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9 21:20:38
◎從2012年6月上市,到2022年6月退市,十年間,*ST猛獅沒有達成陳樂伍設定的目標,成為一家千億市值的鋰電新能源企業,卻倒在了鋰電行業的春天里。
◎登陸資本市場后的猛獅科技,發展理念是一味“做大”,反而把“做優”拋在了腦后。以致在十年間,從上市到退市,成為資本市場的過客。一家企業要發展成長,必須腳踏實地,打好基礎,行穩才能致遠。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在這資本市場一觸即飛的時代,一位昔日的巨頭黯然告別。
這家集鋰電、儲能和新能源概念于一身的退市公司,就是猛獅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猛獅科技”或“*ST猛獅”,SZ002684)。6月27日,*ST猛獅被深交所終止上市并被摘牌。
圖片來源:公告截圖
從2012年6月上市,到2022年6月退市,十年間,*ST猛獅沒有達成陳樂伍設定的目標,成為一家千億市值的鋰電新能源企業,卻倒在了鋰電行業的春天里。
*ST猛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家族企業,實控人為陳樂伍和他的父親陳再喜、母親陳銀卿。
公司控股股東為汕頭市澄海區滬美蓄電池有限公司(下稱“滬美公司”)。截至2022年6月,滬美公司持有*ST猛獅19.77%股份。
滬美公司由陳再喜和陳銀卿夫妻倆控制,該公司的前身是澄??h滬美蓄電池廠,后者最早是創辦于1987年2月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陳再喜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陳再喜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鄉鎮企業家,屬于較早一批吃“集體制改革螃蟹”的人。1999年5月,滬美公司成功完成改制,成為一家家族企業,主要生產摩托車啟動用鉛酸蓄電池。
資料顯示,陳樂伍出生于1971年。1993年,從中山大學畢業后,這位“富二代”赴美留學,并于三年后畢業于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頂著美國名校的海歸頭銜,陳樂伍回國后,很快加入到家族企業的經營當中,擔任滬美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陳樂伍一出道,便露出了鋒芒。
2001年1月12日,滬美公司、沈陽蓄電池研究所、陳樂伍以及其他幾位自然人發起成立廣東猛獅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猛獅前身,下稱“廣東猛獅”)。
廣東猛獅成立當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從這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啟了新一輪騰飛。更加開放的外貿市場,讓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創業者享受到了開放的紅利。
廣東猛獅也是時代浪潮的受益者。到2010年,該公司的摩托車電池出口銷量位居全國首位,營收達到了3.36億元,凈利潤3700多萬元。
短短幾年時間,陳樂伍便將廣東猛獅帶到了摩托車電池這個細分領域的全國龍頭位置。陳樂伍剛出道的這幾年,將其父親陳再喜“不求最大,但求最優”的經營信條堅持貫之,廣東猛獅得以發展壯大。
從細分領域龍頭走向資本市場,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2012年6月12日,廣東猛獅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發行價格為22元,募集資金總額約為2.9億元。
不過,資本市場對于猛獅科技在摩托車電池這個細分賽道上的發展前景并不看好。在上市當天,猛獅科技就破發了,雖然21.3元的收盤價距發行價22元跌幅不大,但在那個逢新發股票就搶,搶到手就會狠賺一筆的A股市場的輝煌歲月中,猛獅科技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同樣不盡如人意的,還有公司業績。2012年~2014年,猛獅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85億元、2.88億元、4.88億元;而扣非凈利潤則分別為3790.5萬元、-4420萬元、6094萬元。
上市三年表現平平,2015年,猛獅科技發布了“2351”五年戰略規劃。即“能源轉換”和“一帶一路”兩大市場機遇;高端電池制造、新能源車輛運營和清潔電力三大業務板塊;先進鉛電池、高端鋰電、新能源汽車、清潔電力和電商五大事業部;2020年實現“千億市值”。
