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2 15:52:52
每經編輯 王月龍
明明購買的是銀行理財,到手卻變成了保險產品,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根據監管部門的規定,商業銀行有權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因此,有客戶在銀行網點,也可以購買到保險產品。然而, 有部分銀行的銷售人員卻將保險產品包裝成具有高收益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在實際推銷過程中誘導中老年人購買。
那么,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應怎樣區分存款、理財和保險?如何才能避免誤買保險產品?如果在工作人員的誤導下購買了保險產品,又該如何順利退保?
去存款為什么會變成買保險?
據金融時報,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經過這幾年的整治,銀行存款或者理財產品變成保險的現象已經有所改善,但依舊屢禁不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方面, 面對業績考核機制和利益誘惑,部分工作人員動機不純,通過誤導銷售甚至欺詐等方式向投資者推銷保險產品,以完成業績目標。
另一方面也和銀行追求中間業務收入有一定關系。近些年,各家銀行大力擴展中間業務收入,代理保險業務的手續費成為了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一些銀行片面追求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產生了行為異化。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為了獲得較高的保險產品銷售傭金,有的銀行在向投資者推薦保險產品(通過銀行柜臺銷售的大多數是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時有意無意只強調收益水平,不提投資風險、退保費用扣除和投資賬戶管理費的收??;簡單地以演示的收益水平與存款利率、理財產品收益進行對比,而不提實際收益不確定等因素。
其次, 一些消費者往往也只是關注收益水平而忽略了風險, 不主動詢問投資風險。 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投資者在一些銀行辦存款或理財時被誤導而購買了保險產品。
保險產品真的很好?
據中新經緯,今年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經歷,當進入銀行后,想買一款收益比較高且保本的理財產品,這時銀行客戶經理會向你推薦保險產品。近日,中新經緯隨機采訪了北京、天津、武漢等多地國有行銀行網點發現,只要談到“保本”產品,客戶經理幾乎都會主動營銷增額終身壽險等保險產品,“3.5%復利遞增”“保本”“收益寫在合同里”成為了此類產品的賣點。
據北京青年報, 在穩健收益的另一面是保險產品的一個重要風險不能忽視,即 產品的流動性較差。
記者查詢該產品條款看到,中途退保風險不可忽視, 首年退保本金損失超50%。 以這款年金險為例,第一至三年每年投入為100萬,如果第一年退保只能退49萬余元,也就是本金損失超過50%;第二年退保只能退112萬余元,本金損失44%;第三年退保只能退186萬余元,本金損失約38%。以此類推,6年之內退保現金價值均小于本金,只有到第七年起累計退保才會達到年化單利3.69%。
對于那些3年內計劃換房子、5年內可能換車,或3-5年內可能有其他大額家庭支出需求的人來說購買長期年金保險的風險不容忽視。
有業內人士在受訪時表示, 關乎理財產品應該關注收益性和安全性及流動性。理財期限是多久,急用錢能不能取出來?實際收益率可能會低于預期收益率等。 在投保前要了解產品性質、繳存年限、繳存方式、提前退保損失等條款,以免投保后發現和預期不一致。
被誤導買了保險怎么辦?
如果發現自己在工作人員的誤導下購買了保險產品,應該如何挽回損失?
據金融時報,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根據《民法典》和《保險法》的相關規定, 保險銷售人員應當向投保人提示、解釋、說明格式保險條款,否則投保人可以主張撤銷保險合同, 或者主張某些與投保人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無效或者不成為合同內容。
同時,保險銷售監管規定要求,人身保險產品銷售過程應當保證可回溯, 線下購買應當全程錄音、錄像。
因此,如果保險銷售人員沒有科學準確地向消費者解釋說明保險條款,特別是保險責任、責任免除、收益計算、費用扣除等條款, 因工作人員的誤導而購買了保險產品,可以向相應的保險公司主張撤銷保險合同,要求全額退還保險費,否則可以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曾經提醒金融消費者:“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現在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下行,對于收益率超過5%的普通理財產品,投資者就要小心警惕了!” 招 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王月龍 杜波
校對|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金融時報、中新經緯、北京青年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22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