍然較低,產品結構升級任務緊迫,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質量創新成果少,仍處于追隨、追趕先進國家的階段。
對此,李燕建議,為推動我國由“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制造強國”轉變,建議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醫藥產業的戰略地位,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采取切實措施支持民族醫藥企業創新、升級、發展。
李燕 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創新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1月30日,工信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產品創新和產業化技術突破。
《規劃》突出重點發展任務,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將產業創新、產業鏈、供應保障、制造能力、國際競爭等重點任務單獨成篇,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推動醫藥工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產業規劃任務的完成、競爭優勢的落地,需要更為明確的目標。由此,李燕認為,以國家重大戰略產業標準,在《規劃》的基礎上,制定明確科學的創新鏈、產業鏈路線圖和時間表,更有力地支持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隨著頂層設計的出爐,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呤崂戆l現,多個省市的“十四五”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已登臺亮相,在這些地方產業規劃中,不約而同地將創新列為發展的重點。
基于《規劃》,李艷建議設立國家藥品政策委員會(或部際聯席會議)。在她看來,政策委員會的設立,除了統籌藥品政策制定出臺、審核把關,確保各部門相關政策之間的有機統一、相互銜接、步調一致、相向而行,還能避免政策不“兼容”,確保醫藥相關政策的連續性、落地執行性,支撐產業健康發展、市場有序競爭。
在抓好醫藥產業規劃落地實施的同時,李燕還建議,建立相關機制,集中國內藥物創新優勢科研力量,在不同主攻方向幫促和推動中國藥物創新研發提速增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產學研合作協議知識產權相關條款制定指引(試行)》等法律法規大力倡導校企合作,推動基礎研究成果早日產業化。
在實施過程中,部分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存在高校原始創新項目與企業的合作率較低的實際情況。但在發達國家,高校參與產學研醫合作創新模式已非常成熟,成為提升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由此,李燕建議,引導和支持國內高校進一步轉變辦學理念,緊跟世界科研前沿發展動態,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主動適應企業對創新技術的需求。
她還建議,支持民營支柱醫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投入,聯合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支撐有力、前沿領先、根基深厚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國家隊”組成成員,參與國際醫藥產業的競爭。
在李燕看來,民族制藥支柱企業是實現醫藥行業創新、產品創新的實施主體,其快速發展對促進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集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她建議有重點地進行“扶優扶強”,培育幾家發展迅猛的大企業作支撐,特別是對于產業基礎雄厚、發展前景廣闊、自律、潛力大、可培育的優秀民族醫藥企業,進行資源傾斜、政策支持,使企業在為社會提供高質量藥品和服務的同時,建立良好市場回報到加大研發投入的良性循環,為后續發展積聚力量。
當前,醫藥研發和產業化加速向國內集聚,有望成為繼人工智能和5G產業之后引領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在巨大市場蛋糕的誘惑下,其中自然少不了資本的身影。
不過,資本的聚集也需要政策的引導。李燕表示,近年來隨著大量資本進入新藥研發領域,創新研發逐漸進入無序競爭狀態,尤其創新藥臨床試驗深陷同質化“內卷”,創新研發出現“拔苗式”助長。
咨詢機構普華有策在相關報告中稱,我國醫藥工業近年來保持較快增長,增速高于全國工業的平均增速,但目前我國醫藥行業尚處在起步探索階段,多數藥品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種,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較弱。
根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整體醫藥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平均為1%~2%,而國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15%~18%,印度的水平為6%~12%。
上述行業報告提到,由于醫藥行業研發風險較大,收益難以預期,我國醫藥企業技術研發創新的動力不足,相關經費投入較低。我國醫藥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低附加值的產品居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較少。
在李燕看來,資本的本質是逐利,而藥物研發典型的特點是周期長,兩者之間的矛盾,將會遏制或者扼殺真正的創新研發,長遠來看不利于我國藥物研發的良性發展。
也正是基于這個行業現實,李燕建議:給資本設好“紅綠燈”,配好剎車再上路,引導資本匯聚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研發,更多地支持源頭創新,避免一味追逐利潤的短期行為,回歸創新研發本質,助力我國藥物創新研發的可持續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