在陳樂伍看來,作為清潔能源產業的“新晉闖入者”,在面對一大堆已經走在行業前列的競爭對手,如果不奮起直追,就很難脫穎而出,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參股并購一些有一定基礎的技術型企業,是公司迅速取得某種重要技術,或者獲得戰略性從業經驗的一條捷徑。
猛獅科技相關產品 圖片來源:福建猛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官網截圖
在高端電池制造領域,2016年11月,猛獅科技以300萬美元認購了Lionano Inc.A-1序列優先股。據悉,Lionano Inc.是一家研發和商業化應用高性能鋰電池材料的企業,其開發的正極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動力用鋰電池的多項性能。猛獅科技完成此番認購,無疑將有助于公司優先獲得先進鋰電池正極材料技術,用以提升公司動力用鋰電池性能,提高公司產品競爭力。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猛獅科技于2016年3月以6000萬元現金收購臺州臺鷹80%股權,填補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整車組裝制造部分的空白。
而在清潔電力方面,猛獅科技同樣瘋狂擴張,開始布局光伏發電和儲能設備。僅2015年,該公司就收購深圳華力特、潤峰電力,增資控股江蘇峰谷源儲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陳樂伍執掌下的猛獅科技開始急劇膨脹。2015年~2017年,該公司用在增資并購上的資金分別達到1.83億、18.89億和20.49億元,三年累計增資、并購、新設子公司超過60家。
2017年4月,猛獅科技發布關于競購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51.01%股權的進展公告。據悉,上燃動力主要從事燃料電池和汽車動力系統的科研和技術服務。猛獅科技參與本次競購,意在完善公司在新能源產業鏈中動力系統和控制系統方面的布局,為新能源汽車進入后鋰電池時代做好技術路線上的準備。
隨著不斷買買買,公司的總資產也隨之暴增。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猛獅科技的總資產還不到16億元,但到了2017年,猛增至110億元。
通過一系列并購,猛獅科技2016年凈利潤達到近1億元,同比增長3276.11%,股價也漲到23元每股,市值一度過百億元。
實施新戰略僅一年,市值就達到百億級別,陳樂伍的千億市值夢想似乎并不遙遠。
好景如曇花一現。
猛獅科技快速擴張帶來的后遺癥也很快顯現出來,具體到財務數據上,就是從盈到虧的快速轉換。財報數據顯示,2012年~2016年,猛獅科技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為1.31億元。但僅2017年就出現1.34億元虧損,一年虧掉過去數年的利潤總和。
2017年之后,虧損還在繼續。2018年,猛獅科技營業收入收窄為11億元,相比2017年的39億元大幅下降71.83%。更糟糕的是,虧損大幅加大,當年虧損額擴大為27.7億元。
由于連續兩年虧損,深交所對廣東猛獅自2019年5月6日開市起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猛獅科技”變更為“*ST猛獅”。
此后,陳樂伍開始收縮戰線。
陳樂伍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一次演講中,他曾說,“2018年猛獅會聚焦動力電池產業鏈,一些無關緊要的業務,比如新能源汽車,會大刀闊斧地砍掉”。
2018年12月,*ST猛獅曾獲得凱盛科技集團、漳州交通集團、福建詔安金都資產3家國企馳援,出資助力猛獅科技全資子公司福建猛獅復產和新項目的建設。
次年8月,*ST猛獅還與三門峽市投資集團、河南高創兩家國企聯手打造三門峽示范區新能源產業基地,同時就其在三門峽市投資25億元,建設5GWh高端鋰電池生產項目達成具體合作意向。
2019年11月,陳樂伍又與北京致云及中聯盟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而這兩家國企均表示將參與、支持、協助*ST猛獅推進自身債權債務重組、資產重組等工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ST猛獅終于轉虧為盈。2020年6月20日,*ST猛獅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1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8042萬元。
隨后,*ST猛獅于2020年9月11日向深交所提交了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申請,并審核通過。
由于*ST猛獅2019年扣非凈利潤依然為負,因此在2020年9月,“*ST猛獅”雖然成功摘星,變更為“ST猛獅”,但并未“摘帽”。
實際上,前期的大肆擴張早已導致猛獅科技尾大不掉,負債率高企。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猛獅科技資產負債率僅為32.26%。但2020年,負債率高達128.32%,2021年依然在98.03%。
更糟糕的是,根據2020年年報數據,ST猛獅總資產為62.74億元,但卻背負了80.50億元的巨額負債,已資不抵債。
此外,*ST猛獅旗下子公司部分銀行賬戶開始被凍結、募集資金及募資賬戶等都出現異常,臺州臺鷹電動汽車有限公司、鄭州達喀爾汽車租賃等9家主要子公司中,有6家處于虧損狀態。
2021年三季報中,*ST猛獅稱,目前公司流動資金極為短缺,多項業務無法開展,經營狀態持續惡化,且達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彼時,公司凈利潤為-9.26億元,其凈資產為-26.45億元。
根據退市規則,如果*ST猛獅在2021年第四季度不能大幅改善經營業績且將凈資產變為正值,將面臨直接退市。
就在即將面臨退市的最后關頭,*ST猛獅放出“大招”。2022年1月6日晚,*ST猛獅披露公告稱,收到12家債權人出具的《豁免債務通知書》,共計豁免34億元債權。
這筆巨額債務豁免也引來了監管層注視。從2022年1月6日至4月19日,深交所一共向*ST猛獅下發了9封關注函。
面對深交所的連環追問,*ST猛獅多次延期回復,而其給出的解釋仍存疑點。截至4月26日,離深交所1月6日下發的第一封關注函已經過去了110天,*ST猛獅對34億元債務豁免事項的核查工作仍未完成。
圖片來源:猛獅科技2021年年報摘要截圖
2022年4月30日,*ST猛獅2021年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觸及深交所規定的終止上市情形。
5月29日晚,*ST猛獅公告披露,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6月6日起公司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預計最后交易日為6月24日。
直至6月27日,*ST猛獅在深交所被摘牌。
最近幾年,鋰電、新能源已然成為資本市場萬億級的風口,在最火熱的時候,猛獅科技黯然離場,缺少了資本市場的造血功能之后,猛獅科技發展更不容樂觀。
7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致電猛獅科技,相關人員表示,盡管公司已經退市,但是并不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行。目前,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都比較穩定,盡量保生產,維持公司的運行,公司未來主要的業務還是在儲能和光伏方面發展。
--------------------------
有句老話叫,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猛獅科技退市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想一口氣吃成“胖子”,最終“噎死”在資本市場上。
2012年上市之初,猛獅科技只有柳州動力寶電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子公司,到2017年底,通過收購、新設等方式,公司控股、參股子公司已達73家。
2015年7月,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首次提出猛獅科技“2351”發展戰略,以高端電池制造為基礎和龍頭,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清潔電力產業鏈協同發展。其中的1就是到2020年,公司要發展成為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要知道,公司彼時市值不足百億。
可以說,上市之初的幾年,猛獅科技不是在并購就是在并購的路上。另一方面,公司的主營業務和業績并不出色。2012年至2016年五年間,總利潤只有1.3億元。但在2017年一年,就將之前五年的總利潤全部虧掉。
這才僅僅是開始。公司多線作戰,財務開始吃緊,所涉領域均沒有牢固的基礎,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給公司帶來危機。
猛獅科技能從摩托車電池細分行業起家,做到行業領先,在于公司此前堅持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優”的經營理念。
不過,登陸資本市場后的猛獅科技,發展理念是一味“做大”,反而把“做優”拋在了腦后。以致在十年間,從上市到退市,成為資本市場的過客。
一家企業要發展成長,必須腳踏實地,打好基礎,行穩才能致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